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時代都在潛移默化地將一些特有的情感和素質篆刻於此時代的人們心底,同時代的人相聚,即使彼此從不曾共同擁有過去,卻依然很容易陷入一種懷舊的氛圍,懷想的不僅僅是那個時代熟悉的事與人,更多的是其延伸出的情感。
七十年代生人,成長之初,鮮花、領巾、歌聲和課堂,就是真實的生活。沒有高檔玩具、名牌衣裙,生活並不因此而顯貧瘠,我們懷揣七彩的理想長大,稚嫩的目光中閃爍著渴望的光芒,心中的田野上密密地播散希望的種子。我們的時代沒有RAP搖滾,沒有超級女聲,我們隻是青青校園中的一段民謠。我們在吉他聲中吟唱高曉鬆和老狼、在微雨裏誦念席慕蓉和海子。藏著一些懵懂的心事,我們一路走來,在日記裏塗抹那年那月的水墨風景。
我們這一代人,沒有經曆父輩的運動浩劫,也不曾經曆祖輩的戰火洗禮。但在我們走向成熟的路上,卻陷入無法從祖、父輩那裏得到現成答案的困惑。我們尚未準備好理智地麵對挑戰,就已被迫突入一個前所未有的轉型時代。理想和現實在我們眼前狹路相逢。感情觀、價值觀、婚姻觀、道德觀,新生的眼花繚亂,傳統的根深蒂固。兩股同樣強大的力量掙紮扭打,我們就在渦流的中心。在這衝擊下,我們這一代,沉淪還是突圍?
我們抱著對愛情的癡迷走進婚姻,城外的愛情卻在貶值,就像過季的衣裳。新生代少男少女在愛情間穿行,遊刃有餘。我們麵對在婚姻中日漸蒼白的愛情自嘲,落伍也好,傳統也罷,我們依然固守著“雖無愛卻有情”的底線,這也許是這一代人對婚姻的慣性理解。然而,麵對誘惑的刺激,道德的滑坡,固守往往變得軟弱無力。城牆被欲望的潮水衝垮,婚姻隨之淪陷。
在象牙塔裏編織過許多輝煌的理想,放下書本卻正好趕上商潮洶湧。辭職的、下海的、砸掉鐵飯碗,都成了弄潮的健兒。看著旁人物質積累呈幾何級數遞增,有多少人還能安於清貧和寂寞?欲望的膨脹勢必導致精神追求漸次縮水。物欲橫流的社會裏,幾人可以逆流而上?當金錢和權力成了衡量成功的標準,我們是否隻能做現實的俘虜?
開放的社會,生活空間的局限在慢慢消失。我們便有了把夢想裝進行囊,走出國門的機會。在北美,看看周圍左右,三十來歲拖著半大孩子的中國人幾乎都來自於我們這一代。比起早年間的移民,我們是幸運兒。我們年輕,有重新開始的資本,咬牙幾年苦讀後,一份中產收入就能保障安定的生活。離開了熟悉的故土,遠離了許多無奈的紛擾,卻一下子安靜地沒了著落。失去東方文化的厚土,心,仿若遊離的塵埃。二十多年的東方烙印令我們不得不承受文化錯位的落差。我們十有八九做不了香蕉人,卻也很難回頭。走在兩種文化的邊緣,活在兩個世界的夾縫裏,是這一代的無奈。
我們一步步走近不惑,卻不能說就此走過了彷徨躁亂的人生階段。我們所處是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注定了衝突和抉擇將與我們同行。不過,萬事常常利弊參半,我們在困惑和掙紮的同時,也學會思考和堅強,這大概就是成熟的代價。那麽挫折失敗又有什麽關係呢,隻要最終收獲的是晴朗平和的人生態度,隻要不論遭遇什麽樣的窘境,我們的心裏始終為善良質樸,責任道義保留一席之地。我相信,這才是我們這一代人應該吟唱的主旋律。
BTW, you are a very productive writer.The articles you wrote were so beautiful.I enjoy them.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