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妙手

把裝修做出文化來,把過程當成人生過,把技術揉為故事講,把讀者看作朋友待。如欲轉載,請先聯係。
個人資料
房崇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牆磚地磚任我貼(下)——房崇修房 41

(2009-12-18 21:53:13) 下一個
上篇貼出以後,有幾位行家指出我用的貼瓷磚的媒介(我稱作白膠)選擇不當,我就上轎後再紮耳朵眼兒,做了點研究功課,在此補充說明,也算是檢討。

瓷磚的粘結媒介基本上分兩類,一是organic mastics,就是我說的白膠,它的優點有二,一是已經攪拌好,用著最方便,二是粘性大,可以掛住不太大的壁磚,適宜用在垂直的牆上甚至倒懸的屋頂。它凝固得慢,至少24小時,這特點算不好不壞,亦好亦壞吧。其缺點也有二,一是凝固後的強度沒有thinsets高,遇水更減弱,二是其中的有機物可能發黴。我讀了我買的桶上的說明,說它采用了防黴技術,可以用於浴缸和淋浴圍牆,但不能用於蒸汽浴室和淋浴間的地麵。另一種媒介是thinsets,是水泥成分,最大的優點是凝固後強度大,不怕水不發黴。因為其中加入不同的添加劑,其強度有不同等級,所以價格上下相差很大,50磅的一袋可以從5元到50元。它凝固的速度較快,可能是半小時到兩小時。後者當然好,但我還是懷疑,如果要倒懸著貼屋頂,比如浴缸上麵,它粘得住嗎?總不能把每塊瓷磚都用棍支撐住吧?我過去一直這麽用:牆和頂用mastic,地用thinset。這絕不是因為被誰忽悠了,諸位看了我這麽多文章,我也得算是個自信的(和才女漢代蜜瓜有一拚),是個容易被忽悠的人嗎?之所以這麽用,開始是看我雇的專業工人這麽幹,有中國人也有白人,後來是自己也這麽用著順手。至於白膠的強度低和可能黴,不是都看不見嗎?誰能想到我是把個多“黴”體藏在瓷磚後麵了?所以,批評我經驗主義可以,我的幾乎所有判斷都出於經驗,如果違反了我的經驗,誰也別想忽悠我。當然,這次我是被經驗一葉障目了。

下麵該講鋪地磚了,就接著上個話題,展示一下我所用的材料和工具。兩袋都是中等質量的thinset,右邊的更好一點。抹灰的工具鋸齒大小不一,磚越大用的齒越大。齒小而密的隻能用於小壁磚(如4 x 4,6 x 6寸),12寸的牆磚我用中間的抹子,16寸的地磚就要用左邊最大的。



在鋪地磚之前,要先加固地板。加固地板的目的有二,一是增加地板的厚度和完整度,也就是減少其上下震動和橫向移動的可能性和幅度;二是改善其表麵的粘接性能。幾十年前的老辦法,是在斜釘木條的sub-floor上釘一層1/4寸厚的plywood,為地磚打底。二三十年前,是先釘上金屬網,再抹上同厚的水泥層(thinset),在上麵鋪磚,至今還有人習慣性地這樣做。鋪水泥板(cement board)作為瓷磚的基底,是約近10年的新事物,它使得底與磚的連接更緊密(都是水泥一家子嘛),也使厚度更平更定量。我現在當然要選新方式了。

這裏有一個連帶的問題,就是能不能在vinyl地麵上,或者在舊瓷磚上直接鋪新瓷磚?說法不一,書上一般都不這麽寫,也就是不推薦。但是根據我的經驗,是可以的。把thinset紙袋上的說明細讀,肯定寫著可以用於vinyl表麵。當然,其牢固度可能不如加水泥板,但是對比兩種辦法在勞力費時、麻煩髒亂和材料成本上的巨大差距,直接鋪在某些情況下是值得做的。說白了就是降低一點質量,換取勞力和金錢的節約。在這種條件下,要用質量高、強度大的thinset,30到50元一袋,它們能經受地板的輕微震動,略有彈性。



回到鋪水泥板,還要注意三個問題。一是厚度,水泥板有1/2寸和1/4寸厚兩種,牆上用1/2寸厚沒有問題,地上呢?生產廠家說,這與下麵的sub-floor的厚度有關,應該二者加起來達到1寸厚,實際上不易做到。現在房屋的sub-floor,多數是5/8甚至1/2寸厚,近年來建築商用層壓板plywood的越來越少,多用刨花板以降低成本,強度更低。但是,如果因此用1/2寸的水泥板鋪地,加上3/8寸地磚和兩層泥的厚度,總厚近1寸,勢必高於正常實木地板的3/4寸,不能與其它房間平衡,總不能為此再把全房地麵整體墊高吧,不值得呀!所以一般做法,就是用1/4寸水泥板鋪地,加上瓷磚,其完成表麵與3/4寸地板基本相平。第二個問題是thinset要上下各抹一層,水泥板下麵那層節省不得,不能光靠螺絲固定。這我是有過實踐教訓的,省了那一層泥,地磚就鬆動,鋪了水泥板也白搭(跡象是磚縫grout碎裂成粉)。我上麵圖裏的兩種水泥,用較廉的鋪在了下麵,較好的鋪在上麵。這不一定有道理,但就憑感覺這麽做了。第三是還要上螺絲,最好長一點,直接鑽進地板下的木梁裏。我在水泥板上畫了些線,就是標示梁的位置。
 


水泥板鋪好後,在上麵預擺地磚,這叫dry-fit。這樣擺,可以決定該從哪裏開始,使地磚既少切,又好看。這是我第一次鋪16寸見方的磚,越大越難,因為對平整度要求更高,也不好切。這次我決定錯著縫鋪,打破大磚一條線的單調,也避免了十字交叉的高精度要求,既好看,又好鋪。



16寸大磚超出了我那把“鍘刀”的限度,所以所有裁切都要通過我的新濕鋸進行。它與我的舊簡易濕鋸不同,舊鋸是把一盆死水(泥湯)揚起來,新鋸卻是把源源活水澆在鋸片上,所以要接通上下水。我隻好把新鋸架在地下室的洗衣房裏,白管子是來水,黑管子是去水。別嫌洗衣房舊,我這個房子哪兒都舊。
 


開始鋪下第一塊磚。如我上次所說,選擇在哪裏開始非常重要,除了完美好看以外,鋪地磚還得給自己留後路,剛鋪完的磚不能踩,別把自己逼得走投無路。我這次算得非常準,從窗下的牆到門口,縱向的磚沒有切一點,正好10塊磚。



一個難點:馬桶底盤。要先切細條再用鉗子一點點“掐”。上一半“掐”裂了一塊,也就隨它去了,反正是馬桶下麵。最終仍會露出一點,如果你趴下看的話。做裝修得學會妥協和容忍,分清孰大孰小,別和自己過不去。



地磚鋪完的效果。



第二天早晨才能走進來從這個角度回頭看,之後再抹縫。



這是做grouting的材料和工具。紙袋裏是加了沙的,用於1/8寸以上寬的縫,一般就是地麵;紙盒裏是沒加沙的,用於比1/8寸窄的細縫,一般就是牆了。我選擇了比較深的顏色,與牆磚近似,叫sandstone,既協調,又耐髒。



加水和成像芝麻醬一樣,這是沒沙的。我隻和了這麽一點,因為幹得比較快,少和些,小片抹,多和幾次沒有錯。至於抹嘛,我得兩手幹活,還得搶時間爭速度,又不願意現身,就不拍照了。抹泥誰不會?從小誰沒玩過?侯寶林說:抹泥(莫逆)之交就是這麽來的。抹後半小時之內,要用泡沫海綿浸水去擦,擦時要動作平順,用平麵去接觸,使得grout的表麵平滑,略低於瓷磚。海綿要勤投洗,勤換水。



這是牆磚抹縫後的效果,水還沒有幹呢。幹後會顯出泥跡(右邊),用幹布一擦就掉,但可能有點灰。用濕布擦沒灰,但得多擦幾遍。



地麵抹好了grout以後。按程序說,grout上麵還要再塗sealer一到兩遍,以使其不吸水,也防止髒汙。但這活一般我就不管了,屬於清潔範疇,不算建設階段,所以以往是由我太太完成。就是做也得再過幾天,等全部完工後不遲。

浴室裏一共四大件,隻有浴缸是提前裝好了的,另外三大件,都要等牆磚地磚鋪完才能裝。下一篇該講安裝三大件了,可是在裝馬桶前,要先把其後的地腳線base board裝好,地腳線又得讓開水池櫃的腳。這裏邊一環套一環,哪一步錯了也不行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紅酒兒 回複 悄悄話 馬桶下麵圓形的切法你隻做對了一半,用鉗子“掐”才會造成磚裂。
正確的辦法是先把半圓切割成梳子型鋸齒狀,然後還是使用wetsaw橫向左右移動打掉梳齒,圓形邊緣部分用wetsaw橫向弧線形修整兩次,就是完美了,而且不會碎磚。:)
youngn 回複 悄悄話 隻有2字:

佩服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