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523)
2006 (529)
2007 (113)
民國初期,匪患不斷,為保境安民,爺爺曾兩任寨主,率眾挖寨海子、修寨隍、拆家廟、建東西兩個寨門,並被公推為周圍八大寨寨主之首。
寨海子就是護寨河,有五丈多寬,海子的四周都是相通的,常年積水,外圍岸邊長滿了蘆葦和荻草,水淺的地方種有蓮花,夏天時男孩子們就光了屁股在海子裏麵洗澡、秋天和春天可以釣魚、冬天時就抽幹了水挖蓮藕和逮泥鰍,女人們則在岸邊洗衣服,漿衣服,後來南北東西都修了路,海子被截成了一段一段的。
兩扇寨門在解放後就給拆毀了,俺小時候還見過寨隍,男孩子們經常在寨隍上麵玩打仗的遊戲,寨隍是用黃土蹾起來的,已經殘缺不全。
聽老年人講,當年寨子隻有東西兩個大鐵門,鐵門外是吊橋,和電影上的差不多。人們出東門,進西門,婚喪嫁娶,非常講究。
當年的寨隍上建有女牆,牆頂設觀察哨,立烽火台,互相照應,匪兵來時,晚上點火,白天放煙,村民們各操家夥,長的杆子短的棍,鞭炮、弓箭、蛋弓、硫磺、銃子並用。兵匪們看到早有準備,一般也就不怎麽惹事。
說起爺爺拆廟,也是一時之舉,爭論多時的。聽說爺爺拆的廟,是席家延續500多年的家廟,傳說席家的先人,江西九江人,是元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友涼的部將。這陳友涼本來是要做皇帝的,龍袍都準備好了,結果被朱元璋手下的能人給算出來,從安徽鳳陽派人到陳友涼的老家,用雞血給破了風水,陳友涼就兵敗鄱陽湖。
先人因不願意奉朱元璋為帝,就隱姓埋名,到了山西洪洞縣。
洪洞縣裏無好人,席家先人不久去世。明初移民時,先人的第三個兒子看中了席老家的風水,就定居下來,算是第一代。
在第三代的時候,出過一位武狀元,立過旗杆,再後來出過兩位舉人,和一位娘娘,於是由皇帝老子禦點親批,在村子西門外的二郎閣,圈200畝地建立了家廟、戲院和跑馬場。
這些都是記載在以前的老家譜上的。但老家譜在文革中間被燒毀了,新寫的家譜上,僅有幾段話,記得其中的一句是“幾百年來,林木蔭深,香火不斷”句樣。
後來的席家,可能是一代不如一代,清朝時期,就沒有再出過什麽有頭有臉的人物,家廟也就年久失修,除了一些泥塑的神胎和祖宗牌位,僅剩殘破的主廟、戲院、配殿和周圍的院牆。
二十年代到三十的中國,兵荒馬亂,土匪層出不窮。席老家二次修寨牆時,有人的人家出人,有錢的人家出錢,挖深了村子四周的海子,堆了高高的土圍子做寨牆,但仍然湊不齊木料、磚頭和石塊,去修建東西兩邊的寨門和吊橋。
爺爺就找來村裏和附近村子裏的席家人商議,先祭拜了祖先,說是非常年代,修寨牆材料不夠,要拆家廟,等和平年代時再蓋。當時沒有人不附和,因為安全要緊,但村裏人都迷信,說起扒廟,沒有人敢動手。
於是爺爺翻身上了廟頂,掀下了第一片瓦,接著,幾百號壯勞力一哄而上,三下五除二的就把家廟、配殿和院牆拆了個幹淨。修起了兩座寨門和寨隍上的女牆。
農閑時節,爺爺就在寨子裏拉起場子,親自教授和督促席家子弟練武。
爺爺自己念過書沒有,我不知道,他認識一些字,還講過一些典故和繞口令,如半瓢麵半瓢鹽包半瓢扁食賣半瓢錢。他覺得讀書識字重要,就集資請了私塾先生,教席家子弟念四書五經,所以在父輩和我們這一代,除了大伯父,基本上都是識字兒的。
小時候我記得一個椿糧食用的圓形的石頭對窯子,據說就是當初墊城門用的門軸子。後街五保戶住的舊石頭房子,房頂很高,就是以前的私塾。
改革開放後,眾人又公推二伯父和父親為會首,分別帶頭續家譜、修家廟,原因就是這家廟開始時是毀於爺爺之手,與文革破四舊無關的,算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