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3)
2012 (3)
2014 (185)
2015 (285)
2016 (536)
2017 (259)
2018 (232)
2019 (307)
2020 (341)
2021 (248)
2022 (322)
2023 (273)
2024 (295)
清四僧
曆史上的許多高僧之所以受人尊敬,
並不是因為他們擁有良田萬頃,
華屋萬間,
而是在於他們的甘於淡泊,
不貪安逸,不務奢華,
隻是在淡泊之中,
使僧格不斷地升華、滋長。
這些都反映到他們的書法作品之中。
書法之於他們,
是人生、藝術、禪修的有機結合,
由在俗時的絢爛轉化為脫俗後的平淡,
這是修心的結果,
亦是大師心靈境界的升華。
曆史上書法功夫了得的高僧不勝枚舉,隋之智永,退筆塚立,千字文成;唐代懷素,一代風騷,醉成狂草;宋元二代,書僧多有:圜悟克勤、虛堂智愚、清拙正澄、了庵清欲;明之擔當、憨山、破山明等;直至清代:八大山人、弘仁、髨殘,又有石濤異軍突起;近代弘一,諸藝詣高;虛雲和尚,書藝壽德,登峰造極。
今天給大家帶來16位曆代高僧書法欣賞,不一樣的書法意蘊,不一樣的心靈境界。
智永
智永,南朝人。本姓王,名法極,法名智永,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孫,山陰(今浙江紹興)永欣寺僧。智永繼承師法,精勤書藝,相傳曾手寫《真草千字文》八百餘本,分送浙東諸寺廟。當時求書者很多,住處門限踏損,裹以鐵皮,號為“鐵門限”。
懷素
懷素, 唐代書法家。懷素幼年出家,最初修習佛經、曆律書,後來留意於書法。相傳他禿筆成塚,並廣植芭蕉,以蕉葉代紙練字,所以把居住的地方叫“綠天庵”。懷素在參禪的時候,也喜歡筆墨,曾經西遊長安,後遷至京兆。遍訪唐朝名家,並且尋訪前朝遺書,融會貫通,書法技藝大進。懷素經常性的生病,每次病痊愈之後,書法體勢就會產生新的變化。
苦筍帖
懷素早年書法作品筆勢縱橫馳突,體態健緩跌宕,因以婆娑爛漫形象,別開生麵,情韻不減而境界別出。他的性情疏放豪宕,不拘細行,頗好嗜酒,每當酒酣興發,一遇到寺壁裏牆、衣裳器皿,無所不書,唐朝人稱為“醉僧”。懷素的草書如驟雨旋風,字字飛動,宛若有神。運筆如遊絲嫋空,圓轉自如,雖野逸而法度具在。晚年趨於平淡。
自敘帖局部
自敘帖局部
自敘帖局部
自敘帖局部
高閑
高閑,唐朝僧人。宣宗嚐召入,賜紫衣袍,後圓寂於湖州開元寺。閑好用霅川白紵以作真、草書,其筆法得之張長史,韓愈曾作序送之,盛稱其書法之美妙,遂大顯於世。傳世書跡有草書《千字文》殘卷真跡,湖州有石刻《千字文》、《令孤楚詩》等。
千字文殘卷
草書《千字文》殘卷以硬毫書寫,筆勢濃重,堅挺縱放而不失規矩。循規草法,揮灑自如,氣象生動。其結尾處,尤為開闔恢弘,豪爽頓生,給人一種筆墨淋漓酣暢的感覺。
千字文殘卷
千字文殘卷
千字文殘卷
千字文殘卷
大慧宗杲
大慧宗杲,俗姓奚,宋代臨濟宗楊岐派僧,宋代楊歧派第五世著名禪師,法號大慧、諡號普覺,創立“看活禪”,他的禪學思想在當時和後進都產生過很大影響。
尺牘,紙本,行書,38.0 x 65.5cm,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該尺牘是大慧宗杲放逐於梅州時寄給友人無相居士的書信,筆致富於氣勢,為大慧宗杲的書跡中最受重視的作品。先由江戶時代初期茶道家、禪僧江月宗玩收藏,而後又歸身兼茶道家的諸侯鬆平不昧所有。
無準師範
無準師範,中國南宋禪僧,曆任諸寺住持,之後成為徑山萬壽寺第三十四代住持。
南宋無準師範禪師筆跡,紙本32.1×100.6厘米,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淳佑二年(1242年),無準師範所在的萬壽寺遭祝融之災,在博多承天寺的圓爾弁圓得知此事後,便捐贈木材千片作為重建之資。本件就是無準師範為此而回覆的謝函。因為有此來曆,所以本件又以「板渡墨跡」(在此墨跡指禪僧書跡)而著名。無準師範在文中懇切地提及對圓爾弁圓創建承天寺感到欣喜,並告知領收到的木材數目及表達謝意,也期許圓爾弁圓致力於日本禪宗的發展。
圜悟克勤
圜悟克勤,宋代高僧,四川崇寧人,俗姓駱。出生在世代崇儒的書香門第。十八歲遊妙寂院時,見到佛經,愛不釋手,感歎著說:“我前世大概是出家人吧!”乃毅然踏入佛門。
圜悟克勤《印可狀》行書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鬆平直亮氏寄贈)
本件為圜悟克勤送給弟子虎丘紹隆的“印可狀”之前半部,也是現存最古的禪僧書跡。內容述及禪由印度傳入中國並至宋代分為各派的經過,且說明了禪的精神。書風雖不依定式,但具有經過嚴格修行而達到的淡泊意趣,自古以來被茶道家視為禪僧書跡之首,深受重視。
局部:
▲宋 圜悟克勤 被認為是現存最古的禪僧書跡
此書法亦足見圜悟克勤超凡離俗的精神氣質,其書用筆溫文爾雅,風神超邁。深得初唐虞世南、褚遂良兩家遺韻,也兼得同時代米芾行書之雅致。字裏行間,揮灑自如端秀中內藏剛毅之氣,實有綿裏裹針之妙,堪稱宋高僧中一件風格高峻、出類拔群的名跡。
虛堂智愚
虛堂智愚筆,31.2×43.5厘米,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虛堂智愚,16歲時依普明寺僧師蘊出家,是活躍於南宋時代的一位禪僧。曾曆任諸多寺廟之住持,晚年成為徑山萬壽寺第四十代住持,是臨濟宗鬆源派之高僧,許多日本僧人也拜在其門下。
此為虛堂智愚寫給悟翁禪師的尺牘,從內容來看,主要為答謝悟翁禪師的慰問之情,為其祈禱法福,並告知有所謂“明知客”的人物來訪。據推測,這位“明知客”正是正元元年來到宋朝、於文永4年回到日本的南浦紹明。
虛堂智愚書氣韻清美,法度精嚴。既借鑒了當時書家黃庭堅等多人的書風,又自成一家,雄渾中更多了一分秀妍之美和平穆之風。加上他有極高的文學造詣,所作偈語幽默風趣,富有哲理,廣受追捧。他的多種墨跡由僧人傳入日本後,曆來有許多貴族擁躉。可謂一字千金,價值連城。
虛堂智愚 書法墨跡,28.5×70厘米,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這幅墨跡是虛堂智愚禪師在八十歲左右時,寫給「日本照禪者」的法語(照禪者指學習禪宗的和尚,法語則是講解佛法的文章)。一般認為,「日本照禪者」實際上是指鐮倉淨智寺禪僧無象靜照。無象靜照曾於1262年拜訪虛堂智愚,並於1265年返回日本,其後成為京都佛心寺的開山祖師。
另外,承領過虛堂智愚禪師之印可(印可:指禪宗認可修行者的參悟並允其嗣法的證明)而回到日本的還有南浦紹明禪師,後來成為京都大德寺、妙心寺兩派禪宗的直係祖師。由於大德寺和茶道關係密切,因此虛堂智愚禪師的墨跡極受曆代茶道家所寶重。
夢英
▲宋 夢英 十八體篆書 闡明了篆書的十八種寫法
夢英,宋初名僧,與六朝陳僧智永、隋僧智果、唐僧懷素並稱“前四僧”,又有人將之與唐僧懷素、明僧些庵、清僧石溪合稱“瀟湘四僧”。他的書法在當時名動四海,其篆、隸、楷、行、草諸體皆善,水平很高,不亞於王羲之,高於智永、懷素等人。
夢英《篆書千字文》拓本
宋初對夢英篆書的讚譽聲可謂不絕於耳,聲勢浩大。然而由於其篆書傳古未精創新不足,頗遭後人詬病。米芾《書史》即雲:“夢英諸家篆,皆非古失實,一時人又從而贈詩,,使人愧笑。”然而,以夢英為首的宋初的篆書熱潮,帶動了一批人習篆寫篆,形成了宋代唯一的寫篆現象,在書史上亦留下了一抹亮色,為篆隸書的一燈不滅作出一定的努力與貢獻。
了庵清欲
了庵清欲,台州(浙江)臨海人,俗姓朱,字了庵,號南堂。
了庵清欲以墨跡揚名海外,本件書法筆致溫和典雅,可以見到元代政治家、書法家、畫家、及詩人趙孟頫的書風之影響。
清拙正澄
清拙正澄禪師書偈頌,1330年墨跡,日本京都野村美術館藏。
清拙正澄禪師《平心字號》紙本墨書,規格: 32.5×64㎝,日本香川縣立博物館藏。
清拙正澄禪師,月江正印禪師的胞弟。在杭州從臨濟宗楊岐派虎丘係的愚極智慧禪師受法,曆參當時的著名禪師。日本幕府執政北條高時出家,他兩次派遣使者來到鬆江真淨院,禮聘高僧清拙正澄禪師赴日弘法。元泰定三年(1326年),53歲高齡的清拙正澄禪師應邀來日,受到北條高時的恭迎,並任鐮倉建長寺第二十二世住持。此後曆住圓覺寺和南禪寺,元弘3年(1333)奉後醍醐天皇之詔,接任京都建仁寺第二十三世住持。
1327年清拙正澄筆 紙本墨書掛軸 規格:32.7 x 101.5 cm
原由安田新三郎收蔵 現由奈良國立博物館收藏 1017(書63) 隆日編譯
局部:
此墨跡是清拙正澄禪師東渡日本後翌年4月22日,在建長寺居住時授予月窗禪門的法語,月窗禪門的相關情況不詳,可能為鐮倉幕府要人中的一位。法語中引用了德山宣鑒法師之語“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來闡述悟道之妙諦。全文共27行。上有年紀、署名、花押及藏書印記,是清拙正澄禪師的代表墨跡。
破山明
明 破山明《草書七言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藏
破山明,俗姓蹇,名海明,號旭東。四川大竹縣人,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出家為僧,法號:破山明禪師。破山明家學淵源,出家前本是一介儒生,後因戰亂四起,看破紅塵遂削發為僧皈依佛門。
▲明 破山明
破山和尚一生雲遊四方,不僅精通佛法,且善詩文,尤工書法,其字俊逸瀟灑,珠圓玉潤,溶王、顏、歐、蘇之精華為一爐,形成了自己不拘一格的書法風貌。
憨山
憨山《行書住山法語》,28.5×164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憨山(1546-1623),法名德清,字澄印,別號憨山。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在詩文書法方麵,大師皆有造詣,少時,與雪浪洪恩翰墨交遊,晚年展紙信筆,一一出自光明藏,都無思議;其書法師尚唐人歐陽詢、虞世南,善行草,下筆平穩、含蓄凝煉、秀潤中和,於平淡中見功力,這與他參襌淨業有極大關聯。嚐刺血書《華嚴經》,有行書《懷淨土詩帖》等流傳。
憨山《永嘉真覺大師證道歌》,此本內容為性理修養之說,涉佛教。寫法上本於王字,不少字的結字與《聖教》相類。然取勢用筆頗有自己特色,與明末書家喜一筆順勢帶下,連綿不斷的行草寫法迥然有別。總體的特點是靜穆而不乏靈動,端穩而不乏妍美。
全篇章法總有若幹重字以醒目,若幹輕字顯靈動,通篇取左低右高側勢,款款書來極為自然,一如一股清泉從山間緩緩而下,絕少火氣和鼓噪之氣,讀來如行雲流水一般,既有古意又有時趣,古意者取大王儒雅的神韻,時趣者,用小王內擫筆法圓轉引帶,以消泯火氣,不過分追求轉折頓挫的變化,因而顯得嫵媚,當然個別筆畫也會顯得不很硬朗而有些飄浮。
從其取法的角度看,憨山悟性極高,有聰慧之氣,所以他的作品前人的影子不多,自己的個性不少,有時還善於在個別點畫中以隸意出之,這在妍美的風格上摻和進了一點古拙的意味。
八大山人
朱耷,號八大山人、雪個等。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明亡後削發為僧,後改做道士。
談到八大山人的書法,自然是特指形成獨特麵目後的“八大體”。他的書法以獨特而強烈的個性特征屹立在書法曆史上,以至於獨特到令人驚訝的程度。
八大書法用筆,有兩個極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簡”,一個是“圓”。
他簡化了用筆的動作,任由筆毫做平麵的運動,提按微弱到了極其隱含的地步。這的確讓人很吃驚,因為人們追求的那些複雜而且高檔次的用筆技術,八大棄之不用!石濤和尚有兩句詩稱讚八大山人 “書法畫法前人前”、“眼高百代古無比”,就用筆追求上說,八大應該當之無愧的,是去掉鉛華返本真。八大山人用筆雖簡練,但卻是沉實的。我們看他的字,明顯能夠感受到筆與紙之間強勁的摩擦力,古人叫做“澀”,能否澀得住,很關鍵,這是形成沉實的主要緣由。
圓與方是對應的。八大早年的字是追求方勁的,署八大山人款後,逐漸轉到圓,用啟功先生的話講是“漸老漸圓”。圓有兩個層麵的內容,一是外形的圓。成熟的“八大體”,下筆處自然而落,不做著意的“切”的動作。另一個層麵的圓是筆畫的質感,質感的形成來源於畫的啟迪與借鑒,在點畫質感上是獨到的,也是難於達到的。
當然,八大山人的書法,要說的還很多,個性如此之強,以上的總結,隻是八大所獨有的。我們仿佛看到那個瘦瘦的老人孤傲地走在屬於他自己的路上……
髡殘
清 髡殘 秋山幽靜圖軸及局部放大 故宮博物院藏
髡殘,俗姓劉,字介丘。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法名初為智杲,後易為大杲,字石溪,號髡殘,又號白禿、電住道人、石道人、殘道者等。
清 髡殘 物外田園圖冊(部分) 故宮博物院藏
髡殘的書法及風格,以往未見有專文論及,不僅是他在書史上的影響薄弱,主要還是其書畫傳世太少。故此,要了解髡殘書法,還是得從其繪畫題詩、題記中來考量。
清 髡殘 雨洗山根圖軸及局部放大 故宮博物院藏
髡殘不同於八大山人或石濤的賣畫為生,他的繪畫除了自娛之外,主要是饋贈友朋、故舊和以書畫做佛法結善緣這兩種用途和功能。因此,他的繪畫往往多有題詩、題記,記述和表達對自然山川的讚美,對佛教經典的感悟,這對後人更好地理解其繪畫思想、藝術淵源乃至佛學造詣大有裨益,也為人們了解他的書法提供了可能。
石濤
楷隸行三體雜錄卷局部
石濤,本姓朱,名若極。籍貫廣西。為僧後法名原濟、道濟,字石濤。題畫別號甚多,如苦瓜和尚、清湘老人、清湘陳人、大滌子、瞎尊者、阿長、濟山僧等等。
記雨歌帖
他的書法,在行楷中參以隸法,有六朝造像記的筆意,用筆不拘成法,字形大小參差,正欹錯落,然筆墨古樸遒勁,天真爛漫,與鄭板橋的“六分半書”有異曲同工之妙。隸書也寫得“散樸有致,不檢繩墨”。
七言詩軸
行書扇麵
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書法大致有以下幾種:寫經、信劄、結緣(包括佛語、格言、警語等)、著述以及純粹創作。“弘一體”主要運用於寫經與結緣及創作的書法作品中。
觀弘一法師的書法作品,完全可以說達到了書法與所書文字兩者之精、氣、神的完美統一與融合,樸質無華而感人至深。其境界可謂“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的最後偈言或與之最契:“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馬一浮認為弘一法師書法“晚歲離塵,刊落鋒穎,乃一味恬靜,在書家當為逸品”;葉聖陶在《弘一法師的書法》中概括為“蘊藉有味”;弘一法師自謂“朽人之字所表示者:平淡、恬靜、衝逸之致也。”
文章源於網絡,觀點僅供參考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