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妙手

把裝修做出文化來,把過程當成人生過,把技術揉為故事講,把讀者看作朋友待。如欲轉載,請先聯係。
個人資料
房崇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房崇:倒房演義新編 2 第二回 汗滴初試

(2016-12-07 14:36:36) 下一個

倒房演義新編第二回

 

 “掃葉山房”汗滴初試

半截裝修欲售難銷

  

上回書說到1994年買下“掃葉山房”,我們平生第一次做了房主。我們在中國隻住過四合院和公寓樓,哪懂得西式的獨立房子?那時候連“別墅”這個詞都還沒有流行,我以為所謂別墅就是廬山上或香山櫻桃溝裏那種富人的鄉居小樓,不應該指城市裏豪華的主要居所。所以我這個就是獨立房,絕不應稱為別墅,後文將講到的大多數房子也是如此。還有北美的民居單房都是木架結構,自家供暖,四麵不靠,有院無牆,處處與國內不同。不管是誰搬進來,都必須從頭學起。

這房子大約建於1960年,當時已經30多年了,內外還都是原裝舊貌。如果在中國,這歲數的房子就該拆了重建,但是北美的房子沒有這麽短命,需要的是多方麵更新升級。如果是10之年後的我,肯定要大動幹戈了。但是那時候我和所有移民新房主一樣,一是不知道什麽需要修,修到什麽程度為宜;二是沒有錢用於裝修;三是對保養和維修的技術一竅不通。

比如雪化之後露出屋頂,才知道屋瓦已經到了該換的年限;窗戶木框油漆剝落,其實應該整體換新了。對這些我隻能一仍其舊,能拖多久是多久。第一個冬天暖氣爐就壞了,它雖然已經30多年,我還是隻換了個馬達接著用。煙囪上的砌磚表層有碎裂,我用最簡單的辦法爬上去抹了些水泥,也不顧顏色不一。誰能想到,十多年以後我會自己拆開煙囪重砌。那時候我開始做的任何維修,首先考慮的都是簡易、節約,這是由我們當時的經濟狀況決定的,也是由從小在緊缺經濟下養成的生活習慣決定的,我就這樣開始了自己動手修房的起步階段。

隻要擁有房子,總不能避免修理。所以第一步,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發生問題時被動修理。有兩個例子記得比較清楚,都跟水有關係。

先是浴缸水龍頭的開關失靈,不能上下分隔浴缸龍頭和淋浴噴頭的水了。我設法把開關拆開,拿著舊零件去買新零件。那時 Home Depot 還沒有在加拿大開業,我查了半天黃頁找到一家水管用品專門店,買到了原廠零件,自己把它裝上,問題竟解決了。從這事中學得的是怎麽找零件、換零件。後來還是這個浴缸,每當洗澡時,樓下就滴滴答答漏水。還好地下室的這個部分沒有裝修,可以清楚看到漏水的位置。我想到用排除法來尋求水源,不用淋浴,隻洗盆塘,樓下就不漏了,這說明漏在牆上,不在池下。再一查,牆上的瓷磚中間鑲嵌著一個瓷肥皂盒,邊緣處似有縫。買來防水矽膠塗了一圈,問題又解決了。從這事中學到的是如何排查根源,找到症結。最初的成功鼓舞了我的信心,接著幹了下去,乃至一發不可收拾。

還有一個問題是廚房水池的龍頭晃動不牢,在買前驗房時已發現,要求賣主修,搬進來發現隻是抹了一圈矽膠,這不是糊弄事嗎,不解決問題。這時我知道了買一個新龍頭並不貴,所以就決定自己換裝。那是我第一次躺在地上,仰麵鑽進水池下麵(以後幹過多次)去接冷熱進水管。不知怎麽銅管比原來短了,我隻好用力把管子往上提,總算勉強接上了,試試不漏水,我又得意了,就放心地鎖上門,全家出去買食品。等一個多小時後我們回來時,還沒開門就聽見屋內水聲大作,如瀑布一般。說時遲那時快,我循聲飛奔到樓下,隻見廚房水池的正下方飛流直下,地下室水深及寸,地毯成了海綿,我掛在牆上的國畫鏡框(後文裏將看見的水墨荷花)也摔到地上碎了。我立即關掉了總水閘,再查看原委,發現我剛剛提上去的銅管僅靠摩擦力吊著,通水後的壓力再加上地心吸引力,就掉下來了,所以水可以百分之百地毫無阻礙地淋漓盡致地盡情盡興地噴湧。一個裝修新手就連這基本的常識都想不到!幸虧我們隻出去了一個小時,水隻積了一寸,如果我們出去一天,將會是什麽結果?暖爐進水?電被水淹?真不敢再設想下去了。此後吸水烤毯,重新固定水管,自是一番忙碌,不在話下。

從被動維修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就是主動地做些美容式的升級更新,這才叫裝修。我那時候已經知道了最重要的室內裝修是廚房,於是就在這裏初試身手了。我因為好心又膽大而開啟了過程,卻因為技術跟不上而不能完成,初試身手獲得的是不成功的經驗。幾年後賣房時的照片還在,記錄了我當年的淺陋。它們雖然小,畢竟聊勝於無。

進門就是客廳。這裏的沙發是空置了半年多以後才買來的。牆上有兩幅莫奈的印象派畫,與沙發色調協調。當時我雖然窮,也還很重視室內裝飾。


    我拆掉了所有原來的上櫃,去IKEA宜家買了些新櫥櫃,自己動手安裝起來。我對原狀所做的最大改變,是拆掉了中間的吊櫃,改成兩盞下垂的燈,在視覺上打通兩邊,顯得通透敞亮。因為我那時技術上是菜鳥,拆了上櫃不敢拆下櫃了,因為我不敢動水呀。結果搞成了半新半舊,下櫃和台麵還是舊物,明顯地上下櫃不是一個顏色和款式。就像是上半身換了新西裝,下半身還是舊長袍。冰箱、爐子都很陳舊,還是我買房談判中專門要來的,當時也無力換新。這廚房的布局也有問題,爐子和冰箱擠在一起,我當然更沒有改變布局的能力了。這樣的半修還不如不修,在以後賣房時反而成為一個障礙。


    作為減少了兩個吊櫃的補償,我在另一邊增加了一排牆櫃,是用四個上櫃疊加組成的,裏麵還加了燈。上圖中隔門可以看見一個紅木的博古架,它是我還在租房擺刻印攤的時候,參觀一個工藝品展銷會,一時興起,奢侈地花200加元買來的。它是家中當時唯一的亮點,展示著一些我的石章,以證明“吾之書齋,印上起造”。這個博古架在20年後還保留著,仍然是我家現在的亮點。



    這房子沒有單獨的餐廳,隻有個小小的吃飯區與廚房相連。我在此重貼了新的牆紙和上沿花邊,幾年之後,我才知道這種裝飾方法早已過時,無論如何也不會再做這樣的事情了。


    地下室的四壁是上世紀70年代流行的假木板牆,到了90年代中期,我還沒有意識到它的落伍過時。中間隱約可以看見一對法式玻璃門(French door),那是我裝上的,是我早期的DIY實驗。我在這個廳的左邊增加了一間臥室,是從貯藏室改成的,鋪地毯時買了塊舊的,還不知道底下要加軟墊。上圖裏後牆上貼著一排的,是我撿來的書法掛曆,那是1997年春節我第二次回國時,在報社宿舍樓下的垃圾堆旁,看到鄰居扔出來的前一年的掛曆,我如獲至寶撿起來帶出了國。它們在後文的其它房子中,還將反複再現,直至如今。

在這座平房裏居住期間,有一對可稱貧賤之交的夫婦來訪,幾年前,我們兩家人曾經合租一套公寓。見到以上的幾項小工程後女士說:沒想到你還是handyman(巧手男人,音譯汗滴男)!那是第一次有人這樣稱呼我,所以難忘。今之視昔,當年的那點活,何足掛齒!但是,也不必悔少作,沒有當年的幼稚起步,哪裏會有15年後的大動幹戈、大展宏圖呢?

就是在我住這房期間,美國的建材業巨頭Home Depot開始進入加拿大,逐漸開店布局,成為加拿大家居建材業的龍頭老大。當我第一次在密西沙加看到首個大店的時候,如入迷宮,滿目琳琅,流連忘返,一見鍾情。後來我越來越頻繁地進出這個和類似的建材大店,或修或建,總有需求。我的一個朋友說:凡是逛這個店的,都是好人。雖是玩笑,卻很有道理,基本屬實。因為一,凡是來這的基本上都是房主,有家有業便有責任,改進家裝就是改進生活,有益社會。其二,愛家的男人把心思和精力用在了家裝上,就是用在正道上,心無旁騖,不會飽暖思淫欲。其三,願意動手的人應該是勤勞、聰明、靈巧、愛美之人,都是美德。我至今認為,常逛建材市場之人,要比常逛服裝市場和奢侈品商店的人來得高尚,與喜逛文物收藏品市場之人在伯仲之間。這可用劉禹錫《陋室銘》中的話來形容,就是“唯吾德馨,何陋之有!”

我們在這座小房子裏,老老實實一住五年半。在三年半時,就把貸款還清了。要不是在將近三年時擴大生意買了第二間店,還清房貸還要提前。我們遵循著大多數中國人的習慣,不喜歡負債,要節衣縮食快還貸款。在當時,我們還缺乏靠借錢開拓局麵的認識和勇氣。

 

時間到了1999年,我產生了換大房子的想法,可是妻子不同意,她說,光靠咖啡店收入還不夠,你要是想換,先想辦法多掙錢。有什麽辦法?於是想到了吃瓦片收房租,也就是以房養房,以出租房養自住房。買出租房是從1999年春天開始的,當時沒有想到,這標誌著在我出國旅加10年的時候,麵臨了一個命運的轉折點。可以說我是由此走上了以房地產為業的路,或者用不太好聽的說法,是房蟲之路。至於出租房中的酸甜苦辣,將另立專回細表,現在隻說怎樣換了自住房。

雖然是第二次買房(不算出租房),卻是第一次換房,還是沒有經驗,並無事先的計劃,隻是隨機貿然而行,以致處處被動。

最開始我們想買新房,也經曆一次平地起新房的過程,這人生不就更完整了嗎?找到了合適的地點、樓盤和建築商,甚至談好了價錢簽了約。但是過了約一個月,我們又後悔了,找了個借口退了約。那建築商也通情達理,沒有扣錢,反正新房還沒開建,也不耽誤他什麽。我們實際的理由是想法的改變,當時房地產不熱,買二手房有撿漏的可能,前人的損失就是後人的賺頭,升值空間更大;而新房總是造價成本加上利潤,頂多是個平價,建築商不可能賠錢賣給你。按照這個思路,此後我們一直沒買過新房,看來人生難以求得完整了。

秋天裏我們看見了後來被我稱為“萍華居”的房子,既新又大,對我們很有吸引力,具體情況到下回再說。那時的市場很冷清,房子上市了一個多月也無人來買。經過簡單的討價還價,我們就買成了,買得毫不猶豫,沒留退路。當時我們高興得太早了,沒有意識到其實陷入了一個窘境,那就是還沒有賣舊房,尚不知舊房能賣多少錢,要費時多久。房地產這個坑的水真的很深,要喝幾口渾水,才學來了教訓。

得知我們要賣那個“掃葉山房”,鄰居安很不理解。安當時60歲左右,是本地白人老姑娘,與80多歲的母親相依為命,已在此居住了30多年。她問我:你們之前的房主養大了三個孩子,不嫌小,你們隻有一個孩子,怎麽會嫌小?你說讓我怎麽回答她?說白了吧,住房子是否嫌小,不在於幾口人,而在於經濟實力。

我們當然還是找幫我們買房的經紀E女士來賣房,那時候市場還遠遠沒到熱的時候,開放屋開了多次,按經紀的統計,在將近兩個月裏,有100多人看過房,可就是沒有人出價。眼看新房子在11月底就要交割,我們心急如焚,如果舊房賣不出,新房就沒錢買呀。還好,在11月中旬,終於盼來了買方出價。是一對越南人,孩子多,看中了我有三加二睡房,而不太在乎裝修的視覺效果。這時我們已經沒有討價還價的本錢了,隻能被動地接受。成交價147,低於我五年半以前的買價1000元。除去給經紀的傭金和其它開銷,我倒賠了1萬多元。這就是我初出茅廬之初嚐敗績。

曆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沒有血的教訓也值得總結。以我後來過來人的眼光回顧,這次賠錢的原因是可以分析出來的。

第一,買時沒有經驗,匆忙入市,不摸行情,買價偏高。第二,買時是嚴冬,屋頂和車路都蓋在雪下看不見,雪消才發現都很老舊。還有門窗、暖爐都已近40年沒換。那時我舍不得花錢,賣時又老了五年,當然不招人待見。第三,我雖做了些小規模裝修,但材料和技術都不夠好。特別是廚房上新下舊,半今半古,讓人看著怪異,一般人不知道修這半截廚房還要花多少錢,隻能望而卻步。第四,我們不得不承認,種族之間還是有溝的,西人(主要是白種人)多數不願意買中國人的房,而反過來“西人業主”就成了值得宣揚的優點,至今如此,何況是二十多年前。所以買我房者是越南人,以後我還3次賣給了印度人。我為什麽寧肯多付傭金也要找白人經紀作代理,並且一以貫之呢?就是要盡量隱藏淡化我的華人形象。華文讀者別罵我自己看不起自己,華人經紀也別罵我不照顧你們生意,這就是現實,我先要顧我自己的錢包。(到了2016年,情況可能有所改變,但仍沒有完全過時。)

這裏還存在著一個重大的普遍性疑問,就是除了首次買房之外,以後隻要換房,總會糾結於:應該先買還是先賣?這問題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糾纏不清。我曾經以此問題求教於經紀,卻得不到明確的解答。讀者也有此疑問嗎?那您算來著了,經過我的獨創研究,此問題已經有解。接著看下回,老房我有數學定理一樣的準確答案,必能指引迷津。

有詩為證:

英雄也有舊時辰,
曾將地庫變水盆。
教訓記取即為寶,
何處敲開芝麻門?

欲知道理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房崇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飯團' 的評論 :
謝謝,你能找到這篇也不易。我現在發了一個新浪微博版,國內也可以看到了。
飯團 回複 悄悄話 著實不易,祝您和三姨身體健康。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