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要素--曲式==變奏曲式
一、概述
將開始陳述的基本主題,用各種不同的變化手法進行反複後構成的曲式稱為變奏曲式(variation form)。
結構圖式如下:
主題 A 變奏 A1 + A2 + A3 + A4 ...... 等等。
為了使主題呈式清晰,能給人深刻印象。主題一般較簡短、質樸、富有性格特征,便於記憶,結構上主題常采用樂段,單二部或單三部曲式結構(單三部曲是少見)。
主題變奏(即主題的變化反複),結構上可以和基本主題相同或不同,有時主題變奏也會形成獨立小曲。形象上可以使主題的展開和不同形象的對比。主題經過變化手段的處理後,使主題得到多方麵的展開,但在音樂的基本手段方麵(尤其是旋律),仍然和基本主題保持聯係。
總的來說,變奏曲使用變化反複來發展樂曲的一種形式,它可以多方麵的揭示和發展主題形象。
二、變奏曲式的類型
根據主題與主題變奏的關係,變奏曲式分為三種類型。
(一)固定低音變奏
基本主題在低聲部的連續反複和變化反複,主題反複時,上主聲部均作不同的改變(高聲部出現新旋律以及其它表現手段的變化)。
結構方麵: 基本主題較短小,多樂章或樂段,但主題反複時次數很多(常見幾十遍),往往形成較大的篇幅。
和聲方麵: 固定低音既是變奏曲式的主題,又是樂曲的和聲基礎,形成了旋律化的和聲低音。因此,在主題變奏中,由於低音不變,使和聲的變化受到一定的限製。
形象方麵: 一般較莊嚴,宏偉,肅穆。
寫法方麵: 由於高聲部出現新旋律,和固定低音形成複調的對比關係,且其餘聲部以不同的變化,使整個音樂具有複調性。
主體方麵: 因出現的次數較多,為避免單調,主題重複時,除用原形或變化反複外,主題的位置也暫時的移至其它聲部,然後再回到低聲部。
現在我們來聽一首非常著名的帕薩卡利亞,這是巴赫的管風琴曲BWV582,全稱是c小調帕薩卡利亞和賦格(Passacaglia and Fugue in c minor),我們隻聽第一部分帕薩卡利亞,請注意,這是改編為管弦樂隊的版本。先來聽固定低音旋律,它是緩慢的三拍子:
曲例一:巴赫管風琴曲BWV582《帕薩卡利亞》(1):0-0'24": 接下去,巴赫在這條低音旋律之上作了20次變奏,你絕不會感到膩煩,而是會感到美不勝收,你會感慨:在這樣一條樸實無華的低音旋律上,竟然會發展出這麽美麗的音響來。這條低音旋律本身在變奏中會有些節奏變化,比如在第5變奏和第九變奏中,它被加上了裝飾,音符變的短促了。我們來聽聽第5變奏:
曲例二:巴赫管風琴曲BWV582《帕薩卡利亞》(2):1'59"-2'21": 在第11和第12變奏中,這條低音旋律被移到了高音聲部:
曲例三:巴赫管風琴曲BWV582《帕薩卡利亞》(3):4'14"-4'35": 在全部20個變奏中,巴赫的寫法真是多種多樣,難怪後人要把他的作品當作典範來學習。我們在這裏不一一分析了,請大家來欣賞這首“帕薩卡利亞”,你如果在各個變奏中辨認不出來這個固定低音旋律,也不要緊,就隻管來感受巴赫所代表的如宏偉殿堂一般的巴洛克音樂風格吧。請聽管弦樂版本的“帕薩卡利亞”(如果有條件,最好再聽聽管風琴原作),它長8分鍾,由澳大利亞悉尼交響樂團演奏,皮克勒(Robert Pikler )指揮。
曲例四:巴赫c小調帕薩卡利亞和賦格的第一部分:《帕薩卡利亞》:8'00 : 這種叫做帕薩卡利亞的變奏曲式主要盛行於巴洛克時期,不過現代也偶然有人采用。它就像是在一個穩固的地基上蓋起宏偉華麗的宮殿一樣,使人充分領略到巴洛克音樂那種建構性特征。
(二)裝飾性變奏
基本主題以及一係列變奏,均有較大程度的改變,旋律常常進行裝飾加工。
裝飾性變奏的特點:
主題方麵: 主題結構多為單二部曲式,段落結構比前(固定低音主題)有所增加,總的結構則相對減少。變奏使然仍然保留原職級結構,又時在最後便出現高潮,為了加強樂曲的結束,結構可能進行擴充。
和聲方麵: 基本保持不變或適當的變化,有時中間部分可能出現調性,調式的對比,甚至結構、形象等方麵的變化,但是在變化之後,又回到原樣。
形象方麵: 單一形象地展開。
總體來說,裝飾變奏曲保留了主題的基本形態。
譜例一:小星星主體及三個變奏:
(三)自由變奏(略)
三、變奏曲式的應用範圍
變奏曲式可以作為獨立作品或套曲的某一部分,作為獨立作品常標“變奏曲”、“主題與變奏”等名稱。有些變奏曲式的樂曲具有明顯的題材特征,往往標記其它名稱,如敘事曲、練習曲、進行曲等,大多數用自由變奏。
變奏曲式如作為大型套曲的組成部分,完全獨立的樂章用變奏曲式,是典型現象,為了強調內部的統一和外部的對比,一般多采用裝飾性變奏。
四、實例分析
下麵以一首變奏曲為例,對這種體裁的特征和藝術性作一個分析。這是莫紮特的A大調鋼琴奏鳴曲K331第一樂章。先來聽聽它的主題。它本身是單二部曲式(兩個部分各包括兩個樂句),第二部分中含有對第一部分材料的再現。請注意:在這個錄音版本裏,演奏家席夫(Andras Schiff)嚴格按照當時作曲家的寫作,將兩個部分都作重複演奏,而且這個重複的形式在後麵的各個變奏中也都基本保留,這是古典主義時期音樂常見的模式,不過現在有些演奏家不願意重複,這樣就使全曲短了一半。
我們把主題的兩個部分連起來欣賞:第一部分長43秒,第二部分長57秒:
曲例五:莫紮特《A大調鋼琴奏鳴曲》K331第一樂章(1):0-1'40": 主題之後,就是一係列根據它所作的變奏了。我們來看看第一變奏,主題旋律在這裏變成了斷續的,十分有趣,但在樂局結構以及和聲上都沒有變化,你聽聽看,能否找到它與主題原型的聯係:
曲例六:莫紮特《A大調鋼琴奏鳴曲》K331第一樂章(2):1'40"-3'09": 第二變奏的伴奏織體變得流動起來了,旋律也加上了一些小小的裝飾,聽上去比前麵的音樂多了些動感,但是和聲與樂句結構也還都保留了下來:
曲例七:莫紮特《A大調鋼琴奏鳴曲》K331第一樂章(3):3'09"-4'45": 下一個變奏將原來的A大調變成了a小調,音樂立刻帶上了另一種味道,你可以說是略微暗淡,同時節奏也變得平穩、而不再是那麽律動明顯了:
曲例八:莫紮特《A大調鋼琴奏鳴曲》K331第一樂章(4):4'45"-6'34": 我們來聽第四變奏。這一次莫紮特寫了三個層次,一是中間聲部的旋律與和聲,這是用右手來演奏的,一是低音,用左手來演奏,但左手還必須很快地越過右手,去彈第三個層次--高音區的某些音,這些音是對中間旋律的重複,它們在音響上增加了亮度:
曲例九:莫紮特《A大調鋼琴奏鳴曲》K331第一樂章(5):6'34"-8'30": 接下來的第五變奏速度較慢,旋律帶有抒情歌詠的味道,而伴奏部分則有些變化,顯得有那麽點戲劇性:
曲例十:莫紮特《A大調鋼琴奏鳴曲》K331第一樂章(6):8'30"-12'22": 最後的第六變奏又恢複到了活潑的情緒之中,力度上明顯的強弱對比使音樂富於激情:
曲例十一:莫紮特《A大調鋼琴奏鳴曲》K331第一樂章(7):12'22"-13'44": 莫紮特的A大調鋼琴奏鳴曲K331第一樂章我們分段欣賞了一遍,不知你對"變奏"這個概念是否有了一些印象?
現在我們再來聽一首變奏曲,這是貝多芬為大提琴和鋼琴而寫的《亨德爾主題變奏曲》(12 Variationen über das Thema WoO 45)。主題是亨德爾非常著名的合唱旋律《看啊,得勝歸來的英雄》,選自他的清唱劇《猶大·馬加比》。貝多芬把這首旋律寫成了一首極其可愛的樂曲,它是主題和12個變奏。我們先來聽一下主題,鋼琴奏主旋律,大提琴作低音陪襯:
第一變奏隻用了鋼琴,采用兩個聲部的複調形式,頗有巴洛克時期的古風:
第二變奏由大提琴主奏,它把旋律變得流暢如歌,有點認不出原型了,但基本和聲框架還是保持著的。鋼琴以輕巧的三連音作伴奏:
第三變奏以鋼琴的快速音符為主,大提琴作些許陪襯。作曲家用不加變化的和聲保持著與主題之間的聯係:
第四變奏變成了原調G大調的同名小調--g小調,大提琴緩緩地奏出主題,鋼琴為它伴奏:
接下去的第五至第十二變奏,在這裏就不一一介紹了,我想大家都能聽出它們的特點以及它們和主題之間的聯係的。現在就請大家一同來欣賞由大提琴家麥斯基(Mischa Maisky)和鋼琴家阿格裏奇(Martha Argerich)演奏的貝多芬《亨德爾主題變奏曲》,全曲長11'47":
Otherwise, people will yell at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