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鳴
做家務,是孩子成長的重要一環。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都指出,常做家務的孩子將
來生活能力強,比較幸福。做家務中,新學做的事情會做錯,要處理,長大以後比
較能麵對挫折。可是,我們為了讓孩子學習,剝奪了一切孩子做家事的機會,不讓孩
子分擔責任,結果孩子成了書呆子,而更可憐的是那些連書呆子都成不了而又什麽都
不會做的青少年。他們的自信完全喪失。
人的自信並不是隻靠學習好得來的,學習隻是一方麵。步入社會後,學習好得來的
自信變得不重要了,人家要看我們的實際本領。現在中國的大學生和研究生,一方
麵身在隻看學習成績的教育環境和家庭裏,另一方麵社會和媒體展現給他們的成功者
往往都有頑強毅力、有獨創能力和人格魅力【注】,因此很多大學生和研究生心理很矛盾鬱
悶。
我們大家都知道:溺愛嬌寵,使孩子容易變得自私,凡事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得失,
不知為別人著想。孩子在家庭這個最親近最小的社會結構中,如果未能養成尊重長
輩、關愛親人的自覺性,而是任性驕橫,走向社會也就很難懂得尊重和關愛他人。特
別在家裏,父母代勞子女的許多本應自理的工作,易於形成依賴性,無畏精神和獨立
能力都差。
青青是北京的一名小學生,她的家是典型的“六加一”家庭,父母都是獨生子,結
婚後又隻生下了青青。青青是家中的寶貝,也是絕對核心。家裏人對她是百依百順,
言聽計從。她的媽媽說:“家裏就這麽一個孩子,我和他爸爸把孩子當寶貝,兩家
老人更是把孩子當心肝。”從小到大,青青提出的要求都是盡量滿足。有一次過生
日,全家人花了一千多元給孩子買了個芭比娃娃,就因為她說同桌的小朋友有一個。
這樣的例子,在中國太多了。現在很多老師都不敢批評學生。山東某小學嚴老師說: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裏的寶貝,金貴得很,我們做老師的根本不敢批評他們,有時
候對學生說話的語氣稍微重一點,都讓我們誠惶誠恐。”
家長不要把孩子做家務隻看成是幹個活。在做家務過程中,孩子養成動手的好習慣。
做小的家務,例如洗碗,會讓孩子在細小的事情中體驗人生的點點滴滴,不怕髒不
怕煩瑣。即使是用洗碗機,他/她也會體驗到這些經曆,比如把碗放進洗碗機前需要
把碗裏的髒東西或剩物弄掉,把碗筷盤子等分類放進洗碗機,洗好後又要分別放進碗
櫃裏,等等。經常做這些非常平凡家務小事的孩子,長大後通常容易理解人生,生活
實際能力要比從小時候不做家務的人強,更容易感到幸福快樂。相反,那些什麽家務
都不做的孩子長大後喜歡抱怨不耐煩,如果職場不成功,就特別容易喪失自信,成為
小事不會做而大事又做不了的人。
如果你的孩子年滿13歲,辭退你家的
保姆,讓你的孩子做那些家務。太重的活,
父母和孩子一塊做,讓孩子幹其中能承受的活,讓他體驗到勞動就是生命的本質內
容。
【注】我在新書《軟能力》裏專門討論如何通過培養軟能力來增加人格魅力
北京出版社電話010-58572470,58572196,58572201,55872255USA: 800-987-7872, 732-398-9400
但新浪的照片沒能在此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