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席琳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關於《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2005-09-28 07:42:35) 下一個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的前身,似乎是《地理知識》,是中國地理學會和中科院地理所出版的,以科普定位,擁有廣大的讀者群。有幾個職業寫手,例如楊勤業先生,是搞自然地理出身的,文筆很流暢,但是刊物的檔次和地位都較低,經費也不多,和大多數科普期刊一樣,慘淡經營。

後來由一個叫李拴科的年輕人來接管,就跟風托大,叫了這個不倫不類的名字:《中國國家地理》。估計名字是叫得很響亮的,中國科學院也花了大力氣,撥了不少的款,要作為一個知識創新的拳頭,打出中國,砸向世界。

其實這《中國國家地理》連雜誌的名稱、風格、和標誌,都是仿造美國國家地理協會的拳頭產品《NATIONAL GEOGRAPHIC》和《TRAVELLER》,假冒偽劣:扒一個豁口,把顏色塗紅,再掛上中國,何嚐有絲毫的創新!

這實在也反映了當代中國的現實,即國人在科研、教育和知識界普遍的浮躁和崇洋媚外。說是要和國際接軌,說是要搞知識創新,結果是升學畢業分配提職晉級主要要考英語,還要看發表的SCI文章的數量,把整個社會風氣都給帶壞了。

記得十幾年前,曾在老家的雜貨鋪,看到10塊前一個的刮胡刀,外型和我用的三洋(SANYO)牌的剔須刀十分相象,一看是深圳產的SANTO牌的。去年LP從國內帶來的托鞋,也帶了個NIKE的大白鉤鉤,下麵標的商標名稱,是NLKE。

說句公道話,美國的國家地理雜誌,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曆史。名稱已經叫得很響的了,也財大氣粗,在南美和歐洲,都有分店,隻是缺少個中文版。就是在七、八十年前,美國國家地理雜誌,還出錢資助植物學家到中印邊界去探險。兩年前的時候,我送給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一個攝影記者一期《中國國家地理》雜誌,他還很高興,沒有急吃白咧要上法庭爭版權的意思。

就一個後進國家,在資本的原始積累階段,盜版和仿造,似乎是一個捷徑。而且我看到的介紹山西的那期《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就是有梁思誠林徽因山西考古和介紹山西喬家大院的那一期,似乎還不錯,隻是印刷的圖片質量稍差。

不過因為哈佛大學的名氣大,就把北京大學改名為《中國哈佛大學》,如果不僅僅是因為經費和撥款的原因,似乎是沒有必要。

即便是這個名稱很重要,但正如紅金龍兄所指出的,最根本的還是如何去走好自己那仍然十分漫長的路。

2005-9-28

 

附: 紅金龍:可憐的《中國國家地理》
  來源:清談天地 www.talkskyland.com

要批判人家就要下把自己摘出來。我不免俗。古訓雲:“書非借不能讀也”。說得很對,我手裏有5本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愣是一本也沒有仔細看過,隻是覺得圖畫漂亮,圖畫內風景優美,買回來也就是看看圖片,領略一下國內的名山大川而已。

今天難得清閑,看了幾本,最後的印象就是不忍卒讀,可憐的國家地理,愣是被打著旗號的偽科學主義者給糟蹋了。

為什麽?我有我的理由。

1,自戀。

通篇的自戀,不僅僅是從文字上,而是從理念從其曆史,滿眼的自戀。作為一本麵向全中國的“地理”“科普雜誌”,開篇就是數張的雜誌社成立的故事,不僅僅是一期有,隻我收集的這幾本就幾乎全部都是,數位作者還是編輯還是社長之類的,愣敢不厭其煩的講述自己的豐功偉績,講述自己的艱苦艱難,講述當初開始改版的動人故事,對退休老人院的不斷不朽的采訪,連綿不絕的對答,讓人覺得這不是一個雜誌的所為。哪簡直是要給自己數一個豐碑,哪裏是一個優秀雜誌要做的內容。同時不能忍耐的是相當大的一部分圖片都是旅遊者的畫麵,或者上麵一個小人把手舉個v字象征自己的成功一樣。

當然,倘若一個成功的雜誌在自己華誕周年誌慶的時候回憶一下過去還是很有那麽一丁點的意義的,我也不知道今年是不是這本雜誌的周年誌誌慶,但是其中文章的“撰寫”還是從內到外散發出那股酸酸的“戀愛”的味道。拿手邊的西藏專輯來說,開篇是對“旅遊者”的介紹,好像這些旅遊者的身份不介紹清楚就不能真實體會編輯的良苦用心一樣,似乎不了解這些無關緊要的內容就不能深刻體會作者的豪邁之情一樣,當然,重點並不是這幾位旅遊者的介紹,讓你哭笑不得的是隨後作者不厭其煩的介紹自己的選擇旅遊的路線,以及當初的定的幾套方案,然後各個方案有什麽優劣,怎麽怎麽地,所以最後自己定奪拿了其中一個。ft!如果不是絕對的自戀就是湊字數,糊弄老百姓了!

作為佐證的還很多,不用再舉了,最後看看對自己社長的吹捧你就知道了。

2、導遊劄記

中國國家地理,與其說是一本科普的著作,我看倒不如強調自己是一本旅遊劄記。尤其是西藏專輯這一本更明顯,直接以日記的形式講述自己的行程,路上的所見,遇到的故事,不期而遇的麻煩。

實在是醜陋阿!作為一本地理雜誌沒有較多的筆墨詳細介紹地質,沒有較多的碼字用於介紹冰川演化曆史,通篇沒有關於冰川的科普,宗便埋怨一番地理專家,自己最後還是什麽都沒給出來,不知道這位總編臉皮有多厚敢說出這樣的話,倒是通篇的自己對冰川的感受,買一本雜誌就是讓你知道他們去了哪裏,看到了什麽,遇到了什麽。這些東西,讀者除了浪費自己的精力以外,休想讀到任何東西。

3、拙劣的文筆

這一點真的是再清晰不過了,據雜誌自己刊登,社長將此雜誌定位於“平民化”。真的是平民化,所有的文字都是小學生的文筆,讓我們盡情地做一回家長的責任,不信就隨手摘抄一句:當我們趕回小村莊的時候已近10點,而單總編仍然意猶未盡,他說如果還有兩三天就好了。像這種小學生的文體滿書皆是,而且數期皆是。我不知道是不是這本雜誌的編委都是什麽水準的,不過我估計小學語文成績一定很棒,以至於至今流連於兒童的筆調而不疲。

既然雜誌定位於“美國國家地理”,各位總編大人總要學習學習人家的介紹方法吧?美國國家地理我至今無緣一窺,不過網上的國家地理看了幾個,也沒見這種大搖大擺的出賣自己的。

4、內容空虛

這是最主要的問題,也是我最痛恨的問題,如果你有含量豐富的實質內容,如果你有一手的資料,那你用小學生的文筆也就罷了,往好說也算特別通俗化了,可是在這裏你除了看到旅遊者們在大呼小叫,以及慷慨激昂作捶手撫胸之外,沒有任何實質的問題,罵完黃河罵長江,找幾個不知名的專家博士說一些不知所以的話,還以為頗有深度,反正我這個學理工的做工程的愣是看不出一點積極的措施,除了小腳女人的臭罵和歎息以外,也就是隔皮瘙癢了。這種不負責任的打著科普的旗號糊弄老百姓的雜誌文章除了騙幾個錢外,也就是糟蹋中國國家地理這6個字了。

當然人家也不是沒有一點好處,比如我就被照片給吸引過來了,不過以後再也不會上當了,這樣的照片哪裏都有。

最後想說一點,中國國家地理你要走的路還很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