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3)
2012 (3)
2014 (185)
2015 (285)
2016 (536)
2017 (259)
2018 (232)
2019 (307)
2020 (341)
2021 (248)
2022 (322)
2023 (273)
轉筆和折筆,是書法用筆的基本技法,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但是,今天我們在白話文中常把“轉折”連用,以至於很多人認為轉就是折、折就是轉,於是天天寫字,寫了一輩子字,到最後卻連二者的區別都沒搞清楚,在用筆上墮入惡道。
古人的釵
在古人的語境中,轉與折完全不一回事。轉,是圓轉,不需要跪鋒。顏魯公說“折釵股”,釵股堅硬而且有韌性,用力一折,釵股內側是圓的,比喻行筆轉折處要圓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轉筆適用於各種書體,篆書通常全用轉筆,但也不盡然,摻入隸書筆意的篆書也有折筆。折,必須跪鋒,筆鋒要屈曲,就像折疊東西一樣。隸書多用折法,當然也有轉法,但折法更重要。不懂折法,不足以言隸書。解釋這麽多,看一幅圖片就明白了:
日常中,常見的病筆主要有兩種:
一是不懂轉與折的準確寫法,比如下麵兩個“家”字。
“家”字,通常標紅圈的地方用折筆,下麵的彎鉤用轉筆。我們把不知名的書法愛好者所書的家字(像是學周慧珺),與仿學啟功者所書的家字,放在一起對比一下,就會發現:第一個家字的折筆交代不清楚,應該是要寫折,但沒寫好;而第二個家字的轉筆,顯然也沒寫好,用筆生怯。
折筆
二是濫用轉折,該轉的用折,妄生圭角,卻以為是有險峻之勢;該折的用轉,導致整個字沒有力度、沒有神采。還有一種轉折筆,就是轉的時候稍微折鋒,六朝的人有一些使用的,已經沒有古意了。
在古典書法中,轉折是衡量書家水準的一個重要標準。古人也是書寫的另一個難點,在魏晉墨跡中,轉折都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齊整,如同刀切;二是厚實,絕不單薄;三是有力,體現出骨骼強健之美。
下麵,就以王羲之、蘇軾為例,看看大師們如何寫好轉折。
一、王羲之的折筆(圓折)
首先,王羲之入筆是尖峰入紙,硬朗,細膩,變化豐富。書聖書法的起筆與折筆息息相關,在單字內兩者存在緊密的呼應關係。
王羲之的折筆有三大特點:
一、內擫用筆,折筆向內(左側)收,右肩(轉折處)呈平直切線;
二、硬朗,骨力強健;
三、幹淨利索,轉折處不露圭角,不見筆鋒。
就是對折筆的遊刃有餘的把握,讓書聖書法高妙無比。
二、蘇東坡書法折筆(方折)
東坡書法的高妙,盡在轉折,能出宋代書壇脫穎而出,折筆的能量巨大。請看圖:
蘇軾書法的轉折處方硬齊整,如“昆刀切玉”,又似“金刀之淨割,玉尺之量齊”。蘇軾書法折筆的主要特點:一是方,二是齊,三是硬。今人學東坡,但摹其形,發筆、轉折混沌而邋遢,結果謬之千裏。
寫好折筆的關鍵在於在轉折時是否能夠保持中鋒。
轉折時出現側鋒是因為折筆時沒有先提筆,或者沒有調鋒。這兩種情況在初學時問題很大,還是筆法的問題沒有解決。我們先來看看各種轉折筆法的區別。
①中“當”字寶蓋,他的橫折就是屬於直轉,沒有任何多餘動作,行筆中稍慢,行至橫末端,自然下轉。這種橫折,寶蓋外角是“圓”的,這種筆法和篆書的轉筆外角差不多,這種“直接轉”就是從篆書來的筆法,演變成“帛書”“竹簡”的筆法,統稱“轉”。
②中“停”裏的禿寶蓋,是“提筆轉”,俗稱“折”。明顯看到寶蓋外角是有一點凸起的地方,那是提筆再下按出來的。這種提筆下頓,就是“折”的筆法,是從隸書中發展過來筆法。提筆頓下去,就是為了中鋒運筆。頓下去和重新起筆一樣,可使中鋒,這是折的作用。
如說轉筆出現側鋒,一定是沒運腕,或者沒有撚管。這兩種皆可能出現轉筆之後筆力虛的情況。所以現在一波人提倡初學先寫“篆書”是有道理的。
篆隸功力深,就會有雄強的筆力,行筆收筆不虛,蒼勁有力。上圖中直轉處也是中鋒用筆,說明篆隸功底是有的。運腕和撚管,皆是調鋒的動作,所以寫轉,一定要會調鋒,使其中鋒行筆。
轉筆最快的筆法是“抹”,就是側鋒蹭一下紙麵,學這種筆法需要一定功底,米芾董其昌能會其意。
還有一種“頂筆”,顏真卿楷書中筆法,不用提筆,不用調鋒,直接頂一下,然後下拉。頂筆外角有方有圓,這是運筆所致,用那種都可以,皆能保證中鋒。可做參考。
筆法,一定是以中鋒為主,側鋒為輔,用側鋒,需在不筆虛的情況下。一切有法皆無法,每個字體的筆法都沒有硬性規定,卻有規律,這是書法難點,也是臨帖的必要處,不臨或者少臨,都不能掌握其規律。
所以大家努力吧,筆法不玄乎,全國百分之八十的學書者都卡在這個環節,業餘愛好和專業不是自己評的,不是證件評的,有些人寫的專業卻說自己是愛好,這是謙虛。大部分愛好者還弄不清筆法,這是難以走向專業的原因,其實也不多難,隻在多臨多看。
Scan to Fo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