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修房工程進行當中,還沒告一段落不夠《房崇修房》成篇的時候,回過頭來插上一篇進化史,是個不錯的選擇。用電視節目作比喻,《房崇修房》是實況轉播,進化史係列就是紀錄片,節目得花搭著放,觀眾才不煩。
這篇寫家庭廳。我一直猶豫怎麽寫這個詞,因為我不知道family room的中文官稱是什麽。我出國的時間太長了,出國前的生活太清貧了,見聞太有限了,80年代初家裏還間間擺床,連客廳都沒有,焉知什麽又一個廳?我的中文詞庫裏就沒有這個概念。過去讀外國小說聽說過起居室,不知是啥勞什子,近來看國內豪宅廣告,才悟出好像就代表family room。可是我不願意采取這個譯法,因為起居這個詞含義太泛,老年間皇帝的日記(太監替他記)叫起居注,是吃喝拉撒睡都包括無遺的,準此,家裏的哪個房間不可以稱為起居室?得了,咱還是硬譯,叫家庭廳吧。
1994年第一房。這房僅一層,沒有family room,那就勉強把地下室的recoration room拿來充數吧。那時根本不懂板牆是款式老而檔次低,還把日光燈當成像賓館一樣。從國內撿來別人扔掉的書法掛曆,我就直接貼牆上了。隻有音響是新買的,現在早已過時,成了雞肋。右手的椅子是mini van的第三排座。我自己裝了一對法式門,是最初的起步DIY。
1999年第二房。這房子大多了也新多了,第一次有了家庭廳,就去買新家具。亞光的皮沙發,台灣產略帶中式風格的方茶幾,我是十年一貫製,到現在還用著。把書法掛曆裝了鏡框(4幅),擺上了青銅器(仿製品)和瓷器。電視機是2001年買的背投,以後每個家庭廳都能見到它。
2002年第三房,沒有照片,還是這一套。
2003年第四房。雇人鋪了實木地板。換了四幅國畫,是從多倫多買來的,大效果還好,細看缺乏筆墨功夫,頗後悔買錯了,再搬家就不掛了。青銅器還在壁爐上。
2004年第五房。把原來的燒木壁爐換裝了一個煤氣插入的,其它都原樣未變。
2005年第六房(步高園,有室內遊泳池)。請看原房主舊貌。
這間房從頂到地都有改變,可惜竟沒有留下照片,是因為此房需要介紹的方麵太多,賣房時可以上網的照片有限。我在頂上分三格加了moulding,裝了6盞pot lights,換了窗和地板,板壁上加了裝飾,整個壁爐用drywall和瓷磚包裹,改變了質地和顏色。總之,煥然一新。
2007年第七房。這個房子小一點,家庭廳也是簡易型的。這是修完後空著賣時,原有built in書架被拆掉了,換了地板。一對法式門是從第六房的客廳拆下來的(見客廳進化史),這裏原來是單門,我拆寬後重新利用了。
賣不掉隻得搬進來,為了繼續賣,家具布置要盡量簡潔,沙發隻能放下一個。上次說過,一周即賣出。
2007年至2009年第八房。先看簡陋的舊貌,兩個built in的櫃子,使房間顯得狹窄,隻有一個入口,進出不便。
我的改造包括:在沙發遠端拆開一個通廚房的門,一廳二門,行動線就變活了。拆除了兩個櫃子,先搬到地下室,後賣掉了。裝頂角線和pot lights 7盞,撕牆紙刷新漆,換裝木地板。
除了拆櫃,廣角鏡頭使房間顯得更寬敞了。在右後方那個角落本來是個吧台,被我拆掉,就不裝新的了,有時候是以少勝多,減法勝過加法。再看一張我開的門。
從這個角度也能看電視。這台電視機搬到這裏就算到頭了,我在賣房後把它也賣了。此圖露出了廚房一角,順藤摸瓜,下次該講我的廚房進化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