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托裏斯夫人》作者簡介及導讀
(2009-04-16 04:00:02)
下一個
埃爾克 · 施米特(Elke Schmitter):女,1961年出生在北威州克雷菲爾德,1984年慕尼黑大學哲學係碩士畢業。先在法蘭克福S. 菲舍爾出版社任編輯,1992-1994 任柏林《日報》總編輯,後以自由撰稿人身份為《時代周報》和《南德意誌報》工作,2001年起進入《明鏡周刊》編輯部。
1980年開始在報刊上發表詩作,1981年在馬赫威爾克出版社出版抒情詩集《虛擬風影》。1989年在慕尼黑漢澤爾出版推出海涅抒情詩評論集《不要在椴樹下與我打招呼》。2000年小說《薩托裏斯夫人》問世,被譽為德國當代《包法利夫人》,受到批評界好評,現已有十八種語言的譯本。同年作者獲得克雷菲爾德市下萊因區文學獎,2001年獲得德國文學基金會為期一年的獎學金。2002年發表小說《小過失》,2005年出版抒情詩集《無獚》,2006年小說《薇拉的女兒》問世,這三部作品全部在柏林出版社出版。
作者在《薩托裏斯夫人》中以第一人稱角度講述了一個婚外戀的故事,故事分兩個層次交織展開:一個層次描寫的是上世紀50至70年代德國北部某小城中一位婦女的情感生活,她兩次被自己所愛的男人遺棄。在一次臨時被拉去給人作舞伴的時候主人公邂逅了富家子菲利普,暑假回家休假的大學生菲利普熱戀上了漂亮的主人公。但因其出身低微,菲利普在父母安排下最後娶了一位銀行家的女兒。主人公受到了深刻傷害,出於憤怒她想在菲利普結婚前就嫁人,這樣她閃電般地嫁給了裝有一條假腿的複員軍人恩斯特,盡管自己並不愛他。他們買了房,婚後與婆婆住在一起,不久就生了一個女兒。雖然她不愛丈夫,但丈夫卻很愛她,日子過得也和和美美。主人公四十出頭的時候,在一次大型音樂會上結識了L城文化局局長米夏埃爾,隨後再次墜入情網。局長大人有老婆、孩子,隻能與主人公在旅館開房間偷情。隨著戀情的深入主人公提出私奔,想在威尼斯與米夏埃爾開始新的生活。局長大人雖然答應了,卻在最後關頭爽了約。主人公已經給自己的丈夫寫了告別信,和盤托出了自己與米夏埃爾的關係,最後卻不得不硬著頭皮開車回了家。從此她借酒澆愁,過著行屍走肉般的生活。另一個層次敘述的是一次車禍後肇事駕車人潛逃的事,這位駕車人不是別人正是主人公薩托裏斯夫人。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在一家旅館看到了自己的女兒跟一個聲名狼藉的地下妓院老板維爾羅特鬼混,這個男人對她的女兒並沒有感情,隻是像馴獸般地訓練她的女兒。書到結尾才真相大白:薩托裏斯夫人為了讓女兒不重蹈自己的覆轍,在一個雨夜加大油門撞死了女兒的“相好”。
施米特擅長講述、語言犀利、觀察敏銳,德國北部一位普通婦女的情感生活躍然紙上。此書也深刻揭示了男女兩性對愛的不同理解和感受,女人總想追求愛與性的統一,沒有愛她們寧可放棄性;男人則常能把二者截然分開,他們在愛一個女人的同時每每可以而且樂於與其他女人保持性關係。
評論界認為,施米特的這部小說明顯受到以下描寫婦女命運的世界名著的影響: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1857)、托爾斯泰的《安娜 · 卡列尼娜》(1877)和馮塔納的《艾菲 · 布裏斯特》(1894/95)。德國文學教皇馬塞爾 · 賴希-拉尼茨基對此書評價很高,他說:“這本書的文體深深吸引了我。讀到這樣一本書我感到很幸運。我全力推薦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