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位看官讀了標題難免會問:何為傲佛?無他,就是offer的音譯而已。不是我故弄玄虛,實在是不想在題目裏夾英文,聽著不像演義。查字典上的解釋是出價、報價,似不能完全準確表達它在房地產交易中的含義,所以來個臨時性音譯。連zheteng都可以音譯了,傲佛有何不可?意思也好,誰出價誰就是傲慢的老佛爺。香港有個音譯叫柯化,用普通話讀差得太遠,故不取。
在我愛我家論壇幾次看到有網友問,看中了房子要出offer,怎麽出價,砍他多少百分比?甚至說我砍他15%,他怎麽就不接受呢?這些朋友出國時間一定不長,還習慣於國內地攤上的砍價策略,先攔腰一刀,甚至三分之一。以致北京秀水市場裏的老外也學會了,還有英文的網站和書傳授經驗。連15%都砍不下來,我不成冤大頭了嗎?說到這兒,想起我自己一段故事。
整整十年前,1999年3月,我買了一座10個單元的小型公寓樓,因為管理麻煩,服務太多,商業地稅也太高,01年又想賣掉。老實說,那時還真沒有主動倒房的意思,就是累了。因為有租客,每有看房,經紀E(就是給我提供照片,讓我在文章裏提她那位——您要是看了我的[楔子]的話)總是把我叫去陪著。那天我先到了經紀還沒到,過來一個白人帥小夥,就是看房人。沒搭兩句話,忽然問:你是中國人嗎?說的是中文!他說是在台灣學的中文,還在北京住過,是美國人,想到加拿大投資。經紀E來後,他還是老用中文跟我套近乎,可是我不想讓E覺得我和他有什麽背後交易,總用英語回答。他瞅準了空子,用中文問我:你要的價錢,是按中國習慣呢,還是北美習慣?有多大的讓利空間?噢,原來以為是中國人賣房就可以攔腰一斬啊!我用英語回答:這裏是加拿大,我當然按這裏的市場規矩辦事。結果,生意自然沒有辦成。
那麽,在北美到底應該怎麽出價,砍百分之多少才合適呢?以我的經驗,沒有一定之規,沒有標準答案。這裏要分是一般情況還是特殊情況;是買方市場還是賣方市場,或者平衡的市場;賣主是壓力所迫急於求成,還是願者上鉤穩坐釣魚台;還要看經紀的水平和定價習慣,等等。條件太多,每項條件中的變數又太多。咱們暫且隻說一般情況,給您個大概其的譜吧:各地區的地產局每月都會有一個匯總的統計,除了銷售量和平均價以外,還會有一項要價與售出價的平均比,您不妨去查一查。我相信,正常情況下都是在96-98%之間。其實這種統計就是經紀們據以定價的根據,習慣成自然,這種比例早已形成慣例。您要能砍下5%來已經是難得的成功了,別想15%的美事。如果哪個經紀和賣主共謀,把要價高於市場價15%,那就和找根繩把自己吊起來差不多,隻能起一個反麵陪襯作用,幫助要正常價的別人賣房。我說的是一般情況,天下之大,各種例外都可能發生,特別是在房地產低潮中,低於最初要價15%售出是可能發生的。但我相信,那一定是曆經寒暑(至少幾個月甚至一年),因為時間的風化和多次被迫消減才發生的,絕非一次offer的一刀之效。
曾經有位網友說,她所以要砍15%,是因為擔心房價將再下滑10%,要打出提前量,5+10=15%。還理直氣壯地問:賣主也該理解呀?這真是典型的自我中心,單向思維,其實涉及到基本的人生態度問題。為什麽便宜都讓你占了,虧都讓別人吃?如果在房價上升期,你是不是也願意打出提前量,多付百分之幾呢?在現實社會中,別人都不傻,你也不聰明,這樣行事隻能處處碰壁,自己把路走窄了。假如能換位思考,推己及人,路就寬了,事情就好辦了。市場是公平的,買賣雙方誰也不是以勢壓人。你要想過分占便宜,你就買不成。為什麽在offer上除了價錢,還要寫明精確的日期和時間?就是因為timing是房產買賣中極重要的因素,差一天甚至幾個小時,一個交易都可能完全改觀。你想今年買明年的價?無異癡人說夢。
或許看官要說:你總說不能怎樣,請勿如何,那麽到底何為正確,應該怎樣出價呢?好,現在我就為您捋出幾條,大家看是不是這麽個理。
一,估自己的價,不被要價牽著鼻子走,不把要價當成科學標準,別認準一個百分比。房地產熱時不光不能砍,還得往上加價呢,加多少同樣沒有百分比。往下讀,我的故事隨後就要說到。怎麽估?靠下麵兩條。
二,搜集盡可能多的同地區已售房資料,詳加比較研究,得出你認為合理的價錢。每當我看中了一座房,就讓經紀搜檢出縱向、橫向幾項紀錄。縱是此房乃至全街過去的交易史,有多長算多長,打從有電腦記錄開始,我全感興趣。這樣可以知道現房主是花多少錢買的,街上類似的房子又曆史如何。橫就是從此街擴大到周圍小區,過去一年裏成交價如何,既看同等房,也關注不同價位,因為附近太多低價房對你不利,而靠近高價房則是福音。仔細研究資料後,我還要開車加步行,手持資料去踏勘印證,把紙上的數碼實體化。
三,以半年為期,看一百個房子;實在做不到您就減半,三個月看五十個,如果您是事半功倍的聰明人的話。全讓經紀帶著看,太麻煩人家(除非你簽了買方經紀的約),那就盡可能多地去看open house,隻費自己的時間,不欠別家的人情。看後你自然應該有一個條件反射式的判斷,這房應該值多少錢。上一條的資料研究並不能代替這種親身體驗,因為你到不了那些房子裏麵,僅憑想象不行。無論電腦數碼技術如何發達,我想買房這件事永遠不能網上訂購,免去踏勘。網上可以購物,隔山可以買牛,但房子因為它的體量和不可移動性,因為它每座不同的獨特性,因為它外部環境和內部構成的複雜性,所以必須實地親看。歸結為一句話:實踐是檢驗房子的唯一標準。我曾在三座城市買賣過房屋,盡管它們之間隻隔20分鍾車程,以往多次途經,但每換一個城市,我還是要大量密集地看房,宏觀加微觀地去了解體驗。您問我看過多少?數不清了,往少了說千座以上吧。我對房價熟悉到什麽程度呢?這麽說吧,周末我愛拉上妻子一起去看open house,有些事先知道價錢,有些不知道。我們喜歡作這樣一種遊戲,進門前僅憑地點和外觀,先猜一個價錢,進門後核實。大約十次有七次猜對,一次誤差在一兩萬,差得再多的,或者幾天就被搶走,或者幾個月吊在那裏,還得減價。那就不是我們的錯,而是掛牌經紀的錯了。
俗語雲:從北京到南京,買的沒有賣的精。這定律不是不能打破的,要不收藏界怎麽有人能撿漏呢?全靠大量資料的收集和大量實踐的積累。到了一定的火候,就會買的比賣的還精,客戶比經紀還精;就會準確評估房子價值,一眼看出要價誤差。如果時機不合適,我隻是冷眼旁觀,一笑置之;若時機合適,我就該出手時就出手了。到這裏我要修正前麵的說法,那種今年買明年的價,撿價低10%以上的漏,也不是絕對不可能,但靠的不是盲目砍價,而是火眼金睛。
眼前就有一例。去年11月某周日,我在open house看見一座房,是少見的巨大平房,三年前內部拆空完全重裝(gutted to stud),修得美輪美奐,要價是82萬。我一見之下,在心裏說:少要了10萬!我們這個區,每周四上午有麵向經紀的open house,這房子卻在星期五上市,星期六、日兩天連續open house。掛牌女經紀說,昨天開放了一天,今天就進來兩個offer,你要是感興趣,得趕在今晚六點以前。我說:看來你要少了一點。她說:Well, let's wait and see. 當天我聽到別的經紀也在議論這個房,她差得不是一星半點呀!後來一查,是加5000售出,買主撿了漏,可見有慧眼的精明客戶還大有人在。這經紀顯然並不是以低價策略來引人爭高房價,因為她事前並沒有作絲毫鋪墊渲染,上市後又沒有引而不發,押後幾天才接受offer,隻能說是菜鳥估價不準。她雖可自吹超過要價神速售出,卻是很對不起付傭金給她的賣主的。
在平常時刻,是買者和賣主爭鋒;到了大熱期間,往往就是買者與買者間的自相爭鋒了。那時,賣主樂得坐山觀虎鬥,或者像曹操一樣,在城樓上坐看三英戰呂布。在現在這種買方是大爺的市場背景中,回想幾年前的傲佛爭鋒即搶offer,恍如隔世。我經曆過這樣的爭鋒而且戰績不錯,權當是講古,在此炫耀一番。
在我經曆過的18次買房中,有時是傳真往來,反複還價;有時是同坐兩室,漏夜協商。也有時是一見就買,當天拿下,為的是速戰速決,避免爭鋒。至於真正參與搶兩個以上offer的爭鋒,我有五次,得手四次,已是相當的可以了。而在我賣房時,僅一次被搶,這恐怕是因為我意在賺錢,總是要價較高吧。兩次爭兩個offer,就是A房和T房,已在《走麥城》中講過。一次失利,是一座可分成四家出租的老豪宅,經紀作足了前戲,開放時人流如潮,引來五家競逐,我沒有全力投入。還有一次在五人中勝出,是靠經紀探聽出了內部消息,我會在另一回中詳談。如今隻說我最引以為豪的一次——在八強逐鹿中奪冠,而我還不是出價最高者——這是我的過五關斬七將,比關公略勝一籌。
欲知我如何過關斬將,且聽下回分解。
我在新浪有美國房產博客 (http://blog./foreopen),和國內朋友交流投資美國房產的經驗。可以轉載您的文章嗎?
希望和您多交流,我的email是chen@foreopen.com
俺要好好學習offer的學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