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名 畫 中 的 端 午

(2021-06-14 07:52:39) 下一個

壹書法

Image
在我國傳世的古代名畫中,以“端午”為主題的也為數不少。下麵我們慢慢欣賞名畫中的端午節。
 
Image
 張擇端《金明爭標圖》
 
此圖描繪北宋京城汴京(今開封市)金明池水戲爭標的場麵。畫麵苑牆圍繞,池中築十字平台,台上建軍圓形殿宇,有拱橋通達左岸。左岸建有彩樓,水殿,下端牌樓上額書“瓊林苑”三字。池岸四周桃紅柳綠,間有涼亭,船塢,殿閣。水中龍船屑樓高閣,人物活動於樓內外;龍船兩側各有小龍舟五艘,每艘約有十人並排劃槳,船頭一人持旗;另有數隻維遊其間。書麵左,下兩側的苑牆內外,人群熙來攘往。
 
Image
 崔護 程宗元 《龍舟奪標圖 》
 
《龍舟競渡圖》描繪端午時節南方湖區景象。此圖繼承了唐代“大小李將軍”華美的青綠山水畫風,畫麵整體氣韻瑞麗生動,敷彩勾勒工麗細致,具有明代工筆繪畫構圖布局靈動、畫麵充滿動感、人物細節精致、所描繪的風俗情景生動寫實的風格。
 
Image
 鄭重《龍舟競渡圖》
 
北宋詩人黃庭堅在《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中有一句詩為:“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南宋詞人吳文英《隔浦蓮近·泊長橋過重午》有“榴花依舊照眼”句,元代詩人袁桷《客中端午簡善之》有“海城紅憶石榴新”之詠。蜀葵多為紅色,原產於我國四川,因它於端午節前後開花,故又得名“端午花”。
 
Image
 元·吳廷暉繪《龍舟奪標》
 
每年端午節,楚地紛紛舉行龍舟競渡活動,以紀念屈原,後來逐漸演變成為民間的一項重要的端午節俗活動。
 
Image
 元·王振鵬《龍舟競渡圖》
 
圖中有三艘龍舟在河中競渡,中間的龍船裝飾華麗,舟中設有一亭,亭內有許多人在觀看比賽;前後兩舟則彩旗飄飄,鑼鼓喧天,舟上的參賽選手,跟隨鼓聲的節奏指引,奮力劃槳。溪流兩旁,林霏朦朧,侍衛儀仗遊行其間;觀賽的百姓,或立或坐,歡呼雀躍,場麵十分熱鬧。
 
Image
 明·陸治繪《端陽即景圖》
 
此圖所畫即是端午節時陸治親手所植花木的芳姿。圖中的湖石是背景和襯托,故僅用淡墨幹筆渲染造型,複加以苔點,頗顯意趣;而萱草、蜀葵、石榴等花葉,均以勾花點葉法重點刻畫,勾筆細勁如鐵線,而點葉則用筆較拘謹,但溫潤沉著;野草灌木則直接以沒骨畫法用色彩點染寫出,顯得生趣盎然。
 
Image
 清 任伯年 端午圖
 
任伯年的《端午圖》則素樸清雅,以直立的艾草、菖蒲、蜀葵為主要表現對象,以地麵上擺放的枇杷、蒜頭為輔。寥寥幾筆,韻味十足,似乎可見作者飲黃酒小酌的悠閑場景。端午節吃黃魚是江浙一帶的風俗,任伯年小酌的時候自然忘不了這一點。
 
Image
 清 羅聘 端午圖 1795年作
 
此畫所繪均為端午節常見之物,看似漫不經心,實則苦心孤詣。著色鮮麗,豔而不俗。
 
Image
 清·餘樨繪《端陽景圖》
 
此圖既然以“端陽景圖”為名,畫中的動植物自然與端午風俗有關。菖蒲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氣。端午節這天,人們多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並飲菖蒲酒,以驅邪避毒。此圖上方所繪乃兩隻豆娘,有人誤認為是蜻蜓。古代端午節這天,江南一帶的婦女有佩戴豆娘頭飾的風俗。它是用絲絹等材料做成仙、佛、蟲、魚、百獸之形,或八寶群花之類,固定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支架上,插於婦女發髻上。
 
Image
 清 郎世寧 午瑞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是一幅近似於歐洲靜物畫的作品,青瓷瓶內插著蒲草葉、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盤裏盛有李子和櫻桃,幾個粽子散落一旁。圖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畫是為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而繪製的。宮中檔案說此圖“端陽節備用”,表明當時宮廷也有端午使用菖蒲、艾蒿的習俗。
 
Image
 齊白石《五日吉祥》1943年作
 
端午節時令畫。“五日節”家家掛艾葉菖蒲以僻邪驅瘴。艾葉偏倚右側,左側菖蒲又稱蒲劍,畫中數筆,以花青寫之,濃墨勾莖,不失“劍氣”。簡單幾筆便微妙地表現出棕子的棱角轉折,濃墨乾筆寫出棕繩,旁搭配造型簡潔的酒壺、酒杯。
 
Image
 齊白石《端午》
 
Image
 齊白石 端午美味圖 1953年作
 
此幀端午圖作於1953年,已是白石老人最晚年之作。雄黃酒、鹹鴨蛋、粽子、荔枝、櫻桃,都是端午節應景之物,白石老人以少勝多,以寥寥幾筆將之描繪得淋漓盡致,讓人有酒溫果鮮之感。此等形象,在前人畫作中極其少見,他們代表了與普通人同樂同憂的東西,蘊涵著樸素的思想感情。
 
Image
 齊白石《端午》
 
一盤紅櫻桃、兩個粽子,巧妙點出作品的主題。凸現出老人節日的歡愉及生活的熱情,詩一般雋永感人。最精彩處當屬散落盤外的三粒櫻桃及右上角的款識,一下子將畫麵平正的布局激活了。
 
Image
 張大千 端午習俗 1979年作
 
款識:雄黃大蒜千年俗,簪艾懸蒲萬戶歡。祗有老夫枵腹坐,畫符嚇鬼近來難。古來午日俱畫赤靈符,今無複見矣。六十八年午日戲作,八十一叟爰。
 
Image
 張大千 五瑞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23年作
 
此畫為大千舊畫重繪之作,癸亥(1923)仿石濤清新俊逸畫風,書法遒勁中稍顯稚嫩,但不難看出早期張大千在繪畫中的深厚基礎和仿古能力。戊子(1948)年重畫枇杷、大蒜,筆法簡練純熟,敷色雅麗、相得益彰。
 
Image
 陳半丁 天中五瑞圖
 
Image
 唐雲 端午即景
 
“夏月枇杷黃似桔,年年新果第一批。”“楊柳枝枝弱,枇杷對對香。”端午前後,正式江南名果枇杷成熟的季節,畫家的筆下除了粽子,當然也少不了又好吃又好看的金枇杷。
 
Image
 程十發 端午即景
 

 

Scan to Follow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