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妙手

把裝修做出文化來,把過程當成人生過,把技術揉為故事講,把讀者看作朋友待。如欲轉載,請先聯係。
個人資料
房崇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房崇:倒房演義新編 3 第三回 漸入佳境

(2016-12-12 07:25:11) 下一個

倒房演義新編第三回

 “萍華居”漸入佳境

弄潮兒見異思遷

 

上回書的結尾,說到一個兩難的選擇,就是如果要換房,應該先買還是先賣?這貌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難尋其解。試析其各有利弊:如果先買,現住房就麵臨多長時間、什麽價錢售出的不確定性,或者便宜賣出,或者不能及時賣出而無錢過戶新房,至少需承受同時擁有兩座房(不是出租)的經濟壓力。如果先賣,賣時倒是沒有壓力了,可是一旦賣出,就馬上麵臨能不能立刻找到滿意的房子,能不能協調兩次交易的時間,弄不好還要租房過渡,兩次搬家。這裏略作劇透,我在其後的幾年裏多次換房,往往都是先買後賣,這一是因為市場熱,容易賣;二是便於我先裝修,後入住;三是價不太高,兩房重疊期間的開支還負擔得起。但是在上回書1999年那種冷淡的買方市場條件下(後來在2009年初又短暫出現過),就要反過來,先賣後買才穩妥。加上後來我房子的價值越換越高,同時養兩個房利息和稅金太貴,我也隻好先賣後買,忍受邊住邊裝修的不便,後來我真的這樣實踐了。

分析至此,就可以得出一個簡單而明確的結論:賣方市場先買,買方市場先賣。當我寫下這12個字的時候,自己都有點佩服自己,怎麽能概括得如此簡潔,如此經典!它既是我的即興發揮,也是我的經驗凝結,完全原創,版權所有。很慶幸居然讓我找出了答案,看來這問題比雞和蛋容易。

新買的房子還是坐落在Hamilton的西山上,在一個新發展起來的小區之內,建成隻有3年。5年前當我們第一次買房的時候,這裏正值新區肇始,我們還來參觀過樣板房。當時覺得梁園雖好,但是不在我們的經濟能力可承受範圍之內。五年之後我們來了,這片小區見證了我們財力的上升。在我們後來買過的20多座房中,這是年頭最新的一座,是唯一比我們旅加時間還短的一座。

我們買第一房和此房時,都注意了朝向,都是坐北朝南,這說明我們還保持著國內特別是北京人選房的習慣。此後定居久了入鄉隨俗,就不那麽注重朝向了,認識到在北美,房子的地點和格局比朝向更重要。因為獨立房不是公寓大樓裏的某一套,單麵朝向,而是四麵有窗,八麵來風,東方不亮西方亮,陰了前門有後窗,總有一麵是朝陽的。這種小樓一般都是廚房和主臥朝後麵,是這二者朝陽好還是大門和客廳朝陽好呢?我們後來在這條街上與路對麵的一家人有交往,曾經對比過,委實是各有好處。

這次買第二座房,我們還是基本上不懂,卻大膽地沒有請專業驗房,而是請了朋友夫婦來代替參謀。說起來這家的先生三十多年前是我北京四中的校友,二人都有在北京房修公司工作的經曆,也比我們先買的房,我便以為他們會比較懂房。他們也真敢應承,來看了一圈,打著哈哈說不錯,卻不講怎麽不錯。以我後來看,他們也水平有限,跟我現在的經驗相比差遠了。但直到現在,我們還是好朋友。

這座房子的賣主,是一對比較年輕的夫婦,因為離婚而賣房。我這人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百無禁忌,不怕他家的黴運會傳給我們,倒是可以利用這個機會來壓低價錢。在賣房過程中,打交道的一直是女方,男方已經提前搬出去了。我進房後整理地下室時,突然在頂棚的木梁間,發現一支長槍。估計是男方偷藏的,女方在搬家清理時並不知道。我給女主人打了個電話,把槍支包裹起來,別讓路人看見,送回了她換買的小房子,女主人自然十分感謝。若按照美國人的想法,買槍是天賦人權;若按照中國人的想法,持槍是非法招禍。在加拿大,介乎於二者之間吧,即使是白來的,我也不敢要。

我們搬進“萍華居”之時,正是新千年到來的前夕。之所以給這房子起名叫“萍華居”,是從其英文街名意譯而來,本是蘋果開花之意,又稍加變化。在繁體字中,蘋果之蘋就是浮蘋之蘋,而花本通華,從而在字麵上引伸出另一番含義:華人在海外身似飄萍,萍水相逢。這名字在當時就起好了,為的是我參加了中文筆會,要在其內部刊物上開個專欄,就叫《萍華居隨筆》,打算每期寫一篇。開欄第一篇,專議中國傳統的齋館別號與西人給建築命名之間的異同。我說中國文人給建築和廳室命名時,裏邊包含著文化典故或寄托著自己的情懷抱負;而西人命名建築一般隻是單純的人名,隻是紀念尊崇某人而已。我的結論是,西式命名,終不若中式之雅。

這座房子是90年代中期比較典型的二層樓民居建築,麵積2860平方英尺(約260平方米),比我的第一房擴大了一倍多。房子的裏麵有四間臥室,兩個半浴室;外麵是全磚牆,還有雙車庫,而前一房是沒有車庫的。幸好還能找到當年的檔案照片,借以看看房子的基本麵貌。可惜拍攝者的器材和技術都有限,那時賣房經紀還不太懂得包裝。

一進門後看到的旋轉式樓梯,通往樓上的四間臥室。

一樓右側的客廳。

 

與客廳相連通的餐廳。

 

一樓左側的家庭廳,我開始有了些中式風格的布置。

 

一樓中間的廚房。

 

一樓後方的早餐區,有升起的高頂和天窗。

我們買下來的價錢是25萬5千,根據當時當地房地產的資料,這個價格已經進入了本市所有房子交易價格最高的前12%。從我們兩人合起來的收入看,我們也已經超過加拿大人平均收入的中位水平。也就是說,該屬於加拿大人中的中產階級了。從一無所有、白手起家達到這一點,我們用了10年時間。在買此房之前,我們已經有了第二個生意,有十幾個雇員;已經買了兩座出租房,有十幾家房客,他們還都是本地白人。對比這些由我們提供職位和遮身屋簷的雇員和房客,他們土生土長,沒有文化語言障礙,卻一直未能脫貧,很多人到老也沒有改變,我們已經差堪自豪了。所謂融入主流社會,一般指移民被當地人接納。像我們這樣給洋人當老板和房東,卻並不是文化和社交層麵的充分交流,這算融入了嗎?我也不知道。

在這房裏,我們住得順風順水,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如果在北美生活久了的,知道這樣的大小和形式,就是中產家庭的典型住宅,毫不足奇。但是對於從中國或日本過來的朋友,就感到很新奇了。我們在這房裏招待過新移民朋友,也接待了從國內來訪的家人,他們都表示羨慕,讚不絕口。我妹妹已經在日本生活了十幾年,她一進門看見樓梯就驚歎了:“哇,旋轉樓梯,在日本這是富豪家才有啊!”

房子是90年代中期的設計,比較新的格局,整體上通暢而明亮。還隻有三四年新,不需要做什麽裝修,基本上一仍原貌。按照將近20年前的標準和那個房價,已經達標。室內的地麵都是滿鋪的地毯,這是一般新房的標準設備,已經有點髒了。按照我後來的標準,無疑問應該換成地板。但那時候我一是心中的標準還沒有提高,二是真不知怎麽做,望而生畏。因為新房室外的回填土壤需要時間沉降,所以車庫外還沒有建車路,臨時鋪著碎石子。我們雇人鋪設了水泥車路,花了4000多元,這是唯一的大工程。

已經開始起步了的“汗滴男”,要想動作從哪裏著手呢?我的目光投向了空曠的地下室。加拿大的房子都有地下室,這並不是多餘的奢侈,而是為了避免土壤凍融的波動,地基必須深入凍土層以下。新房的地下室一般都沒有裝修,就像是國內的毛坯房。裝修地下室是擴大使用麵積的最經濟有效的途徑,也是一個大規模、全方位、多工種的工程,當時的我完全不可能勝任。但是初生之犢不怕虎,我雖不敢全裝,卻試圖在一角做出一個房間來,這是我在這座房子裏自己動手的最大嚐試。但是在技術上,我完全不摸門,不知道每項任務的正確做法應該是怎樣的,因為我從來沒見過人家做呀!那時候還沒有網絡和視頻可以谘詢,我也沒去找書本作指導。咱不是受過“敢想敢幹”的訓導嗎?咱文科生不是會發揮想象力嗎?我的一切做法都是自己空想出來,現在看真是像全民煉鋼一樣不靠譜。

用木方立隔牆,我不知怎樣在水泥地上進釘固定,用鑽頭在水泥上一個個鑽眼,費盡牛勁,進展緩慢。外牆我不知怎樣能貼住灰板,買來人家清倉處理的1 x 2細木條,用瀝青粘在水泥牆上,既不牢固,也不保溫。到了上石膏灰板階段,我不知道怎樣裁切灰板,竟是用電鋸來鋸,造成灰塵上升,效率下降。像我這樣愛自己琢磨卻羞於請教,完全盲目摸索,必是事倍功半。幹到一半,不知怎樣為繼,終於成了爛尾工程,到賣房時也沒有完工。又一次不成功的實驗,就像是在“掃葉山房”裏把廚房修成了新舊參半一樣。但可貴的是,我表現出了自己動手的強烈衝動,不因失敗而氣餒放棄,這就是發展的基因,是進步的階梯。

這座房子比“掃葉山房”大一倍多,就需要采購更多的家具,比如餐廳和家庭廳所需,我們開始注意家具的風格樣式,有些至今還使用著。我們也開始了一些有意識的裝飾布置,特別是把家庭廳布置成了中式傳統的風格。我1997年回國時撿來的書法掛曆,在這時請一位裱畫師朋友幫我做成了四個一套的鏡框;我曆年收集的青花瓷器和青銅器,這時在家庭廳裏擺了出來。兩年多以後當我們賣房的時候,經紀E女士把這房的照片在本市報紙上登了一整版,作為她的廣告。我把這個版封膠做成個掛屏,掛在以後的家裏,留個紀念。

 

住在這座房裏,我每天管理著一家咖啡店,每周還要去照看兩座出租房。而妻子則每天開車遠赴多倫多上班,遇到堵車,單程可能就要兩小時。十分辛苦自不待言,但經濟收入上也有應得的回報。兒子正上高中,是在一間名校,愛上了閱讀寫作,竟寫出幾篇英文小說來。這就是人到中年應有的人生吧?我們就這樣忙碌而安定地住在這裏,沒有波瀾起伏,隻是有時被生意或房客的問題攪擾,那就水來土掩,無礙大局。我們的生活,本可以就這樣過下去了。

住這房遇到了一家奇葩鄰居,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我這房是街角第二家,小區內房子大多建成後,右側的街角地遲遲沒有人買,直到開發商撤離還空在那裏。我後來才懂得,在加拿大的居民區裏,占位街角的房一般都不好賣,要減價求售。這一是因為兩麵朝街,沒有隱蔽的後院,減少了私家空間;二是因為旁邊的草地和人行道更長,剪草和鏟雪的任務倍增。街角地空置幾年後,終於被一對意大利年輕夫婦買下來,自己找人蓋起了房子,填補了小區裏的空缺。我們與這家近鄰,發生了幾次矛盾。

先是鄰居來找我,說準備建後院圍欄,希望我分擔一半費用。在常規下,這要求是合理的,可是我們的具體情況不同。我說你的後院是我的前院,前院不需要圍欄,所以不同意出錢。在加拿大治安良好,鄰裏友善,街景美觀,所有民居沒有在前院加圍牆或柵欄的,這也是與中國不同處。他隻好自己修,找來親戚幫忙,建起了鐵柱拉鐵網的透空圍欄。我與買房時的測量圖一對照,他的圍欄向我家偏移了半尺,去跟他說,他反而怪我是麻煩製造者,不肯拆改。

圍欄建起後,鄰居家開始挖遊泳池。本來他家的後院較小,是不適合放泳池的,但是他們一定要為兩個女兒提供這一娛樂方式。大坑挖了兩米深,卻離我家外牆隻有兩米遠。妻子擔心我家房屋的安全,如果地基下陷怎麽辦?還專門找到一位工程師谘詢。我們也奈何他不得。

遊泳池建好了,兩個女孩在夏日裏歡樂地在水中嬉鬧。此時就顯示出街角地的特色了,他建的是透空圍欄,遊泳女孩從側、後兩個方向無私地向整個街道展示泳裝的青春體態。他們的家長既然自己不在乎,當然更不會操心別人是何感受。我也不太在乎,可是我太太在乎呀,還不知16歲的兒子是何感受呢!我們不可能改變鄰居,於是開始懷疑,這裏還適合我們長住嗎?

(終於找到一張較大的圖,圖中有我雇人修的水泥車路,左下角可見透空圍欄的影子。)

 

正當我們在“萍華居”裏安居度日的時候,加拿大的房地產市場已經悄然變化了。不知不覺間,我們已度過一個盛衰循環的周期。從1989年的極盛,到1996年的穀底。1999年我們第二次買房時,還仍然是買方市場,所以賣方才那麽有求於人,所以買方才可以從容議價。

說話就到了2002年初,從各種風聲跡象可以隱隱感覺到,房地產市場上春雷滾動,熱潮蓄勢待發。我第一次意識到,市場有可能陡然變化,從買方到賣方優勢的翻轉,有可能是在一兩個月之中發生的。這是客觀的方麵,在我的主觀方麵呢?我說過買“萍華居”是我先買了兩個出租房的後繼行為,兩年間又添兩房,加上看別的房,我和妻子買房的經驗已經相當豐富,不再是當初菜鳥了。這,使我為乘潮出動、入市爭鋒做好了準備。

2月裏某晚,妻子還沒回家,她不是路遠歸遲嗎。我正在“萍華居”裏做晚飯,忽見傳真機中吐出兩個新出的賣房資料(那時還不靠電子郵件),立刻被其中之一吸引,立馬出門看房,看完立馬就買,還要加價爭奪,次日花落我手,妻子還沒見著。不久後,我的居所和命運軌跡,都隨之而改變了。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紫檀吧主 回複 悄悄話 希望能盡快看到下一篇文章.
房崇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OnStrike' 的評論 :
重發了。看來國內外不能兼顧。
OnStrike 回複 悄悄話 看不到圖片,新浪的圖片不能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