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朝鮮戰爭蘇聯為什麽不投反對票

(2010-06-27 20:40:51) 下一個
朝鮮戰爭蘇聯為什麽不投反對票
自由海濤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後,聯合國關於朝鮮問題很快做出三項決議,即6月25日通過的要求立即停止戰爭行為,北朝鮮立即撤回三八線的決議;6月27日通過的責成聯合國成員國應向南朝鮮提供可能需要的援助,以擊退武裝進攻並恢複這一地區的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決議;7月7日通過的派遣聯合國軍入朝參戰的決議。蘇聯是聯合國安理會成員,隻要投票反對,就能否決其任何決議的通過.到底是什麽原因讓蘇聯放棄行使這種權力呢。

一、安理會成員國具有否決權的曆史背景。為了研究解決二次大戰後的許多善後處理問題,1945年2月4—11日,羅斯福、邱吉爾、斯大林,在蘇聯距雅爾塔三公裏的一座從前沙皇的別墅,舉行了戰爭期間的第二次三國首腦會議。議題之一,就是建立聯合國組織的問題。美國國務卿斯退丁紐斯首先報告了敦巴頓橡樹園會議草擬的方案。會議主要圍繞敦巴頓橡樹園沒有解決的兩個問題——即關於在安理會內的表決程序問題和關於烏克蘭、白俄羅斯列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問題,進行了討論。當時美、英、蘇三國對於在安理會中大國(常任理事國)擁有否決權的原則,並沒有分歧,爭論主要是關於當某一大國成為爭端一方時,能否行使否決權。美國曾提出一個方案,主張在安理會的表決中,爭端的當事國不得投票。蘇聯則主張作為常任理事的大國,應在一切問題上有否決權。當時蘇聯堅持大國否決權原則,是為了不使聯合國被美英操縱,來反對當時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會議後來根據美國的一項折中方案,決定常任理事國在安理會中,除關於程序問題外的一切問題均可行使否決權。也就是說;一個大國不能用否決權來阻止安理會討論問題,但可以用否決權來阻止安理會采取行動。可見,蘇聯對自己所擁有的安理會否決權的作用,是非常清楚的。可以說,是為自己量身定做的,不存在對其使用理論和技術上的誤區。

二、蘇聯代表當時在幹什麽。美國決定介入朝鮮戰爭,與蘇聯對戰爭的態度有最直接、最密切的關係。因為在美國看來,戰事雖然發生在朝鮮半島,而它的真正對手卻在莫斯科。所以,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蘇聯的一舉一動都是在給美國傳遞信息。而美國的每一項決定幾乎都要首先研究蘇聯的動向和態度。1950年1月,蘇聯因為恢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問題而退出安理會會議,這是一個非常名正言順的理由,無可非議.但在退出的時機上,卻耐人尋味。現在有資料證明,正是在1950年1月—4月期間,蘇聯和朝鮮瞞著中國,密謀策劃了發動朝鮮戰爭的計劃。據原蘇聯外長葛羅米柯回憶,當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時他曾向斯大林建議,蘇聯代表應於6月底前返回安理會,以便行使否決權,反對聯合國通過不利於北朝鮮的決議,但被斯大林拒絕了,蘇聯代表直到8月1日才返回安理會會議。這就使聯合國順利通過了上述三個決議,給美國一個蘇聯不會直接幹預朝鮮問題的明確信號。如果說朝鮮戰爭爆發前蘇聯拒絕參加安理會是有道理的話,那麽在朝鮮戰爭爆發後,他仍不參加安理會行使否決權,就是別有用心的。現在有人為其辯護說;為恢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地位問題,蘇聯堅持拒絕複會是正確的;一個安理會成員國對付幾個安理會成員國也有很多困難;當時蘇聯代表不在聯合國,聯合國的決議是在蘇聯代表缺席的情況下,被美國操縱通過的等等。這都是騙人的鬼話。否決聯合國通過組建聯合國軍入朝參戰的決議重要啊,還是爭取當時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中國地位重要。一票就否決了,有什麽困難,美國怎麽操縱。朝鮮戰爭是蘇聯一手策劃的,具體發起時間一清二楚,而且1950年6月27日蘇聯代表馬立克還在紐約長島的斯德哥爾摩飯店舉行午餐會,宴請各國駐聯合國的代表,他怎麽不在聯合國。蘇聯之前也經常使用否決權,甚至是為了一些小事。遇到重大問題了,為什麽就回避了呢?

三、蘇聯窺視朝鮮和中國東北由來已久。從1592年起,日本開始入侵朝鮮,但由於朝鮮人民的英勇抵抗和中國政府的援助,在1875年前都以失敗告終。1875年9月,日艦“雲揚號”駛入朝鮮的江華海峽,測量航道,登陸永宗島。次年2月又派7艘軍艦,一千餘名陸戰隊員侵入江華島,並迫使朝鮮政府簽訂了所謂的《日朝修好條約》、《朝日修好條約附錄》等。之後,日本在朝鮮進行了大肆的掠奪,直至1910年將其吞並。1895年甲午戰爭中國失敗後,中國清朝政府徹底退出了朝鮮,沙俄帝國開始染指朝鮮,與日本爭奪朝鮮和中國東北地區的鬥爭達到劍拔弩張、短兵相接的地步。俄國為了侵占中國和朝鮮,實現其“黃色俄羅斯”的計劃,極力拉攏並一度控製了朝鮮政府,幫助其訓練軍隊等。先期入侵並妄想獨吞朝鮮的日本立即反擊。日本駐朝公使三浦梧樓於1895年10月親率一批親日派衝入皇宮,殺死當權者閔妃等人,組成了第二次金弘集團親日派內閣。俄國大使則於次年2月又唆使親俄派發動政變,處死了金弘等親日派,建立了親俄派傀儡政權。再加上日俄對中國東北的激烈爭奪,1904年2月,日俄戰爭終於爆發。結果沙皇俄國戰敗,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落入日本的控製之中。
斯大林從骨子裏是秉承沙俄帝國衣缽的,對中國的東北地區和朝鮮垂涎已久,這從他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最艱苦時,於1941年4月13日與日本簽訂《蘇日中立條約》,和1945年對日宣戰時向中國提出的條件可見一斑。但是他沒有忘記日俄戰爭失敗的教訓,他更清楚的認識到,他的對手美國和聯合國,比當年的日本要強大的多,單靠蘇聯本身的力量是難以取勝的,難免會重蹈日俄戰爭的覆轍。他迫切的需要找一杆槍,找一個打手替他衝鋒陷陣。他把這個目標瞄向了中國。用中國兵法的話來講,就叫“借刀殺人”。既然是用計,就要玩的隱晦,玩的高明,玩的當事人渾然不覺。於是我們就看到了蘇聯在退出安理會會議的同時,和朝鮮密謀策劃發動戰爭;戰爭爆發後,又以不在安理會為由,不去行使連美國都害怕的否決權;之後,又對中國施加壓力,就這樣點燃了中美之間的戰爭之火。

四、朝鮮戰爭爆發和中美直接對抗對蘇聯有利。在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期間,羅斯福單獨會見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討論了關於遠東的問題。羅斯福當時迫切需要促使蘇聯參加對日作戰,因為據美國的軍事專家估計,打敗日軍尚需要美國付出一百萬傷亡和一年半時間。經會談,雙方達成了關於遠東問題的協議。協議規定,歐戰結束後兩個月或三個月內,蘇聯將參加對日作戰,其條件為;“1、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維持。2、由日本1904年背信棄義進攻所破壞的俄國以前權益須予恢複,即:甲、庫頁島南部及鄰近一切島嶼須交還蘇聯。乙、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蘇聯之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須予恢複。丙、對擔任通往大連之出路的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應設立一個蘇中合辦的公司以共同經營之;經諒解,蘇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留而中國須保持在滿洲的全部主權。3、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協議是2月份做出的,但直到6月14日,才由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把協議內容告訴了國民黨政府。雅爾塔協議雖然對抗日戰爭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是蘇美兩國背著中國簽訂的出賣中國人民利益的協議。當時國民黨政府雖然不同意蘇美的做法,蔣介石聽到協議內容後暴跳如雷,並派自己的兒子蔣經國前往蘇聯和斯大林談判爭論,但是斯大林堅持,如果中國不同意蘇聯的要求,蘇聯就不會出兵對日作戰。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政府被迫於1945年8月14日和蘇聯簽訂了有違中國人民利益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條約滿足蘇聯的所有條件。特別痛心的是,這個條約擬承認外蒙古的獨立,使中國從此喪失了近160萬平方公裏,等於兩個東北三省或15個江蘇省大的地盤。這個麵積等於現在中國陸地麵積的六分之一。而外蒙則成為了蘇聯的附庸國 。
在曆史上 ,沙皇俄國通過1858年5月的《璦琿條約》和1860年11月的《北京續增條約》這兩個不平等條約,強占了在尼布楚條約中規定為中國領土的黑龍江以北、烏蘇裏江以東約100多萬平方公裏的領土。但沙俄政府的野心不止於此。由於俄國所占的太平洋沿岸各港口都在冬天封凍,不能常年通航,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起, 俄國的侵略政策中就提出了在遠東地區取得不凍港的問題。朝鮮東南部的港口和中國渤海灣的旅順、大連和威海衛都曾是它所看中的目標,它最終選擇了旅順和大連。1896年3月,俄國利用李鴻章訪俄的機會和其簽訂了一個密約,同意俄國修築鐵路經過中國的東北直達海參威(符拉迪沃斯托克),即“中東鐵路”。就是現在經中國的滿洲裏、齊齊哈爾、哈爾濱、綏芬河,到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的鐵路。1897年,俄國又出兵占領了旅大。隨後於1898年3月27日,強製清政府簽訂了《旅大租地條約》。這個條約除了使俄國成了“旅順口大連灣及附近水麵”的主人以外,又使俄國人有權從大連灣修築一條,以連接那條橫越滿洲地區的“中東鐵路” 的鐵路,這就是後來築成的從哈爾濱到大連的鐵路,即“南滿鐵路”。這樣,不但清政府付出三千萬銀子從日本手中贖回的因甲午戰爭而失去的遼東半島,而且整個滿洲,即中國的東北地區就實際落到了俄國的控製之下。但是,俄國的這些利益在日俄戰爭後,又輸給了日本。1945年,斯大林通過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不但從日本手中奪回了俄國從前在中國的所有利益,而且又多了個160萬平方公裏的蒙古附庸國。
1949年12月至1950年初毛澤東訪蘇,在經過反複的爭論和談判後,於1950年2月14日與斯大林簽訂了新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關於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議》等,在這些條約中,除進一步肯定外蒙古的獨立外,對其它問題蘇聯都做出了重大讓步,其結果是蘇聯將要失去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凍港。為了保持蘇聯在遠東的戰略目標,斯大林必須實現對整個朝鮮半島的控製,以替代在中國東北喪失的戰略地位。於是,斯大林決定積極支持北朝鮮發動突擊戰,迅速統一朝鮮半島。他預測,1、美國很可能不會幹預,北朝鮮將能在短時間內占領南朝鮮;2、如果美國和聯合國幹預,就迫使中國參戰,使其直接和美國發生對抗,即能消耗美國的戰略力量,又能遏製中國這個新生力量,使其更加依賴自己。而無論發生哪種情況,對蘇聯都有利,蘇聯本身決不直接參戰(關於這一點,斯大林已做了充分的考慮,所以在戰爭爆發前夕,他撤出了在朝鮮的全部蘇軍顧問)。這就是蘇聯即迎合北朝鮮急於統一的思想,幫助和策劃發動朝鮮戰爭,又在戰爭爆發後放棄在安理會行使否決權,不投反對票的真正原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