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她喜歡光著身子畫畫

(2020-07-27 08:58:33) 下一個

 

 

 

 


 

 

 

 

就是這位美女畫家

並成為傳奇大師

 

 

 

 

這是她的老公美國現代攝影之父

阿爾弗雷德·斯蒂格利茨(1864—1946)

拍攝的 

 

先看她有多著名吧

 

 

 

在西方藝術界

她被譽為20世紀美國最偉大的女藝術家

而在東方,大家都親切地叫她“三毛”

雖然她遠離潮流,獨自隱居

每天卻有無數崇拜者

前往她的隱居之所緬懷朝聖

 

 

 

 

連大藝術家草間彌生

都崇拜的美國最著名的現代派

女畫家喬治亞·歐姬芙

 

 

喬治亞·歐姬芙

Georgia O'keeffe

1887年11月15日-1986年3月6日

20世紀最具傳奇的美國藝術家之一

歐姬芙出生在美國威斯康辛州的太陽草原市

以其給人感官享受的花卉特寫繪畫而著名

 


 

 

1932年的《曼陀羅/白花一號》


 

 

2014年,歐姬芙創作於

1932年的《曼陀羅/白花一號》

在紐約蘇富比以高出

估價三倍的4440萬美元價格拍出,

不僅刷新了她自己的拍賣紀錄,

也締造了女藝術家作品拍價的最高世界紀錄。

 

 

 

歐姬芙喜歡畫花

畫畫的時候還喜歡裸著身體

她嫁給了美國一位厲害的攝影大師

 

 

 

不僅作畫時的照片

還以畫家妻子的人體

搞了一個人體攝影作品展

 

 

 

她總是離群索居,大部分時間

都一個人生活在沙漠中

開著一輛福特A型車,後麵扔著一個畫架

為那些被禿鷹啄食的動物屍骨寫生

 

 

 


 

 

 

“西方三毛”

 

她的繪畫作品

已經成為1920年代美國藝術的經典代表。

而她98年漫長的一生,

也是一段引人入勝的傳奇。

 

喬治亞·歐姬芙的一生非常具有傳奇性

當墨西哥藝術家弗裏達

正奮力橫越生命的沙漠時

歐姬芙自一人走進真正的沙漠國度

如同當年作家三毛選擇撒哈拉沙漠

更令人驚訝的是,她們兩人都酷愛動物白骨

 

 

 

 

 

 

她也從不化妝

皮膚紅棕隻穿黑白長袍

不靠外在討好任何人

她也幾乎從來不在畫上簽名

最多隻在畫的背後簽上姓名的縮寫OK

她越是喜歡隱藏

世人就越是愛上她的神秘

直到成為了傳奇

 

 

 

 她與三毛有許多共同之處

如同當年三毛一樣

她也邁足撒哈拉沙漠

同樣酷愛大漠裏的動物白骨

 

 

三毛作為作家

在動物的頭骨裏看到了生命的真相和永恒。

而歐姬芙則通過剝離肉身的屍骨,

找到了視覺中的語言含義。

她們本質上都是自然之子,

崇尚自然中的美的力量,

從中得到精神獨立的願望。

 

 

1935年作品《公羊頭、白蜀葵和小山》

現藏於布魯克林博物館


 

 

在1917年

喬治亞·歐姬芙踏入新墨西哥州的荒漠

以搜集各種動物的骨骸為樂

用來裝飾她的“幽靈牧場”

當地人認為屍骨代表死亡

喬治亞·歐姬芙常穿著黑袍,手抱白骨

令當地人覺得她是個可怖的神秘女巫

 

 

“我在哪裏出生,住在哪裏,

過怎樣的生活,一點都不重要。

你隻需看畫,從中看出你想看的。

你隻有權看那麽多,

我也隻允許你看到那麽多,就這樣。”

 

雖然喬治亞·歐姬芙是個遁世的隱士

但她喜歡到世界各地旅行

對東方文化興趣濃厚的喬治亞·歐姬芙

在1960年曾經來到台灣

 

1926年作品《黑色鳶尾花》現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1921年作品《藍色和綠色的音樂》


 

 

 

美國的“畢加索”

 

喬治亞·歐姬芙

是美國近代畫女性大師,

畫有名,人更有名,風靡美國畫壇大半個世紀,

她的光環遠超過了

其它同年代的畫家

是很多年輕女子的偶像

 

 

 

 

1937年《我的後院》

1936年作品《紅色山崗和白雲》

 


 

 

她自幼學習繪畫

作畫八十餘年創下美國藝術史上

第一位女性舉辦個展的紀錄

奠定美國偶像級藝術家的地位

但她不屬於哪一個流派

正如同她個性化的一生

 

花卉在藝術中

通常被認為是女性身體的一種象征

她把花朵放大到特寫的地步

以給人感官享受的花卉特寫而聞名

 

 

1923年作品《灰色、黑色、藍色和黃色線條》


 

 

不過當時社會評判她的聲音也很多

一位藝術史家蘭德爾曾評論道:

“現在看來非常清楚的是,

盡管喬治亞·歐姬芙一再強烈否認,

但是她的一些繪畫作品(不隻是花卉係列)

看起來就像是女性的陰道,

明顯地暗示出女性生殖器的形象。”

 

1924年作品《明亮的鳶尾花》


 

 

而喬治亞·歐姬芙一再否認:

“當人們以情色符號

來解讀我的畫作時,

他們口中所述的不過是自己的臆斷。”

 

 

 

1928年作品《東方罌粟花》

(Oriental Poppies)


 

 

 

“我10歲就已經決定當藝術家了”

 

幼年時的歐姬芙便展現了傑出的藝術才華,

在校學習期間就因畫作而常常獲獎。

她生性寧靜,喜愛獨處,

威斯康星州優美的自然風光

伴隨著歐姬芙度過了她的童年。

 

她說:“如果畫隻是拷貝自然,

永遠也不比自然美麗,那還有什麽可畫的呢?”

14歲時,歐姬芙全家遷到維吉尼亞州,

在這裏攻讀了維吉尼亞大學

和哥倫比亞大學的藝術係。

 

 

 

 

 

在維吉尼亞大學時,老師阿隆·貝蒙

介紹當時教育家阿瑟·衛斯禮·道的理念:

藝術家應善用線、色彩、麵與形

來詮釋自己的理解和感覺。

歐姬芙強烈地被吸引,

並開始嚐試將自己的風格融入其中。

 

 

 

 

歐姬芙最初的出名

並不是因為畫畫,而是因為身體的裸露。

 

故事開始於一段衝突,

歐姬芙每次畫完畫都會把作品寄給好朋友看,

因為不確信別人也會喜歡,

她總強調絕對不要拿給別人看。

 

但是好閨蜜卻把它們

偷偷拿給了史蒂格利茲——一個有錢的“富二代”,

也是第一個把歐洲畫家介紹給美國的藝術家。

 

 

 

史蒂格利茲超級愛這個無名畫家的作品,

他直接任性地把那些花兒掛在了牆壁上,

放在畢加索、莫奈作品的旁邊。

 

 

 

然而歐姬芙知道後卻十分惱怒他的擅自主張,

臭著臉,穿著巫婆一樣的黑袍

怒氣衝衝地跑到畫廊裏來吵架。

但沒有多少句對話這位看起來強硬冷冽的女人,

就被這個“天才的演說家”說服了。

 

因為他一直認真地看著她說,

“我太愛你的畫了,我太愛她們了。

真的我簡直要愛上你了,我終於見到你了”。

 

 

 

 

事實上,歐姬芙是史蒂格利茲最成功的作品。

他用歐姬芙畫花的方式觀察她,帶著狂熱和興奮;

他的鏡頭總是對準她女性化的酮體,

皮膚的質感、突出的顴骨、還有那雙修長的雙手,

就像是陰柔的花的伸展。

 

 

1921年2月他的攝影展

在紐約公園大道的藝廊展出,

145張裸體的攝影作品都沒有提及她的名字,

隻是標識著兩個字,女人。

 

在他60歲的時候,他和他的女人結婚了,

那年歐姬芙37歲,她還是穿著那身黑色的長袍,

沒有戒指,也不說誓言。

 

後來人們在歐姬芙妹妹的信中

看到了他們的感情,他們的愛是,

如果一個人割傷了手指,兩個人都會覺得痛。

  

 

1918年的一個雨夜,歐姬芙隨史蒂格利茲

隱居在位於紐約市北部的喬治湖。

後來每到這那天,他們都前往此地。

史蒂格利茲在1929年夏季的信中寫到,

“雷雨交加,我依然看到

你的臉龐甚至完全能感覺到它。

我看到你全身赤裸,蓋著毯子躺在地板上,

就像隻受傷的鳥,非常可愛。”

 

 

歐姬芙盡管愛他,但從未迷失自己,

她說但凡愛情至上的女人,

除了取悅男人外恐怕無心做其他事,

而這“其他事”卻對她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她常常把自己鎖在

喬治湖旁邊的小木屋裏,史蒂格利茲也進不去,

整個窗外的樣子都會被她畫進畫裏。

 

 

 

喬治亞·歐姬芙結了婚,但不做家事,

不生孩子,不接受

被稱為“史蒂格利茲夫人”,隻穿黑衣服。

她遺世獨立的生活方式,

更被女性主義者視之為偶像。

 

 

 

 

參加女性解放運動的女畫家,

曾將喬治亞·歐姬芙予以神化。

瑪麗·貝斯·愛迪遜就把70位女性藝術家,

放入一張仿照達芬奇《最後晚餐》構圖的海報中,

喬治亞·歐姬芙就坐在正中央,扮演基督的角色。

這就是喬治亞·歐姬芙的獨特魅力,凡人無法擋。

 

 

1939年作品《木槿花與緬梔花》


 

 

 

阿爾弗雷德·史蒂格利茲於1946年去世時,

其作品已幾乎被世人遺忘,

歐姬芙耗費後半生的精力

恢複其美國現代攝影之父的名聲。

 


 

 

 

 

沙漠裏的“孤獨之花”

 

1946年,丈夫史蒂格利茲去世後,

很少有人知道歐姬芙去了哪裏。

其實,她一直在新墨西哥州。

以前,她像一隻候鳥,

按季節變化往返於紐約和西部之間;

如今,沒有了紐約的牽掛,

她徹底在新墨西哥州安頓下來,

“就好像我得了一種病,必須離人遠遠的,病情才能轉好。”

自決定紮根西部以來,她又回歸出道前的狀態:

隻為自己而畫,並且樂在其中。

 

 

 

曾經有一群

年輕的紐約學生遠赴新墨西哥州

他們想看一位被媒體描繪的、

無比神秘的女畫家到底是怎樣的

於是結伴千辛萬苦地

跑到她在沙漠的泥磚屋外,在門口激動的喊

我們是專程來看你的呀!

 

然後她開門立在他們麵前冷冷地說

“好吧,這是我的正麵”

然後又轉過身去,“這是我的背麵。”

然後,然後就把門關上了

  

 

 


 

 

 

1958年大都會美術館

舉辦的“十四位美國大師”畫展,

歐姬芙的作品被單獨陳列在一間展示廳裏,

這也是她12年來最重要的一次展出。

 

 

1960年,馬薩諸塞州伍斯特美術館

邀請她舉辦個人畫展。之後,

一連串回顧展和巡展,參觀的人數創下紀錄。

仿佛一夜之間,她忽然開始風靡全國。

 

 

 

著名藝術批評家希爾頓·克萊默

1976年在《紐約時報》上寫道:

“她貫穿了整部美國現代藝術史,

從最早史蒂格利茲展出她的新藝術轟動紐約,

到最終成為我們文化的一部分。

 

進入耄耋之年,她依然以驚人的創作力

活躍在藝術前沿,同時也是

美國第一代現代藝術家的傑出代表。”

 

 

1986年3月6日,歐姬芙在聖達菲市

聖文森特醫院去世,享年98歲。

次日,《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

均在頭版以大篇幅刊登她去世的消息,

稱她為“美國現代藝術的塑造者”。

 

沒有舉行追悼會,沒有念悼文,

不打擾任何人,一如其生前的作風。

 

攝影大師安瑟·亞當斯所說:

“她具有一種神秘的、與生俱來的魅力。

世上再也沒有第二個歐姬芙。”

 

 


 

 

 

 

 

 

 

 

 
本文「藝術家傳播網」首編 

Scan to Follow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