拿撒勒的精神 (推薦)
(2005-08-12 19:15:14)
下一個
加勒度
富高小兄弟
加勒.富高,生於一八五八年九月十五日法國斯達拉斯堡,是一個貴族。他的血管裏流著慣於發號施令的驕傲人的血。他曾受過軍事訓練而且在法軍中做過軍官。在二十五歲那年,他還做了一件當時最危險的事:到摩洛哥探險。
然而,這個人,軍人、探險家;這個從他做學生以來一直反對宗教的人,忽然間,在一八八六年,像法蘭西斯那樣熱切地愛上了基督。
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激烈地獻身於追求實踐耶穌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他從福音中找尋有關耶穌的人格、個性和生活的要點,以便忠實地學習主耶穌的態度、作風。甚至他最深刻的動機。在這種愛和仰賴的追尋中,他對耶穌最大最深刻的發現是:耶穌是個貧窮的工人。不可思議!神的兒子,他比任何人都有更大的自由選擇他自己喜歡的一切——不隻可選一個母親一個民族;同時也可選一個社會地位。而他,竟選了作一個靠勞力過日的工人。
耶穌自願埋沒於中東寂寂無名的小村莊;把自己深鎖在刻板的、粗重的、黯淡的工作中整整三十年;把自己和那個對人息息相關的社會隔離起來;最後還讓自己無名的死去。這一切,都使這位回轉歸向主的貴族感到困惑,(要知道,勞力、工人和“靠日薪過日”等字眼,在貴族的耳中,有著和普通人不同的意義。因此在加勒心目中,自願做一個工人等於自我消滅。)為什麽耶穌不選擇做一個抄寫經典的文士?為什麽他不想生於那些注定要發號施令,擔負重任和有社會政治影響力的家庭?
在他開始熱切尋找指引主耶穌整個生活,整個生命的奧秘之後不久。他,這個摩洛哥探險者,這個沙哈拉沙漠的探秘者,就發現耶穌一心一意追求最卑微的生活。無論什麽人、什麽事都不能使他改變初衷。
拿撒勒是最卑微的地方!一個窮苦的、無名的、無關重要的地方,屬於一群隻為取得一片麵包而受盡工作的苛刻與束縛的工人的地方。
但,就隻是這樣嗎?耶穌是神的聖者。這位神的聖者並不限在一個不平凡的生活中;反而在一個孕育著平凡的事件、工作、家庭與社會生活及一切與一般人無二的行動中,活出他的神性。
神的完全,就種在這些一般人所輕視的事件上。這些事件,一般人以為不值得追求,因為它單純,平淡無奇。
發現拿撒勒精神的價值後,加勒就盡一切所能去學習拿撒勒的一切。
他嚐試成立一個小家庭,就像在拿撒勒那個小家庭一樣,貧窮、單純、親愛。他嚐試把自己埋在一個無名的小村莊裏,也像耶穌一樣,用勞力換取生活的最低需要。他要小兄弟會常常追尋最卑微的地方,最貧窮、氣候最惡劣、工資最苛刻、工作最艱苦的地方。拿撒勒象徵這一切,而且還不止此。
學習拿撒勒的一切,並不是一件小事。當我想到一扇門,薄薄的一塊木間隔,就分隔耶穌的家庭和他們的鄰居的一切時,我就深信新約的訊息,有無窮豐富的內涵。同樣的行動,如果是在神的旨意下實行,就能激烈地轉變人的生活,家庭和社會。
喜悅或傷感,戰爭或和平,熱愛或仇恨,純潔或汙濁,慈善或貪婪,都和人的內心生活息息關。每一件事,每一種人際關係、日常的工作、家庭的愛——這一切都是培育聖人的原料。
在拿撒勒的耶穌,在現實生活中成聖,教導我們時時刻刻聖別自己。一天的每一小時都是重要的,都可導向聖父旨意的啟示,導向靜默的祈禱——神聖。每一天每小時都是神聖的,最重要的是照著耶穌的教導生活。
要做到這點,我們不必把自己關在祈禱院內,也不必把自己封鎖在一些奇怪的、反人性的生活規條之內。老老實實接受現實生活的一切就夠了。工作是現實生活的一部份,為人之母,養兒育女,家庭生活與責任等等都是。
這一切都該予以聖化。不要以為人必須像修道士一般許願才能聖化自己。有這種思想的人,就會以為讀靈修書籍或祈禱的那一刻,才算是靈修生活,而忽略了生活中大部份致力於日常工作的時間。這種思想的結果,最好也不過養成一種貧血的、不可靠的宗教人格而已。
我們整個人都應該被福音的訊息所轉化。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能與福音相悖,我們一切的行動,都要由福音決定。
拿撒勒是一個人、一個家庭的全部生活完全滲入人性的行動之中。
這點沒有幾個人能像一位名人說得這樣透澈:
當我們把手探入一盆水中,
踩一風箱的烈火,
核算一裏長的會計數字,
烘烤在泥濘的稻田中,
揮汗於鐵匠熊熊的熔爐前,
我們早已完全投入宗教生活,
一如祈禱院內長跪祈禱傳教士,
否則,世界怎能得救。
在生活中呈現福音
對於那些以為隻有靠工具、媒介物和金錢才能傳報福音的人,拿撒勒還有別的更重要的教訓。
耶穌自己是福音的傳報者,他同時也是至高的智慧。他能運用最明確的辦法表達自己和實現神的計畫。他究竟作了些什麽?他沒有為孤兒辦收容所;他降生為人,生活於人群中,把福音活顯出來。他開始了行動。
在還未口傳福音之前,他已在生活中呈現了福音:在還未用文字解釋前,他已用生命詮釋了福音。這就是耶穌的辦法,可是我們常常忘記這辦法。
很多時候,傳道變成文字上的傳授,而不是生活上的印證;變成理論上的爭辯,而不是基督精神的實踐與追求。
這可能是造成今天這樣差的成績的原因,同時更可能是形成現代基督徒冷漠不關心的原因。教訓起不了作用,因為教訓不是以生活為中心,教訓沒有生活,因為教訓不是以行動來印證;教訓沒有行動印證,因為語言取代了信賴和善行。
“我要用我的生命傳揚福音”加勒常常這樣說。他深信最有效的傳揚福音的辦法,就是在生活中呈現福音。尤其是現代、這個人們再不要聽訓導的年代,他們要看到福音的行動。
拿撒勒是長時間的隔離,是祈禱和奉獻;是寧靜的時期,是與父神親蜜共融的生活;是長期的孤寂生活;是長期的試煉、長期了解人、了解超然的價值。
從拿撒勒,我們可以學到怎樣在生活中呈現福音,怎樣作一個福音的使徒以及明白作一個傳福音使徒的意義。
傳福音的使徒,這是現代最被誤解的字眼。這個意思被普遍運用著,對的,不對的都有。於是,每個人都變成一個傳福音的使徒,甚至移動一張椅子也變成是傳福音的行動。也許這是我們養成的習慣,愛用誇張的語言來提高牧職生活的價值;但言辭終歸是言辭,言辭並不能改變事實。
總之,我想說的是,經過長時間的默想拿撒勒以後,我更深一層洞悉這個奧秘,更深切的了悟一個信徒和一個牧師生活的意義,更明白一個信徒和一個牧師傳福音的使命是什麽。
我生活的年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同時,在很多方麵是一個混亂的年代。很多事情如果不是受我們不成熟的推理和不詳盡的預備工作所左右,就是受特殊的曆史事件影響。
但是,當一間房屋起火,即使體弱的婦女也要擔負救火員的工作,一個信徒也要對長老發號施令。
當然,在正常的情況下,這是不應該的,信徒不能擔負長老的責任,牧師也不應該擔任會堂的會計工作。對我來說,在沙漠中,當白蟻一點一點蛀蝕我小屋裏的書本時,光是默想拿撒勒就能令我心滿意足。對我來說,信徒最大的經神啟示來自耶穌的生活。
信徒的靈修,不管是好是壞,都不應該是牧師的翻版。信徒的靈修生活,應該有它自己的特性,在神和人前,都應顯出它自己的真實性。一個牧師的行動,應該有別於一個政治家的行動,他的工作,也和一個工人,一個家庭的父親的工作不同。
如果靈修就是一個人思想、生活、和聖化自己的方式,則一個牧師的生活與他聖化自己的方式,和一個工人,一個結婚的男人和一個公務人員,有很大的差別。一個信徒,他不是一個“偽牧師”,他應該以一個信徒的方式聖別他的生活,他的婚姻和他的人際關係。
在生活中當祭司職任
彼得在他第一封信中封信徒說:“你們來到主麵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彼前二:5)
可見遠在那個時代,對已受洗基督徒的祭司職任,已有正確觀念。當然這和蒙召的職事不同。不過每個信徒應該發現與活出他正確的祭司職任。
任何信徒,如果不響應這個呼召,他不是背棄神的呼召,就是不理解他自己的使命,這是很重要的。
工人就是一個負有祭司職的人在工作;一個父親,就是一個身負祭司職的人對他的妻子、兒女負責任。一個領袖就是一個負有祭司職的人對他的團體負責;一個農夫就是一個負有祭司職的人對他的農場,他的牲口,他的田園。他的花木負責。
彼得所提到的,向神奉獻經過耶穌基督聖別而蒙神悅納的祭物,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提倡與重視。這可能就是這許多有關信徒傳福音使命的討論,顯得不著邊際的原因,同時也是信徒在教會的地位,不能切合實際的原因。
如果我們忽略都市的聖者:信徒,忽視他的基本的服事特權,他向造物主供奉大地事物的天職,以及他發自深心的對神自然的呼聲,我們又怎能談論信徒的靈修妮?
如果不對那些一心行善的信徒解釋清楚這道理,那他們必定一味抄襲他以為事事都能作他榜樣,在靈修上高於他的牧師的一切,而落得一個半信徒半牧師的下場。這對於一個慣於服從的信徒,可能仍然有好處,但對那些“尋根問底”的信徒,恐怕沒有什麽作用。
這些“尋根問底”的人,他們不能忍受一切都是宗教的混血兒的氣味。他們堅持基督的宗教不能解決世界的問題。
我們還有好長的一段路要走。不過,我們已看到一點點的進步。
牧師和信徒都已開始了解到他們各自在教會中的責任。這是我所希望的。我希望今日所有加入傳福音這個廣大園地的人,能避免我那個時候的錯誤觀念,以為牧師隻是被拖進來作招徠廣告員,信徒應在教會的事物上,指示長老們辦事。
摘自:沙漠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