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納百川

人生苦難多多,堅守樂觀天性
正文

對話劉震雲 記中國著名作家造訪歌德論壇

(2009-10-09 08:21:57) 下一個





2009 年 10 月 4 日是慕尼黑啤酒節閉幕的日子,歌德學院慕尼黑總部歌德論壇大廳 150 張座位卻座無虛席,許多對中國文化和文學感興趣的德國人和中國人在這裏與中國著名作家劉震雲展開了一次生動的對話。

劉震雲在國內是知名度很高,他的《一地雞毛》和《單位》被改編為電視連續劇《一地雞毛》,由 陳道明和徐帆主演。 《手機》和《我叫劉躍進》也被搬上了銀幕, 劉震雲不光是後一部片子的編劇和製片人,而且還在電影中客串了角色。今年 8 月他的第一部德文小說 《我叫劉躍進》進入德國圖書市場,書名被改為《 扒手 》 (譯者馬克 · 赫爾曼, DIX 出版社) ,因為德國的讀者在看到劉躍進這個名字時,一般都不會聯想起大躍進那場政治運動。改個名是為了更好地吸引讀者的眼球。

一個半月以來,劉震雲在歌德學院中德同行項目安排下在德國采風,他的感受都及時地發表在個人博客上了,感興趣者可以去瀏覽一下: http://blog.sina.com.cn/liuzhenyun 。我最後一次看時,他有關慕尼黑之行的最新文章還沒有掛出。

劉震雲來慕尼黑是由 中德文化網站和慕尼黑孔子課堂聯合邀請的,主要對話內容是他的德文新書 《 扒手 》。 劉震雲此前在德國別的城市朗誦他的作品都是象征性的,一般隻有一分鍾時間,因為到場參加這類活動的多是德國人,再怎麽念也是瞎子點燈白費蠟,讓他們聽聽中國話什麽味兒就行了。這次鑒於有很多中國人來捧場,身穿中式大褂,平易近人的他盡興地首先用中文朗誦了該書的整個第一章。我相信這回他是過了一把癮。接著主持人史迪曼( Dr. Tilman Spengler )先生,他也是位著名的漢學家,用德文朗讀了該章的部分段落。顯而易見,中文朗誦所花的時間要比德文相應章節的朗誦短許多。“劉震雲幽默地指出,他早就發現自己的作品被譯成別的文字後幾乎比原著漲出一倍,這證明中文是一種非常言簡意賅的語言。《扒手》講述的是北京某建築工地廚師劉躍進的故事,他在尋找自己丟失的一個包的時候又撿到一個包,這個包裏裝著上層社會的巨大秘密,所以他被越來越深地卷入了北京的黑社會。然而正如劉震雲所強調的,結局出乎意料:猶如一隻羊,無意中闖到了狼群裏,故事是這樣開始的,但隨著情節的展開,故事結束時角色對換,羊居然吃掉了一群狼。”

劉震雲 1958 年生人,老家河南,他在戈壁灘當過兵,後考入北大中文係。畢業後在《農民日報》工作過。他的幽默被評論界稱為“劉氏幽默”,這種幽默在對話現場也被他發揮得淋漓盡致。比如他講了在德國生活一個半月中的一段小插曲,用以強調中德文化的差異:他問一位德國人,萊茵河有多深,對方反問他,你是問哪個時間段,因為春夏秋冬的水深各不相同。善於學習的他再遇到德國人問候他的狀況時,他也幽默地反問,你是問早上、中午還是晚上?史迪曼先生在交談過程中他詢問家鄉對他寫作的影響有多大。劉先生認為影響巨大,他的很多作品都是以家鄉為背景的。他說河南人對待生活的態度與北京人或是上海人是完全不同的。河南人特別有幽默感,反諷在他們身上很突出。劉震雲在講述過程中多次提到他表弟,這位表弟本人就是某建築工地的廚師,幾乎座無虛席的歌德論壇大廳裏聽眾們聽得津津有味,不時爆發出爽朗的笑聲。當有人問道中國現在的書報審查是否還嚴格時,他又幽默地說,書籍方麵比較寬鬆,因為負責審查的官員們更願意看影視。活動結束前,劉震雲無私地建議聽眾在生活中應采取幽默態度:“幽默就像大海,生活境況就像冰。冰掉入大海就融化了。”這讓我聯想起西方的一句俗語:“幽默是痛苦的產物,天堂裏是不需要幽默的,因為那裏沒有痛苦。”是的,如果我們無法改變生活現狀,那麽我們至少可以改變自己對生活的態度。

這次活動我有幸給劉震雲先生擔任口譯,從他身上學到不少東西。目前我正在看他的最新作品,也是他個人認為最成熟的作品《一句頂一萬句》。下星期我將去法蘭克福參加圖書博覽會,屆時如果能邂逅劉先生,很想和他聊一聊他的新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