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前,在武漢的時候,曾經和楊學誠烈士的妹妹一起工作過。楊的這個妹妹,叫楊學林,學問不多,但人很好,戴一幅近視眼睛,做事情非常的負責任,人也厲害,我戲稱她為“洋教授”。
當時知道,洋教授的哥哥叫楊學誠,是清華畢業的,很有才華,和李先念很好。死時29歲,沒有結婚,在武漢有烈士墓,每年祭奠。他當時的想法,是要等革命成功了,全國都解放了,再成家立業。
現在看起來,這楊學誠,真是一個十足的革命的傻子。
楊學誠又名奇山,湖北黃陂人。1934年考入清華大學物理係。1935年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出台後,素來埋頭用功的楊學誠也不得不卷進這劇烈動蕩的政治激流之中。
他熱烈地參加了“一二·九”、“一二·一六”兩次遊行示威和翌年1月的南下擴大宣傳,回校後又參加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積極從事抗日救亡的宣傳和組織工作。
1936年2月29日,宋哲元派軍警進校搜捕進步同學。地下黨支部書記蔣南翔首先被捕,接著北平學聯秘書長姚依林和清華民先隊糾察隊長方左英相繼被捕。楊學誠聞訊後,立即組織了愛國同學三四十人,與軍警一番搏鬥之後,使被捕三人獲救。之後,楊學誠還把蔣南翔隱藏在自己屋裏,並安全護送他轉移。不久,因河北高中學生郭清在獄中不堪酷刑而於3月9日慘死獄中,北平學聯發動和組織了“三·三一”抬棺遊行,以示對國民黨政府的嚴重抗議。在這次鬥爭中,會前背著一口空棺材跑到北大三院去開會的是楊學誠,會後抬著棺材在景山大街上領頭衝鋒陷陣的也是楊學誠。1936年夏,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秋出任支部書記。
1937年4月,楊學誠被選為北平學生的代表,和中共北平市委書記黃敬、民先隊總隊長李昌等,隨劉少奇和彭真到延安參加黨的一次重要大會——1937年5月中共全國代表會議。會上他聆聽了毛澤東所做的《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的報告和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論述,增強了他對黨的任務、路線、方針和政策的領會。楊學誠回到北平後,擔任了中共北平學委委員和西城區委書記。不久,“七七”抗戰爆發,平津失陷。楊學誠作為平津流亡學生工作的主要領導者,先後建立和領導了濟南和南京的平津同學會,最後於9月初到達武漢,擔任中共長江局青委委員。以後湖北省委成立,他擔任省委青委書記,負責創立和領導了湖北的青年救國團,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青年抗日運動。
1938年8月,湖北省委派他去鄂中工作。他和陶鑄一起創立了近百人的抗日武裝,開辟了以應城、京山為基地的抗日遊擊區。後又組建了新四軍豫鄂遊擊支隊,參與領導建設鄂豫邊區抗日根據地。在鄂中6年艱苦卓絕的工作,是他革命生涯中最光輝的部分。他在這個戰鬥崗位上,先後擔任過中共鄂中特委書記,中共鄂中區黨委組織部長、代書記,中共豫鄂邊區黨委常委、組織部長兼社會部長,新四軍鄂皖兵團政治委員以及豫鄂邊區行署副主席、黨團書記等職,對新四軍五師和鄂豫皖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創建、發展和鞏固,做出了重要貢獻。
1943年初,他從鄂南返回江北,已是身患多種疾病,但仍抱病堅持工作。嚴重的肺病使他臥床不起。1944年3月6日,平漢線各據點日軍出擾大悟山南北地區。3月7日楊學誠隨軍轉移,在大悟山北麓高家窪病逝,時年29歲。
附一、清華大學:緬懷抗戰曆史豐碑上的清華人
楊學誠,1934年考入清華物理係,共產黨員。他參加和組織了“一二·九”運動,並成為北平學生運動骨幹,後來曾先後擔任中共鄂中特委書記、區委代書記、新四軍第五師鄂皖兵團政委及鄂豫邊區行署副主席、黨團書記等職務。由於連年敵後艱苦鬥爭積勞成疾但仍抱病工作,1944年在隨軍轉移中於3月7日因肺病加重高燒去世,年僅29歲。
附二: 念奴嬌·憶楊學誠烈士
彭 傑(高11班學員)
進修期間,偶經清華烈士紀念碑,細瞻瞻,楊學誠名入眼簾,佇立凝眸,感慨係之,惟不能已。填詞一首,以寄同鄉景仰之情。
灄水蜿蜒,迂緩處,欄山疊秀。喬笈求學到清華,年少揖別故土。近春園花,荷花澤畔,離離險影依田。遙憶當年,儒生意氣方遒。
硝煙乍起時節,橫梨策馬,輾轉烽火路。揚鞭指點鄂豫池,傅敵長纓在手。豪情累虹,義薄方天,各鑄神州。如今安知,故園宏圖繪就!
楊學誠(1915—1944)湖北武漢董陂莊人。1934年考入清華,193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曾任清華大學地下黨支部書記,南下室傳隊隊長。1938年任鄂中特委書記,次年鄂豫也組織部長行政公署副主任。1944年犧牲。家鄉董陂有“楊學誠烈士陵園”,是當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