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姬昌(約前1152—前1056),姓姬,名昌。
商時為西伯,亦稱伯昌,岐周(今陝西省岐山縣)人。
周太王之孫,季曆之子,周武王之父,周朝奠基者。
姬昌少時參加農牧,關心民間疾苦。任西伯後,禮賢下士。
曾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被商王約囚於羑裏(今河南湯陰),因重賂得免。
在任五十年間,積善累德,教化推行於南國。
晚年,東進翦商。先後攻滅黎(今山西長治)、邗(今河南沁陽)、崇(今河南嵩縣)等國,翦除商的羽翼,建立新的前進基地——豐邑(今陝西省西安市),為武王滅商打下基礎。
後卒於程(今陝西鹹陽),葬於畢(今陝西鹹陽),享年97歲。
其創《周易》,為中國最早經書,是諸子百家之源,導引了中國古代的文化發展軌跡,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源。
姬昌所奠定的西周政體是中國幾千年封建專製集權之先聲,孔子讚其為“三代之英”。
後世把姬昌當成“內聖外王”的典型,作為判斷國家管理是非曲直的標準。
尹思泉書古詩(張旭大草四帖)其一
庾信《步虛詞》二首:
東明九芝蓋,北燭五雲車;
飄搖入倒景,出沒上煙霞。
春泉下玉霤,青鳥向金華。
漢帝看桃核,齊侯問棘(棗)花。
應逐上元酒,同來訪蔡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