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也在旋轉:昨天的太陽黑子;附DIY,自製太陽濾鏡
關於太陽黑子,deepseek 的簡介如下:
太陽黑子是太陽光球層上溫度相對較低、磁場極強的臨時性暗斑。它們是太陽活動最明顯的標誌之一。
太陽黑子是太陽表麵因強磁場聚集而抑製內部能量對流,導致該區域溫度低於周圍區域,從而顯得“黑”的臨時性區域。它們的數量變化遵循大約11年的周期,與太陽活動的強弱直接相關。
相對概念:太陽黑子並非真正的黑色。太陽光球層的正常溫度約為5500攝氏度,而黑子中心的溫度約為3000-4000攝氏度。因為它比周圍區域溫度低了一兩千度,在明亮背景的反襯下,從地球上看來就顯得暗淡發黑。
物理原理:溫度的降低是由於強大的磁場抑製了太陽內部熾熱物質的對流,阻止了能量從內部高效地傳遞到表麵。
一個典型的太陽黑子由兩部分組成:
本影:黑子中心最暗、最冷的區域,磁場最強,幾乎是垂直的。
半影:圍繞在本影周圍的較亮纖維狀區域,溫度比本影高但比光球層低,磁場較為傾斜。
形成原因:太陽內部像一鍋沸騰的熱粥,不同區域的等離子體流動速度不同(較差自轉),導致其內部的磁場線被纏繞、扭曲並穿透光球表麵。在這些磁場線集中穿出的地方,強大的磁場“扼製”了熱對流,就形成了溫度較低的黑子。
11年周期:太陽黑子的數量並非恒定不變,而是呈現出平均約11年的周期性變化。從一個極小期到下一個極小期為一個周期。
太陽極小期:周期開始時,黑子很少,甚至沒有。
太陽極大期:周期中段,黑子數量達到峰值,太陽活動也最劇烈。
這個周期也被稱為太陽周期,是太陽磁場活動周期性變化的體現。
太陽黑子本身並不直接影響地球,但它們是更劇烈的太陽活動(如太陽耀斑、日冕物質拋射)的“溫床”和指示器。
太空天氣:與黑子群相關的強烈太陽爆發會釋放出大量的輻射和帶電粒子流。
幹擾航天器與衛星:可能損壞電子設備,威脅宇航員安全。
影響導航和通信:幹擾地球電離層,影響短波無線電通信、GPS信號等。
產生極光:當這些帶電粒子被地球磁場引導至兩極時,與高層大氣碰撞,會產生絢麗的極光。
對氣候的潛在影響:曆史上的一些研究認為,太陽活動極小期(如17世紀的“蒙德極小期”)可能與地球上的“小冰期”有關聯,但其中的具體機製仍是科學界研究的前沿課題。
人類最早關於太陽黑子的記載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公元前28年的《漢書·五行誌》中就有明確且詳細的記錄:“成帝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
在西方,伽利略於1610年左右首次使用望遠鏡對太陽黑子進行了係統性的科學觀測,並通過其移動推斷出太陽在自轉。
太陽黑子就像是太陽的“雀斑”,是太陽強大磁場的可見表現。它們不僅是壯觀的天文現象,更是我們理解和預測太陽活動、保護現代科技基礎設施(如電網、衛星)的關鍵窗口。研究太陽黑子對於理解恒星物理和日地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好像是在幾天前看到文學城裏還是微信的新聞,說是現在太陽黑子爆發增強,所以昨天拍了一些照片(見下麵頭2張照片)。跟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拍的昨天的照片的位置相似(見下麵第3張照片)。NASA照片上有地球的大小(第3張照片的右下角),你可以看到,大部分太陽黑子實際上都比地球的大小還大。有的還大很多,例如4225。另外,上午和下午同一個太陽黑子也有大小的變化,例如我拍的4217(見下麵第1和第2張照片)。
請注意:太陽黑子在上午拍的和下午拍的照片上的位置不一樣。gemini 解釋是太陽黑子位置的變化是太陽的旋轉造成的,而不是地球的旋轉造成的。這樣看來太陽也在順時針旋轉。而地球的自轉是我們看到的太陽早上中午下午在天空中的位置的變化。
下麵是Gemini的解釋:
The different locations of sunspots in your morning and afternoon pictures are due to the Sun's rotation on its axis. ?
The Sun is a massive ball of gas and plasma that rotates, but unlike Earth, it doesn't rotate as a solid body. It exhibits differential rotation, meaning the equator rotates faster than the poles. At the equator, a full rotation takes about 25 days, while near the poles, it can take over 30 days.
Between your morning and afternoon observations, the Sun will have rotated a small amount, causing the sunspots to appear to have moved across its disk. This movement is how early astronomers were able to determine the Sun's rotation.
While Earth's rotation is what makes the Sun appear to move across our sky throughout the day, it is the Sun's own rotation that causes the sunspots to shift their position on the solar disk.
用自製的太陽濾鏡照的(去年買的找不到了,是Alzheimer,還是東西太多,LOL)。請不要用眼睛和相機在沒有太陽濾鏡的情況下直接看太陽。
1.
9:07 am, 9/18/2025, Nikon D70, Sigma 50-500 mm用在500mm焦段, f/13, 太陽濾鏡, 自製的IR remote control,sharpen at 400 (Corel After Shot Pro 3, 3.7.0.457x64)
2.
2:44 pm, 2:44 pm, 9/18/2025 ,太陽濾鏡+ CPL 濾鏡:
3.
下圖是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網上的9/18/2025照片:
https://soho.nascom.nasa.gov/sunspots/
4.
12/13/2024的太陽黑子: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40376/202412/11220.html
----------------------------------------
附, DIY,自製太陽濾鏡
材料:
1. solar filter sheet 8x8' (原來在Amazon買的,現在已經沒有了),eBay Gravitis AstroSnap Solar Filter Sheet ISO 12312-2 8x8 Inches,不知道是不是我買的那種, 我買的是一麵像鏡子,另一麵漆黑:
2. 千分尺
3. 圓規
4. 剪子
5. 膠條
6. 白紙一張
方法:
1. 用千分尺量出鏡頭濾片的內徑,千分尺的兩個尖要接觸到玻璃, 86 mm的鏡頭, 量出82.76 mm的內徑:
2. 在紙上用內徑的一半為半徑41.38 mm畫出一個圓:
3. 把太陽濾鏡片剪出比內徑稍大的一片來:
3. 把剪下來的濾鏡片用膠條貼在圓規畫的圓底下:
4. 用剪子沿著圓規畫出的圓剪下來:
5. 把剪下來的濾鏡片放到鏡頭的內徑裏:
6. 我在原來的鏡頭和新剪下來的濾鏡片上又加上了一個CPL(圓形偏振光濾鏡),這樣新剪下來的濾鏡片就不會掉下來了。
7. 裝好後的太陽濾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