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納百川

人生苦難多多,堅守樂觀天性
正文

在德國近距離接觸中國作家——中國圖書走向世界側記

(2009-05-02 07:38:53) 下一個



作為文學和社科書籍的翻譯,我對作家和他們的作品有著特殊的興趣。因工作關係在德國慕尼黑先後有機會參加了餘華、郭小櫓和畢飛宇的作品朗讀活動。這三次的 作品朗誦會都是在慕尼黑瑪麗亞廣場附近一家曆史悠久的書店—— Lentner 舉行的,這家書店創建於 1698 年,時常舉行此類活動。他們有自己的“讀書發燒友”名單,一有活動就電郵通知在冊的諸位,每次來參加者人數最少也有 20 位左右。一般是由作者從自己的一部作品中選擇一段親自朗誦,如果作者是外國人,則由一位德國人(一般是播音員或演員)聲情並茂地用德文譯本再朗誦一遍,然後開始討論。與會者可以自由提問,作家直接回答,中國作家和與會者的交談當然要借助翻譯。

德國教育發達,國民受教育程度很高。英語十分普及,知識分子中會幾門其他外語的也大有人在,就是拉丁文也有不少人掌握。另外德國的各語種翻譯也屬於非常勤奮的群體,根據官方統計,德國書業每翻譯七本各種語言的文學作品,才有一本德語文學作品被譯成其他文字。這一方麵是由於德語與英語相比語法複雜、不容易翻譯,另一方麵則是德國作家重思辨、輕情節,這也增加了其作品的閱讀難度。盡管德國的漢學家們也在努力工作,但被譯成德文的中文作品數目卻遠遠落在漢譯德文書籍數字之後。上麵提到的三位作家迄今為止被譯入德文的作品有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活著》和《兄弟》,郭小櫓的《我心中的石頭鎮》和《戀人小詞典》以及畢飛宇的《青衣》。

但今年十月德國法蘭克福圖書博覽會把中國定為主賓國,重點譯介中國作家和作品,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中國作家和他們的作品走向世界。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現在已經開始緊鑼密鼓地為書展做前期準備工作。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已經派專人在法蘭克福坐鎮協調工作,中國作家協會也在把知名作家分期分批地派來德國巡回朗讀作品。上周筆者有幸為作家戴來和譚旭東擔任口譯,陪他們在南德的奧格斯堡和維爾茨堡兩個城市與文學愛好者見麵。

戴來出生於 1972 年,蘇州人,現任職上海作協。她從 1998 年起發表作品,是春天文學獎的首位獲獎作家。主要作品有:《甲乙丙丁》、《魚說》、《準備好了嗎》和《亮了一下》等。這次她在德國朗誦的片斷就選自《甲乙丙丁》,書中描述的是 糾葛不清的情感故事,一件謀殺案。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一個事件在多個人的敘述中變得豐富立體起來,同時也更撲朔迷離。每一個人說的似乎都是真相,但每一個人其實都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生活和與那三個人有關的那點瓜葛,每一個人似乎都有做案的動機和可能性,最終也未揭示清凶手究竟是誰。因為德國有很多人愛看偵探懸疑小說,再加上書中對暴力的描寫和情感的探索,所以與會者覺得一點都不陌生,相反太熟悉了。他們問作者書中的人物是否堪為當代中國年輕人的代表,戴來回答說,她不是為大眾寫作的,而是為小眾寫作的,所以這四位人物不應被看作當代中國人的普遍形象。

譚旭東出生於 1968 年,湖南人,現任職高校。他是位多麵手,既研究兒童文學、寫文學評論,也創作詩歌。主要作品有:《重繪中國兒童文學地圖》、《尋找批評的空間》、《生命的歌哭》和《夏天的水果夢》等。這次他朗誦的是兩首詩,一首是寫給成人、特別是家長看的,一首是寫給兒童的。因為翻譯得很好,所以下麵的聽眾有很多都深受感動,眼放光芒,令人感到德國這個民族是詩人的搖籃,他們對詩也情有獨鍾、容易產生共鳴。

這兩次活動(此前埃爾蘭根的孔子學院還為他們舉行了另一場朗誦會)主要由 2009 法蘭克福書展中國主賓辦公室的劉永淳先生親自督導,法蘭克福一家公關公司負責組織,上述兩座城市的德中友協協助舉辦。中國駐慕尼黑總領事館主管文化的領事戴繼強先生也專程趕到 奧格斯堡出席了此次朗誦會,還 有不少中國學者和留學生也前來參加了活動。這兩所城市的大學也有一些教授到場,他們提了一些很有深度的問題。

這種巡回朗讀活動喚起了許多人對中國文學和作家的濃厚興趣。我們祝願這類活動越辦越好、更多的中國作家和他們的作品能夠走向世界,讓我們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精神文明大放異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