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水深流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正文

“災難”《2012》

(2009-11-16 13:56:25) 下一個

災難片《2012》公映了,抗拒不了預告片的誘惑,終於坐在影院裏一睹為快。放映廳裏難得的座無虛席,由於是臨時決定,我們到達時隻能坐在第二排以半仰的姿勢接受視覺上的震撼與衝擊。

很多年前的《獨立日》,《後天》,繼而是《2012》,這幾部算得上是災難片中的大手筆。喜歡看災難片,這是出於一種什麽樣的心理,我無從知曉。也許隻是體驗一種心理上好奇和感受上的刺激。但《2012》帶給我的卻超越了預期。

 其實,災難片都追求視覺衝擊和情緒震撼,2012在這方麵可謂做到了極致。噴湧的炙熱火山,翻卷的滔天巨浪,天崩地裂。以前看災難片中的此類鏡頭,也會不由自主地緊張屏息,但《2012》卻讓我深切地體會到“絕望”。其中一個遠鏡頭是正在扭曲掙紮、最終沉落海底的美國加州,聽不到人群的驚呼,也看不到驚懼的表情,卻把回天無力的慘烈刀割斧砍般切入觀者的想象。無聲中的絕望,絕望時的無助,令人心陣陣揪痛。這種痛已不是為了某個個體,而是整個人類。也許每個人都會自問,若這一幕是真實的,人類是否從此就成了永恒的過去?

 人們可以較為坦然地麵對自然的生老病死,卻很難接受這樣的滅頂之災。盡管對於生命個體來說,災難隻是將那個早已設定的終點忽然提前。災難之所以衝擊力特別強還在於它在瞬間毀滅的是成千上萬,甚至無以計數的個體,比如2008的汶川地震。雖沒有親人處於災難的中心,我們卻依然淚流滿麵,心痛如炙。因為在那一刻,我們不再是簡單的你我他,而是擁有同一定義的一個群落——“人”。我們感受到的不再是失去親人的“小”痛,而是感知生命脆弱後的無助之痛,這種痛難以言表。

 《2012》中沿用了聖經中“諾亞方舟”的故事。在得知2012的災難無可回避後,各國政要秘密集會,並開始在中國西藏某地修建神秘方舟。當災難日來臨時,隻有經過遴選的少數人得以入舟躲過劫難,為人類保留下繁衍生息的星星之火。姑且不說這個情節設置多麽離奇,隻這“遴選”一節就令人窺透了“災難麵前人無平等”的殘酷。各國政要自然是各取所需從容登上方舟,以地位權勢換一張通行證,接著便是腰纏過億的富賈大亨,以高額巨款買一張方舟綠卡。芸芸大眾隻被蒙於真相之下,直到大廈傾於前,瞠目結舌之際尚不知此為何來。悲哉!雖說這隻是科幻是虛擬是杜撰,但若果有成真的那天,現實恐怕也隻能是此般殘酷的。

災難片中總有煽情的故事,我們無以挑剔編劇和導演的“俗套”,天若有情天亦老,何況於人?何況麵對永恒的生離死別?“情”是不可更改的主題,無論是文藝作品,或是現實生活。即使故事再老套,我依然為“情”所動。曾經破碎的,被唾棄的,令人厭倦的“情”,無論是親情還是愛情,麵臨生死一刻就忽然煥發出一種心碎的異彩。急於彌補,渴望追回,卻已來日無多。此生已已,來生何處?這大概就是缺憾美的魅力所在。

 據說《2012》公映後引起很多猜測甚至恐慌,NASA(美國宇航局)被譴責稱其隱瞞真相。一時間沸沸揚揚,NASA不得不發表正式聲明辟謠。

 2012已近在眉睫,三年而已。不妨這樣做個假設,如果電影中的場景真實再現於現實中的2012,你當如何度過接下來的一千多個日夜?有人定會吃喝玩樂盡情享受,也有人會悲天憫人惶惶不可終日。其實可做的要做的該做的事情一定會很多很多,比如盡量多一些時間陪陪老去的父母,多實現幾個因平日忙碌而空許給孩子諾言,為自己曾經的疏忽向朋友說聲抱歉。與曾經相愛卻已陌路的他/她通個電話冰釋前嫌……

 災難片中的故事多是虛構,卻也可以看作一種警醒。把有生的每一天都看作一份禮物,何必等到生命進入倒計時才去追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