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歲月留痕——父親的回憶錄(十一)

(2008-11-13 14:38:35) 下一個
蠶絲業是珠江三角洲環保生態型產業。其中以順德尤為突出,並以桑基魚塘的產業特色聞名於國內外。當時的順德縣有三十萬畝左右的魚塘,與之相適應的有二十萬畝左右的塘基。魚塘星羅棋布,魚塘的淤泥肥沃,適宜栽種桑樹、甘蔗、香蕉等多種作物。因為當時的魚塘基圍主要是栽種桑樹養蠶,所以就形成了珠江三角洲特有的“桑基魚塘”的田園風光,也成為順德發展蠶絲業的有利條件。養蠶是農村婦女的家庭作業,她們有的在家裏養蠶,把蠶繭賣給絲廠;有的到絲廠做工。我看過容奇、桂洲、龍江、倫教等地的繅絲廠,規模都不大,有的工廠隻有幾十人,機械設備簡陋。一個女工看一台簡易錠子的機器,整天用手在煮蠶繭的熱水槽裏從蠶繭中取出蠶絲繞到錠子上,工作條件較差。這種對蠶繭進行初級加工的落後生產方式,其產品生絲,隻可以出口或者賣給蘇、杭一帶的紡織廠做原料。這是當時廣東蠶絲行業的薄弱環節。
在順德蠶絲業的發展過程中,婦女的勞動力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給社會創造了財富,又帶來了令人感歎的社會現象。在家養蠶的婦女和在絲廠工作的女工,由於經濟上可以自立,不少立誌終身不嫁,並舉行一定的儀式以表示自己的決心,她們之間以姊妹相稱,情同手足,在當地稱呼為自梳女。這種社會現象在番禺、南海、中山一帶都有,由來已久,成為一個社會群體。自梳女年青時可以在家與父母同住,但到了老年,就要離家與其他的老年自梳女住在一起,互相扶持,共度晚年。這是對封建社會虐待婦女的婚姻製度的無聲抗議,但也影響到部分婦女對婚姻產生恐懼。幸運的是,這種現象已經過去了,現在順德一帶尚健在的老年自梳女人數不多,都得到了社會的關懷和照顧。
珠江三角洲除了糖蔗、蠶絲、淡水魚類、花卉、四時瓜果等大宗經濟作物,同時盛產稻穀,曾經是廣東的糧倉。這是一方美麗富饒的土地,魚米之鄉。它與中國廣大的農村一樣,經曆過一段很長時間的困難和挫折。改革開放的春風,使這塊土地獲得了無限的生機。
一九九五年,我回國參加女兒的婚禮,中山市的朋友特地邀請我到中山,去看看那裏的新麵貌。他們來接我的時候,已經是晚上八點多。兩輛小汽車在一條新建的公路跑,毫無阻滯。跑了一段路程後,進入中山市的範圍,一位朋友提議,要在途中的桑拿浴室休息一會,問我意見如何。自然客隨主便,何況我也是頭一次有機會去體會這種休息放鬆方式。這是一間正規的桑拿浴室,服務也算規範,如何收費,我就不清楚了。聞說珠三角的市、區都有這類桑拿浴室。當晚是在市公司的招待所住宿。次日,公司安排了一位我熟悉的工作人員陪我遊覽了許多的旅遊景點,隻見到處是新建的樓房,寬闊的瀝青公路,高檔的酒店、茶樓。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轉變,農業的比重變小了,第二、三產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中山原有近九十萬畝的稻田隻剩下三十多萬畝,原來的糧食富裕地區變成缺糧區。原有的產業有的萎縮了,有的被淘汰了。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城鄉差別、工農差別在逐步縮小。中山的變化是整個珠江三角洲變化的縮影。現代化的產業經濟徹底改變了珠江三角洲原來比較樸素、自然的田園風光,加快了農村城市化的曆史進程,一個嶄新的城市群正在珠江三角洲拔地而起,生態環境也因此而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 未完,待續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