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納百川

人生苦難多多,堅守樂觀天性
正文

養老院與孝道

(2009-01-05 05:29:37) 下一個
[引用]
常有人問我是否想落葉歸根。其實我對葉落何處不太關心,因為這對落了的葉大概已經無所謂了。關鍵是葉在枝頭時要好好享受生命!下麵的小文是我的一些看法。

養老院與孝道

中國是個擁有數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自然也就保留了許多代代相傳的古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父母在不遠遊。”四世同堂、兒孫繞膝、舐犢之情是我們中國人津津樂道的天倫之樂。筆者出生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那時有資格進敬老院的老人必須是貨真價實鰥寡孤獨的老人。
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中國在許多方麵都在與國際接軌,這幾年養老院在全國各地也像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盡管硬件建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人們的觀念並未能與時俱進。先是自己的親戚中有人把父母送進了養老院,結果被我兒子斥為不孝。接著又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上讀到一篇《上海人這樣居家養老》的文章,其中寫道:“早在1979年,上海比全國提前2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最早也試圖借鑒歐美國家模式,推行機構養老。一大批敬老院競相建起,但90%的老年人願意居家自我照料,他們或者眷戀長期居住的環境和鄰居,又擔心被議論子女不孝,所以並不願意到機構去養老。一個名叫“9073”的養老格局漸漸浮出水麵。按此,上海將使90%的老年人實現家庭自我照顧,7%享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3%享受機構養老服務。這“7”與“3”中,大多數或是高齡、獨居,或是經濟收入低,是老人中的弱勢群體。”(見《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7年5月25日,第二版)。讀過這篇文章後我就萌發了寫點什麽的念頭。

筆者於20多年前赴德國留學,現已定居德國,願意把在德國的有關見聞介紹給大家。初到德國時我曾在一家德國人家中做房客,他們的一兒一女已經開始上大學,住在同一條街的別的住宅中。男房東的母親當時就住在郊區的一家養老院,我問他為什麽把母親送進養老院,他回答說首先是住房擁擠,再者他母親也願意去。起初我百思不得其解,他們的那套房子有100平米左右,光租給我的那間就近30平方,怎麽就不能給母親一塊容身之地呢?後來我發現男房東其實挺孝順的,他上班的時候每周周末都要去看望母親一次,退休後常常一周去兩三次。有一次他母親跌倒股骨頭骨折,90多歲高齡還動了手術,術後他每天去母親那裏幫她重新練習走路。他說康複體操訓練員每周隻能去一兩次,這遠遠不夠,在他的細心照料下他母親果然又能正常走路了。出於好奇我問他能否帶我去看他母親,他欣然允諾。

經過多次去探望老人,從她口中我才陸續獲悉了她願意去養老院的原委。她說自己的丈夫曾是西門子的工程師,收入頗豐,在其他德國人還沒有經濟實力到處旅遊時他們倆就周遊了列國。兩人七十多歲時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入住養老院。當時主要考慮到那裏的生活有規律,一日三餐有人代勞,而且營養配餐,病了有經過專門培訓的護理員護理,平時養老院還經常組織老人們乘大轎車四處旅遊。而且他們挑選的這家養老院設施也很齊全:餐廳、小賣部、圖書館、小教堂等一應俱全。同時住進養老院還能減輕獨生兒子的負擔,免得以後生活不能自理時給孩子添累贅。她丈夫因習慣每日喝太多牛奶,結果因腦部鈣化而在入住養老院數年後去世。此後她一人在養老院中又生活了二十多年,於2000年以98歲的高齡在那裏仙逝。

她曾根據自己的親身經驗告訴我,如果她沒進養老院而是留在了家裏,那肯定活不到90高齡。她年輕時喜歡舢板運動,身體素質較好。除了積極參加養老院組織的旅遊活動外,她還廣泛接觸其他老人,有一位略長於她的男鄰居居然因仰慕而成了他的追求者。她的親屬都戲稱那位男子為她的“男朋友”,我曾戲問他兒子將來老人百年之後到底與誰葬在一起。他兒子回答說,當然跟我爸爸,但現在她有個伴,有人追求,對她的身心健康均有好處,所以我一點兒也不反對。

鑒於德國眼見為實的正麵例子,我覺得在中國人有必要從改變觀念入手。做子女的不要太自私,總想著自己的名聲,而置老人的實際生活質量於不顧。更不能把老人往養老院一送就萬事大吉,從此不去關心與探望。孝順與否不在形式,老人在家裏也可能受到子女的虐待,進了養老院子女照樣可以孝順,讓老人感受到那一份親情。而老人也要學會善待自己,操勞了一輩子,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又有幾個談得來的好朋友,為什麽不一起住進養老院去享清福呢?下棋、聊天、看書、打拳。身體好的還可以旅遊、逛街、聚餐。近黃昏的夕陽更要懂得去享受!我祝中國的老人們都能安度溫馨的晚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