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是正文:
(一)
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簡稱紅七軍),是由鄧小平、雷經天、張雲逸等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於1929年12月領導的廣西百色起義的部隊組成的,它是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主力紅軍。這支部隊在左、右江地區堅持鬥爭十個月以後,由韋撥群、陳洪濤率領部分兵力,留在原地繼續與敵鬥爭;由鄧小平、張雲逸(李明瑞)率領主力於1930年10月沿桂黔邊、桂湘邊、湘粵邊進行長征。1931年4月到達湘贛,革命根據地,參加了第二次反“圍剿”。同年七月到達中央革命根據地,歸紅一方麵軍第三軍團建製,參加了第三次反“圍剿”和第四次反“圍剿”。1933年6月改編為第三軍團第五師,紅七軍番號即行撤銷。
百色起義和紅軍第七軍的成立
第一次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廣西就有一定的工作基礎。1929年6月,蔣介石打敗桂係軍閥之後,任命反桂投蔣的原桂係將領俞作柏為廣西省政府主席,李明瑞為廣西“綏靖”公署主任兼軍事特派員。俞作柏、李明瑞早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就擁護中國共產黨的主張,一直同共嚴黨保持聯係。應俞、李的要求,中共中央於1929年6月,指派鄧斌(即鄧小平,中共中央代表)、張雲逸、陳豪人、龔鶴村(即龔楚)、石赤峰、李謙、賀昌、葉季壯、沈靜齋等共產黨員到廣西開展工作。鄧小平和省委代理書記雷經天等,同俞、李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並采取公開和半公開的方式,恢複與發展了各地黨組織,開展農民運動,建立農民武裝。接著,俞、李安排了一批共產黨員在政府和軍隊中工作;任命陳豪人為省政府機要秘書,任命張雲逸為廣西省警備第四大隊大隊長和教導總隊副主任,任命俞作豫為廣西省警備第五大隊大隊長。9月1日,鄧小平、賀昌代表中共中央在南寧主持召開了廣西省第二次黨代表大會。會議根據黨的“六大”決議精神,決定建立蘇維埃政權和工農紅軍。同時決定將中共廣西省委改為廣西特委,由雷經天任書記,受中共廣東省委領導。
1929年9月下旬,俞作柏、李明瑞在南寧宣布反對蔣介石,10月初,俞作柏、李明瑞因部下叛變而失敗。俞作柏被迫出走香港,李明瑞率領警備第五大隊撤往左江的龍州。在這種情況下,中央代表鄧小平和中共廣西特委決定,以共產黨掌握的武裝兩千餘人,準備舉行武裝起義,建立紅軍和蘇維埃政權。鄧小平在布置了右江地區的起義工作後,於11月上旬啟程去上海向中共中央匯報,途經龍州時,又布置了左江地區的起義工作。李明瑞毅然同意參加起義。
同年12月11日,廣西省警備第四大隊、教導總隊和右江農軍兩千八百餘人,在百色舉行起義,鄧何時回的廣西?宣布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和紅七軍黨的前委,張雲逸任軍長,鄧小平任政治委員和前委書記,龔楚任參謀長,陳豪人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一縱隊、第二縱隊、第三縱隊及特務營和教導隊。第一縱隊(由原警備第四大隊改編,李謙任縱隊長,沈靜齋任政治委員,下轄第一營(營長何莽)、第二營(營長王飛展)、第三營(營長雷竹平);第二縱隊(由原機關槍營、特務營及地方武裝合編組成),胡斌任縱隊長,袁任遠任政治委員,下轄第一營(營長符鎮)、第二營(營長馮達飛)、第三營(營長黃冕昌);第三縱隊(由東蘭、鳳山等地農民武裝合締組成),韋拔群任縱隊長,李樸任政治委員,鍾鼎任參謀長;特務營,營長符錄;教導隊,隊長許卓。翌年秋,又成立第四縱隊,黃治峰任縱隊長,羅少章任政治委員。
百色起義的第二天(即12月12日),右江蘇維埃政府成立,雷經天任主席,此後,在廣西特委領導下,右江地區陸續建立了百色、平馬、東蘭、鳳山、隆安等十餘縣的蘇維埃政權,各縣農軍改編為赤衛軍,同時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使右江根據地初步建成。
龍州起義和紅軍第八軍的成立
根據中共中央代表鄧小平和中共廣西特委的決定,1930年2月1日,廣西省警備第五大隊和左江工農赤衛隊,在龍州宣布起義,遂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簡稱紅八軍),俞作豫任軍長,鄧小平兼任政治委員,宛旦平任參謀長,何世昌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一縱隊、第二縱隊、第三縱隊。第一縱隊,何家榮任縱隊長,潘裕明任政治委員,袁也烈任參謀長,第二縱隊,宛旦平兼任縱隊長,塗振農任政治委員;第三縱隊,黃飛虎任縱隊長。全軍共約兩千人。
與此同時,成立紅七軍和紅八軍總指揮部,李明瑞任總指揮;成立左江革命委員會,王逸任主席。
攻打南寧
龍州起義後,總指揮部決定,集中去紅七軍和紅八軍攻打南寧。當時,廣西國民黨軍閥李宗仁部正和廣東軍閥陳濟棠部進行混戰,南寧隻有敵軍一個團防守。紅七軍除留第二縱隊一個營在百色地區保衛後方機關外,集中全軍二十一個連的兵力進攻南寧。由上海剛回到龍州的紅七軍政治委員和前委書記鄧小平得悉這一情況後,決定停止進攻。但紅七軍未及停止進攻。結果,國民黨軍發現紅七軍的行動,迅即從貴縣調來四個團的兵力,首先向龍州發起攻擊,紅八軍大部受損,餘部一百餘人後來並入紅七軍。軍長俞作豫(在廣州被殺)、政治部主任何世昌在外出被害。
2月6日,敵人轉向百色進攻。在隆安城外,紅七軍與敵激戰五晝夜,終因敵眾我寡,連遭失利,部隊傷亡三百餘人,第一縱隊政治委員沈靜齋英勇犧牲。二月底,紅七軍被迫退到根據地腹地東蘭、鳳山地區休整。
轉戰黔南
紅七軍為避開敵人進攻和解決給養問題,於一九三〇年三月中旬,在鳳山盤陽召開前委擴大會議,決定:第三縱隊留在東蘭、鳳山地區堅持鬥爭;軍部率第一縱隊和第二縱隊離開右江根據地向東遊擊。四月,紅七軍主力向河池前進,一舉占領懷遠鎮。繼之在向思恩(今環江)進軍時,遭敵楊騰輝師襲擊,部隊被打散,兩門山炮丟失。軍部遂率第二縱隊向北行進,在貴州省荔波縣板寨與第一縱隊會合。轉戰途中,紅七軍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取得了苗族廣大群眾的支持和幫劫。4月30日向貴州南部的榕江縣城發起進攻,戰至5月1日,攻克該城,殲敵五百餘人,繳獲電台一部和大批武器彈藥,五月上旬,紅七軍鑒於敵桂係和黔係兩軍的夾擊之勢,即向右江回師,經宜北(今環江一部)、河池,到達都安。
襲擊百色
1930年6月初,紅七軍主為回到右江革命根據地後,突然向百色守敵陳劍英團發起猛攻,敵全線潰退,紅軍重占百色城,繳獲槍三百餘支,全部收複了右江革命根據地。戰後,紅七軍進行了整訓和補充。這個時候,國民黨雲南軍閥張羽中率部萬餘人經百色、果化,去進攻南寧李宗仁部。紅七軍乘敵不備,集中兵力在果化地區突然襲擊張羽中部後尾,殺傷敵六百餘人。因該敵頑強反擊,紅七軍也傷亡四百餘人。雙方相持不下,各自撤兵,戰鬥結束。
在紅七軍主力離開右江期間,堅持根據地鬥爭的第三縱隊和赤衛軍,在韋拔群領導下,積極開展遊擊活動,經過三個多月的作戰,迫使敵人退出平馬、奉議(今田陽附近)、思林三座縣城。在鬥爭中,紅軍和赤衛軍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二)
紅軍第七軍和第八軍一部合編為紅軍第七軍
1930年9月21日,中共中央代表鄧崗到達紅七軍。10月10日,紅七軍在河池召開第一次黨代表大會,選舉陳豪人、鄧小平、張雲逸、龔楚、李謙、黃一平、袁任遠為委員,組成紅七軍前委,陳豪人為書記。鄧小平不行了?類似陳毅當紅四軍書記。
在這裏,紅七軍和紅八軍一部合編為紅軍第七軍,李明瑞任總指揮,張雲逸任軍長,鄧小平任政治委員,陳豪人任政治部主任。全軍共七千餘,編為第十九師、第二十師、第二十一師。其編製序列和領導人如下:
第十九師(由原第一縱隊改編):李謙任師長(後由龔楚繼任),鄧小平兼政治委員,許進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五十五團(團長何莽,政治委員佘惠),第五十六團(團長章健,政治委員漫衍)。
第二十師(由原第二縱隊和第八軍一部合編組成):胡斌任師長(後由李謙接任),陳豪人兼政治委員,黃治峰任副師長。下轄第五十八團(團長馮達飛,政治委員楊英)、第五十九團(團長張翼,後袁振武繼任)。
第二十一師(由原第三縱隊改編):韋拔群任師長,陳拱濤任政治委員,黃鬆堅任副師長。
轉戰桂湘粵邊
部隊整編以後,紅七軍前委決定,由第二十一師師長韋拔群、政治委員陳洪濤率領一個連,留在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擴大武裝,過分!!堅持鬥爭(1932年10月,在強敵進攻下,韋拔群英勇犧牲於東蘭戰鬥中);軍部率主力按照中共中央原定“不能堅持,便匯合朱、毛”的指示,由河池出發,向桂湘粵三省邊界轉移。部隊剛出天河,即與敵遭遇奮戰四天,損失三百餘人。不久,進攻長安,與守敵李宗仁部兩個師激戰七天七夜,數攻未克,損失五百餘人,遂撤出戰鬥,經富祿和古宣(今三江)、龍勝之間東進,十月底到達湖南省綏寧縣。十一月到武岡,圍攻該城六天,敵調十個團增援,紅七軍主力在撤圍中,又損失五百人。後向新寧前進。這時,中共中央代表鄧崗、紅七軍前委書記兼政治部主任陳豪人離隊去上海。十二月底,部隊經道縣、江華縣,爬越粵、桂、湘三省交界的老苗山,進入廣東連縣桂嶺。
1930年12月底,紅七軍前委鑒於部隊在轉戰桂湘粵邊中,屢遭傷亡,許多連隊建製不健全,遂對部隊又進行了一次整編。將兩個師部撤銷,全軍主力縮編為第五十五團和第五十八團兩個團。整編後的紅七軍及兩個團的領導人是:李明瑞仍任總指揮,張雲逸仍任軍長,鄧小平仍任政治委員,許進接任軍政治部主任。第五十五團,龔楚任團長;第五十八團,馮達飛任團長,黎心誠任政治委員。
轉戰湘贛邊根據地
紅七軍整編後,為了籌款,於1931年1月,一舉攻克連縣城。入城後第七天,敵粵軍八個團突然向連縣城撲來。紅七軍退到陽山,後轉至乳源縣梅花。這時,湘敵和粵敵糾集四個團又向紅七軍發動進攻,紅軍與敵激戰數日,撤出戰鬥。
為了實現到江西與紅一方麵會合的原是計劃,紅七軍不顧連日行軍作戰的疲勞,兼程北上。二月初,在韶關、樂昌之間的楊溪附近飛渡武水。李明瑞總指揮、鄧小平政治委員率領軍機關一部和第五十五團及第五十八團一部剛偷渡過河,粵敵忽然從韶關乘車趕到,堵住渡江,襲擊紅軍。這樣,紅七軍被敵截為兩段。渡過河的紅七軍主力在李明端、鄧小平率領下,迅速進至江西南部的崇義地區休整補充。一月後,鄧小平奉命離開紅七軍去上海向中共中央匯報工作,由許卓接任軍政治委員,張翼升為第五十五團團長,佘惠任第五十五團政治委員。
未渡過河的紅七軍軍機關一部和第五十八團一部共約五百人,由軍長張雲逸率領,編為一個團(實際上隻有四個連),在地方黨和人民群眾的支持下,隨後也順利地渡過了武水。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行軍作戰,多次擊退了沿途敵人的襲擊和堵截,於三月中旬在湖南雷縣十都圩與湘贛紅軍湘東南獨立師第三團會合。
紅七軍於1930年9月從廣西平馬、田州地區出發,經黔、桂、粵、湘、贛五省邊界,轉戰八個月,曆程一萬二千裏,進行大小戰鬥百餘次,於1931年4月,兩部分部隊先後到達湘贛邊革命根據地。
紅七軍第五十八團與湘贛紅軍湘東南獨立師第三團會合後,決定迅速返回湘贛革命根據地,準備配合紅一方麵軍反對敵人的第二次“圍剿”。這時,敵人以兩個團追擊紅軍,以三個團附兩個縣的反動民團在沔渡和湖口圩之間防堵。紅七軍第五十八團和湘東獨立師第三團密切配合,在嚴塘附近的將軍山,殲敵第十九師一個團及茶陵、攸縣、安仁等三個縣保安團各一部,戰後,紅軍勝利回到蓮花縣。當地黨、政府和人民熱烈歡迎紅七軍第五十八團的到來,並以約八百名子弟兵補入紅七軍部隊。
1931年4月,敵人在集中二十萬人第二次重點“圍剿”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同時,以三個師又四個旅的兵力“國剿”湘贛邊根據地。中共湘東南特委根據紅一方麵軍總部關於牽製敵第五路軍經湘贛地區南下的指示,組成河西臨時總指揮部,以張雲逸任總指揮,曾炳春任政治委員,統一指揮紅七軍第五十八團、第二十軍第一七五團和湘東南獨立師(轄三個團)的作戰行動。四月四日,紅軍向永陽鎮發動進攻,擊潰敵第七十七師第二三〇旅。永陽戰鬥後,紅軍揮師南下,同經遂川北進的紅七軍主力會合,爾後,共同北出安福地區。4月15日,紅軍在安福西南廖塘橋等地區,以伏擊手段,殲滅由阜田來援之敵第五十二師一部共七百餘人,繳獲槍數百支。6月6日,又在茶陵地區擊敗敵九個縣聯防挨戶團,殲滅其兩個團,並占領茶陵、安仁、攸縣、雷縣等城。
編入紅軍第一方麵軍序列
紅七軍在湘贛革命根據地活動三個月之後,東渡贛江,經良口到興國,於7月10日在於都縣以北銀坑、琵琶壟地區,同紅一方麵軍會合,歸第三軍團建製和指揮,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三次反“圍剿”。此時,紅七軍的領導人和編序列為:李明瑞任軍長,許卓任政治委員(不久由葛耀山繼任),張雲逸任參謀長,許進任政治部主任(後為葉季壯接任)下轄第五十五團(團長張翼,政治委員佘惠)、第五十六團(團長李顯,政治委員陳漫遠)、第五十八團(團長黃子榮,政治委員黎心誠)。
擴編為三個師
為統一戰鬥序列,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根據中革軍委指示,1932年3月,紅七軍由原來三個團擴編為三個師,領導人也作了調整:龔楚任軍長,張純清任政治委員,葉季壯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十九師(由原第五十五團和第五十六團合編組成,師長李顯,政治委員倪愚)、第二十師(由原獨立第六師改編,師長鄧國清,政治委員陳漫遠)、第二十一師(新組建,師長龍雲,政治委員陳保元)。每師轄三個團。
縮編為紅軍第五師
1932年6月至1933年3月,紅七軍先後參加了水口戰役、樂安宜黃戰役、建黎泰戰役、金資戰役和中央革命根據地第四次反“圍剿”。1933年6月7日,遵照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的指示,紅一方麵軍部隊進行了一次大整編,所屬軍的番號全部撤銷,紅七軍改編為第三軍團第五師,尋淮洲任師長(不久由彭紹輝繼任),樂少華任政治委員(不久由陳阿元繼任)。下轄第十三團(團長李天佑,政治委員毛畢虎)、第十四團(團長黃冕昌,政治委員田豐)、第十五團(由原紅二十一軍改編,團長白誌文,政治委員羅元發)。百色起義的老幹部團以上全部被清洗。
紅軍第五師縮編為第十三團
紅七軍縮編為第五師以後,先後參加了東方軍入閩作戰、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和二萬五千裏長征。1935年2月10日,第五師奉命縮編為第十三團,彭雪楓任團長,李幹輝任政治委員。打下遵義後。
第十三團與第一團合編為紅軍第一師
紅一方麵軍長征到達陝北後,第十三團直屬第一軍團領導和指揮,參加了直羅鎮戰役。1936年1月,第十三團和第一團、新組建的第三團合編組成為紅軍第一軍團第一師,陳賡任師長,楊成武任政治委員,楊得誌任副師長,胡發堅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一團、第三團和第十三團。從1936年1月到1937年“七七事變”這段時間,先後任第十三團團長的有李祥、朱水秋、陳開祿,任政治委員的有魏洪亮、黃振堂、郭林祥。
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紅一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獨立團(團長楊成武),在副師長聶榮臻(一九三七年十月改為政治委員,後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指揮下,參加了抗日戰爭和創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鬥爭。
(摘自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工農紅軍史略》第318至326頁)。
(三)
陳豪人(紅七軍政治部主任,軍委書記,政治地位在紅七軍僅次於鄧小平)關於紅七軍艱難時期的報告。
七軍工作總報告(節錄) CAz}%Ag
(1931年3月9日) v(&X,!pdch
陳豪人
略…… S"'Sf
四、反攻敵人的準備及其結果
1.反攻的準備及平馬的勝利返兵
隆安失敗後,我軍退平馬附近之村莊,當時企圖與留守百色之部隊兩營會合後,在敵分兵百色時即向平馬反攻,但一般群眾及地方黨部,即欲七軍恢複右江沿河政權時來作種種催促。不久右江黨部及右江蘇維埃政府忽來報告,說平馬之敵大部撤退,聽說下遊有戰事,僅留一營人留守平馬,七軍對此消息亦未加如何考慮即決定反攻平馬,及至與敵接觸時,發現敵約一團多人,始知受騙,不得已應戰,激戰一日始將敵擊退,占領街道之一部,敵大部向百色、奉議退卻,小部仍占領街道,一部扼險死守,當夜連攻數次不破,我軍恐敵增兵趕到,乃自行撤退。惟有極小部及赤衛軍未得通知,在街道與敵人戰了兩晝夜才退出 。後又聞敵軍一團到了離平馬90裏之奉議縣城,因見其大部潰退,又聞在平殘部為我解決,亦不敢前進,然我軍已行勝利的退兵了。此役給與士兵與群眾之不好的影響,大家都怪指揮官缺少進攻精神已 至半途而廢,事後論斷七軍的確缺少進攻精神。
2.停四遭遇戰後困難的時期
平馬之役無結果而退,七軍大部乃至平馬與東蘭交界處之市鎮燕洞休息,此時士氣經兩次打擊後已不振。不久第二縱隊亦到會合,次日忽得敵繞道截我東蘭僻路之消息。當時匆忙率隊向東蘭前進,決心背東蘭待 敵來與之作戰。誰知敵已繞了兩日的路程,經過許多蘇維埃區域,包了我軍的後方(蘇區赤衛軍驚慌逃走未來報告)。在停四遭遇,劇戰一日,兩敗俱傷,我退敵亦退,但敵死傷較大。
七軍成立時,初期士氣甚壯,精神緊張。連遭這三次打擊之後,士氣為之衰頹,一部幹部、士兵失敗情緒均甚濃厚。停四失敗後,在盤陽(東蘭、鳳山交界)駐兵月餘。該地又是窮苦的地方,糧食時感困難,士兵之零用更是沒有。在這樣的情形之下,部隊中的整理訓練工作都進行得極緩, 群眾工作也極少進行,黨內也充分表現失敗情緒之反映,一切工作都形成了停滯的狀態。
3.向外遊擊的決定
在這樣情況之下,七軍若困處右江偏僻的縣份是沒有出路的,由是前委乃有向外遊擊之決定,七軍曾接受指示:湘、粵邊界為發展之路線。所以七軍出發遊擊時,即擬向湘、粵邊界遊擊前進。但因七軍在隆安失敗的時候,曾電知八軍繞道桂、滇邊界到東蘭會合 。當時八軍亦必受敵之壓迫,過來會合乃為上計。惟遲遲不得八軍過來之訊。為著與八軍之聯絡便利起見,前委乃決定留第三縱隊留守東蘭,軍部率第一、二縱隊及直屬部隊在河池、南丹 (均與東蘭交界的縣分)一帶遊擊,發動群眾鬥爭,待會合八軍之後,則以全力向湘、粵邊界發展,此種決定之後,出發部隊乃由東蘭向河池前進,實現這一策略。
五、桂、黔一帶遊擊戰爭
1.河地的遊擊工作及思恩之失敗
4月初,七軍到了河池,河池民眾久在反動統治之下,受了反動國民黨的反共宣傳,說什麽“共產共妻,15歲以下小孩,30歲以 上成年均在殺戮之列”等等無稽之談,一般群眾確是驚恐萬狀,逃避一空。但紅軍一到,舉動確是“文明”,遷逃者二三日內漸漸搬回,商店亦照常營業。紅軍廢除一切捐稅之政綱大得民眾之擁護。他們傳說“紅軍取消苛捐雜稅,莫不歡天喜地”。占領河池縣城,我軍又分兵各 鄉宣傳,沒收地主穀子給農民,又大得農民群眾之讚同,來報告豪紳之罪惡及行蹤者接踵而至。我們召集了群眾大會,到會群眾數百人。有一青年上台演講。反國民黨精緒甚熱烈。在大會中乃通過革命委員會之各單,河池 革委即告成立。參加者有工人、農民、青年學生之分子,紅軍亦有代表參加。駐河池七八日間,組織了幾個農會、工會,士兵見了群眾的歡迎,土氣漸恢複了。
七軍到河池後,得知敵人甚少。懷遠離柳州僅三日路程,為重要商業縣分,解決紅軍經濟問題應有辦法,前委乃決定派 一縱隊到懷遠遊擊(懷遠為慶遠之第一鎮,商業更盛於民遠),留一縱隊在河池工作,並料定敵必來對付,乃決定到了懷遠後,三數日即回河池。第一縱隊到懷遠 ,敵數百聞風先逃,過河至慶遠。我軍在懷遠數日,籌款及發動群眾影響頗好。後聞敵來,第一縱隊由懷遠退思恩,並約立縱隊亦由河池至思恩會合。那知第一縱隊到思恩敵已跟踵而來。稍抵抗即退卻,此役損失30餘槍,死傷亦30多人。
2.進攻榕江的勝利及其政治影響
自思恩失敗,一縱隊經宜北縣城,在桂、黔交界之鄉村中才得會合第二縱隊。七軍初次向外遊擊又遭此打擊,一切物質上均感困難, 無法補充。當時得貴州內部有戰事及榕江(即古州,為貴州重要城市)兵少的消息,前委乃決定向榕江前進,攻敵不意。從桂、黔邊界之荔波縣境經苗山行軍5日始達榕江, 苗山道路崎嶇為瑤民區域,絕少行人,故我軍於1930年5月1日行至榕江城邊,敵始發覺,匆忙應戰。敵守城激戰一日,卒將其全部約兩營人解決,此役得槍400多枝,大炮1門,子彈10多 萬,迫擊炮、機關槍各2挺,俘虜數十人(敵大部分死傷,僅逃走百人)及無線電1架。進榕後始知王家烈率兵8團向湘西發展,以榕江為後方。前委估量敵必回師反攻榕江,乃決定在榕3日即退,3日中籌款10多萬,召集了一次群眾大會,每日向群眾宣傳,沒收反革命的軍官財產分給群眾,影響極好。對於敵傷兵招待亦優,敵兵頗為感動。待七軍行時,一般民眾與傷兵都有依依不舍之表現。榕江之勝利,士氣又恢複,且政治影響甚 在。
3.回師河池的決定改變為回右江之策略
在榕江3日,得報敵5團人向榕江包圍,我軍迅速向廣西境撤退。幾為敵追及。至未(半)路,因傷兵運輸之困難,無法覓人招之,步槍100餘枝,大炮1門,無線電1架投入河中,因當時無群眾組織不得不出此法 。退出榕江之後,因第三縱隊及第八軍之消息尚未得到,及湘、粵邊界有重兵駐在(紮)(正適粵、桂在湘南大戰時)之關係,前委乃決定回師河池,與第三縱隊第八軍取得聯絡後 ,再向湘、粵邊前進。
回師河池路過宜北縣城。前次經過宜北,群眾受豪紳欺騙逃避一空。但我軍軍紀極好,又作了一番宣傳工作,所以此次重返宜北群眾甚熱烈歡迎。召集一次群眾大會 。到者1000多人,熱烈擁護紅軍,參加紅軍打豪紳,投軍者甚多。
至河池適鄧斌同誌從東蘭出來(鄧同誌於3月前從中央至八軍後到東蘭。七軍大部已出走),帶來中央指示,要七軍在右江深入土地革命,擴大紅軍。前委接受比種意見,乃決定 回師右江,3個月後才向外遊擊。
附:對上述帖子的網友評論
senmi77:不能這樣說的,當年廣西桂係勢力很大,而且可以說在兩廣是比較得民心的,(我的祖父是桂係大員之一,和李黃白關係很深。所以對桂係可以說還是了解一點的)。而且桂係戰鬥力很強,這一點可以從紅軍長征過湘江折損過半就可以看得出來。可以說,紅七軍沒有象後來的西征軍一樣被全部損失己屬不易。
其次,紅七軍的各個幹部,大都是些貧農,當時的軍事素質不能和紅三軍團的各個相當級別的人相比,更不能和紅一軍團的相比。所以,後麵紅七軍能出那幾個如李天佑、韋國清這樣的人,更是不容易。
當時廣西的一些軍事人才,大都和李黃白有關係,老的一些是保定軍校畢業,(我祖父就是一個)新的則沒有,所以,少壯軍人不多。這也難怪,查查可以看出,民國時期廣西軍人外出讀書不多。能打,也隻是廣西人特別能吃苦而己。 K+lQ(PANK
另:本人祖父,陳雄,字傑夫。廣西中將。保定軍校畢業,參加過辛亥革命。是當年新桂係大員之一,可以從下列書中查出此人的經曆:《李宗仁回憶錄》《新桂係演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