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解密近現代書畫作品常見作偽術

(2017-07-16 13:32:45) 下一個

一、電腦複製(包括用電腦重新拚湊、排列)和電子掃描。這種方法,又名克隆複製,其優點是與真跡如出一轍。其弱點是有形無神,在作品的神韻上與真跡相距甚遠。

 

  二、照相複製。將真跡按原樣大小拍成照片,然後用新科技進行複英作舊。這類偽作百分之百與原件相同。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它有照片的餘光,用手摸則無真跡的手感。

 

  三、幻燈投影。即先把真跡照成幻燈片,然後投放到紙上進行臨摹。

 

  四、利用物理、化學的研究成果,對紙、絹進行作舊處理,尤其是古器物、古字畫進行處理後,古色古香之感溢於贗作,以欺騙收藏愛好者。

 

  五、仿造國家元首、書畫家親朋好友的題跋或著名收藏家的印章,聲稱“家屬提供”或“某某書籍著錄過”,以博取買家的信任,來騙取錢財。

 

  六、改頭換位,移花接木。即以真跡作樣本,將一件作品中的人物、走獸或景物移走、刪改,改換或嫁接成其它內容,這樣一件新作便出籠了。

 

 

書畫偽品

泛濫的現象

 

  收藏書畫,投資書畫,最為擔心的是偽品。偽品,也稱贗品。書畫偽品在中國由來已久,最初是無意而成,多是書畫家在學習前賢筆墨時臨摹之作;唐宋時期,就常有臨摹作品出現。在宋代因許多士大夫熱衷於收藏曆代名畫,就有少數畫家動機不純,出於私欲,有意偽造真跡。如大書畫家米芾,就是一位臨摹高手。有一次米芾看到有人出售一幅唐代畫家戴嵩的《牛圖》,就愛不釋手,向賣畫人提出要求,先借回去欣賞幾天,如湊足了錢就買下,如湊不齊,就把畫還回來。賣畫人見他是有名的畫家,勉強答應把畫借給他。米芾把畫借回後,趕緊臨摹,過了五天,將一幅臨摹得與真畫一樣的偽品退給賣畫人。賣畫人看了一下就對米芾說:“請把你的畫拿回去,把我的畫還給我,因為我的那一幅牛眼睛裏有牧童的影子。”米芾難堪地把真跡還給了賣畫人。這個故事說明在宋代就有偽品,也難免這幅偽品後來還在世上流傳。明清時期,書畫市場活躍,偽品不斷出現,明仿宋,清仿明,偽品四出,屢見不鮮。在儒商對立的社會裏,弄墨舞筆的人在饑不擇食之時,以假畫騙得官商一點錢財,社會對此也給予默認。曆代統治者對仿製前代藝術品也是不反對的。這更助長了偽造名人字畫之風。有人偽造,必有偽品進入市場,偽造得越真越好,以假亂真就可謀大利。但這對書畫收藏人和投資者來說卻是極為可恨可惱的事。

 

  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個國家專門製定關於禁止偽造書畫、打擊偽造書畫的法律。但是,如果有畫商蓄意以假充真,騙取消費者錢財,可以參照國家有關法規予以製裁。北京有一位姓何的先生在某畫店買了題名為徐悲鴻的群馬圖和獨馬圖,畫店老板未說明這是複製品,買畫人請人鑒定為偽品,即向法院起訴,法院裁定畫商的行為為欺許行為,判決畫店退還畫款並賠償5800元,這是書畫收藏人狀告出售假畫者的第一件案例。

 

  在書畫市場上,畫店、畫廊有假貨,拍賣場上有贗品,互相轉讓中有偽作,往往標榜為“價廉物美”堂而皇之在市場上流通。書畫偽品能在市場上處處流通,與經營者和購買者都有直接的關係。通常假煙、假酒、假電器是無人願意“享用”的,但書畫不同,名人字畫動輒幾萬、幾十萬元,不是人人都可問津的,如果花上幾百、幾千元弄一張似真非真的名人之作,往廳堂一掛,既可附庸風雅,又可顯示財富,或用於送禮、作人情,反正真偽不是一般人可以分得清的。這種現象古今都很普遍。如果以假當真,誤買贗品,受害者大都不去張揚,隻怨自己見識差,被騙交了學費。隻有再尋找新的“襯客”,轉嫁損失。作為經營者,個別畫廊和拍賣行也以同樣的心態和處理方式對待偽品。不管有意或無意,贗品就有了流通市場。

 

  書畫鑒定是要有相當高的學識和技能的,這方麵的人才很缺乏,遠遠不能適應交易活動的需要。鑒定手段曆來是憑直觀,靠經驗,靠眼力,少有借助現代科技的。有的鑒定人員專業素質和思想素質偏低,加之商業化的影響,妨礙了鑒定工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凡此種種也是使書畫偽品得以流通的部分原因。

 

  目前書畫市場上偽品見縫插針,無處不有。名氣越大,仿者越多。有趣的是現代繪畫大師張大千也是一位仿製高手,有人說他仿製的清代石濤畫欺瞞了大千世界。張大千在他尚未成名之時,仿製石濤山水畫確確實實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曾經瞞過了當時的幾位名家,如程霖生、黃賓虹、羅振玉、陳半丁等。陳半丁曾為此氣得發昏。因為張大千的仿石濤畫,不同於一般的臨摹作偽,而是靈活地運用各種方法以消化融會。其一,改變尺幅形式比例;其二,改橫式為豎式;其三,改變題句,將此畫詩改作彼畫詩;其四,改無題款為有題款,改有詩款為無詩款;其五,改變印章,從兩幅真跡中抽取拚湊而成一幅新的構圖;其六,增刪原跡,化繁為簡,或化簡或繁;其七,改變畫色,將水墨畫改為設色畫等等。所以人們發出了“不知張大千,何以知石濤”之感慨。其意是張大千仿製的石濤畫太多太絕,了解張大千是研究石濤的有關途徑。時隔數十年,仿冒張大千作品的人又不斷出現,偽品蜂起。據一家報刊披露,在書畫市場上,十件張大千的畫就有九件是偽品。這一現象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高度注意。齊白石這位藝術大師沒有偽造過別人的作品,但別人偽造齊白石的書畫也是層出不窮。因為齊白石幾十年的繪畫生涯,曾經以賣畫謀生,所作之畫不知有多少,於是偽品利用了這一點,令人真假難分,估計所謂齊白石的畫,其真跡也要十裏挑一。僅在1996年秋,有位鑒賞家先後發現齊白石的《貝葉草蟲》出現在三處拍賣行的圖目中,其構圖方式、繪畫主題形象基本一致,隻是落款各不相同,但均在右下角,一為“八十歲白石老人客京華城西鐵屋”,一為“壬午冬十又二月白石璜”,一為“星塘老屋後人白石”。認真品鑒,三幅同樣作品之中隻能有一幅真跡,可見假貨無處不有。

 

  1995年秋,四川翰雅拍賣公司在成都拍賣一幅齊白石的名作《紅梅八哥》,美國遠東藝術公司見到圖錄後,指其為贗品,因為遠東公司藏有同樣一幅畫。雙方專家鑒定都認定本方為真跡,互相指責,弄得真假猴王無法分辨。據有人調查,在美國藝術品市場上流通的中國畫,贗品占60%。在國內市場上,偽品有增無減。廣州、上海、西安、北京、天津等地,有些畫商專門聯係或聘請一些畫技高超而未成名的畫師,為其仿製名人書畫,有的還聘請高級裝裱師為其裱糊偽裝,不擇手段地牟取暴利。

 

  書畫作偽者從仿古代書畫到仿現代名人作品,唯利是圖,現在又有一些人重點偽造當代名家作品,已成為書畫市場上最嚴重的問題。據行家透露,有的書畫拍賣會上,凡名家作品有五成左右是偽造品。給偽品發“通行證”的正是那些自稱不經營假貨的拍賣行。北京故宮博物院著名的書畫鑒賞家楊新副院長在一次有關會議上說,目前,一些作偽者因為偽造古舊書畫不容易得手,加上國家禁止古物出境,他們把重點轉移到偽造當代名家字畫上來。鑒定當代名家作品的真偽現有幾大難點:一是所用工具如紙、絹、墨、印泥等材料無多大區別;二是作偽者一般都有較深的功底,技術先進,如借用照相腐蝕術製版印章,幾可亂真;三是現在出版的印刷品很多,可用於作偽參考;四是當代名家多,作品也多,且散布廣泛,來源易於編造;五是今人作偽唯恐不像,不留破綻,而古人作偽故意留下破綻,以便把責任推給別人,以躲過神鬼的懲罰,今人對此則全不顧及。再說,一個新拍賣公司剛剛成立,必須用一些名人的作品招徠顧客,張揚門麵,沒有真的,假的也可充數。因此那些偽造品就有了市場。由於書畫藝術市場在我國剛剛形成,有錢的人大多是外行,他們也是偽品的好買主。拍賣行從中得到了利益,購買者不明不白,但書畫名家卻麵臨假貨的威脅,其藝術形象和聲譽可能因此遭受損失。此外,當代小名家的中青年書畫家的作品也有人偽造。因為對這班人大家都不夠了解,他們的風格還未形成,其畫技也不穩定,更難鑒別,偽品上市很容易魚目混珠,真假莫辨。加之這類書畫售價不像大名家作品動輒幾萬、幾十萬元,一般在萬元左右,購買者易於接受。

 

  針對書畫市場偽品泛濫的現象,為了有助於書畫收藏的鑒別,北京故宮博物院曾舉辦《曆代書畫贗品展》。展覽中,真偽對比,讓人大開眼界。如在明代有大畫家文徵明第五代孫文葆光,他專仿祝允明書跡,偽作祝氏草書,流傳在世較多。但偽品書法用筆輕滑浮躁,線條粗細大小變化突然,筆力疲軟,與祝允明雄放勁健筆法相距甚遠。再如清代有個譚雲龍,善仿鄭板橋畫竹石,普源先生曾有詩相譏:“三絕鄭虔孰與儔?濰濱譚氏足風流。工師解學才人筆,不讓前朝仇十洲。”譚雲龍仿鄭板橋的作品,雖可亂真,但他有個習慣,畫完石頭後,愛用濃墨點,而鄭板橋真跡中從未見過這個特點,從而提供了鑒別的依據。此外,譚氏的書法,筆力軟弱,缺乏隸書韻味,藝術水平低於鄭板橋。

 

  鑒定書畫就要多見廣識,參觀書畫真偽展,可以學到許多平時難以學到的東西。廣大書畫人士很歡迎這類展覽。為此,北京新華書畫院在清涼閣又舉辦了《現代書畫名家真偽書畫展》。展鑒表明,僅在新加坡就見到過二十餘幅冒名畫家於誌學的作品;偽造書法家劉炳森的作品多次被拍賣;冒名李鐸假書法也見過十多幅;當然還有許多當代名家書畫作品被偽造。這充分說明當今偽造書畫者沒有固定的選擇目標,隻要有利可圖,便於偽造,就濫造濫銷。有的書畫家見了冒牌假貨一笑了之,有的則認為這是別人對他的崇拜與宣傳,其實這種作偽行為嚴重地損害了中國書畫藝術的聲譽,也損害了中國書畫收藏者及書畫投資者的利益,因此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1996年遼寧省博物館在沈陽舉辦了一次《中國古今書畫真贗品展》,既將古代真贗品對比陳列,又側重介紹近、現代書畫作品的辨偽識假,其中有仿張瑞圖、趙伯駒、黃公望等名家的偽作。並且介紹了“蘇州片”、“河南造”及“湖南貨”的作偽時間、地點、對象和特點。以展覽為基礎,由楊仁愷先生主編了《中國古今書畫真偽圖鑒》一書,共收入了北宋以來名家真、偽作品三百餘件,係統地介紹了曆代書畫作偽情況。如何維護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聲譽?保護書畫收藏人的合法權益?文化藝術管理部門、法律界乃至社會有關單位必將製訂行之有效的辦法,來保護書畫藝術市場的正常運行。

 

書畫作偽的

幾種手段

 

  書畫作偽是一個眾所周知的普遍現象,但其如何作偽,卻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憑著書畫家和鑒賞家的實踐經驗,認識作偽手段並不難。要知其真,必須知假,隻有知假,才能知真。對於文物與書畫,隻要掌握鑒定知識,就可知道真有真的規律,假有假的規律。弄清作偽手段,就是摸清作偽規律。現將曆來書畫作偽的幾種手段概括如下:

 

  1.照原摹製。這是較常見的一種偽製方法。多是以名人名作為原本,一切都按照原作進行摹仿,幾乎達到與真跡一樣的效果,令人難以分辨。當然摹製者的水平高低不同,摹製的效果也不同。技巧越高,摹製越像,甚至可以真假難分;但也有摹製技巧不高的,與真跡相比很容易知其不足。

 

  2.憑空臆造。這是一種莫名其妙的作偽手段,既不依照原本,也不注重時代風格。技巧市製 人就以某名家之名,仿某名家之字,或是名家之畫,甚至仿名家題跋,並和某名人書畫風格極為相似,隻是往往在時間和地點上出漏洞。也有技巧差的人,常是臆造小名家作品,給你似曾相識的印象。過去有人這樣作偽,現在也有。大書法家舒同的作品有人臆造,那些不太出名的畫家的作品也有人臆造,因其要價不高,買者易於接受。

 

  3.舊畫改款。一般是將小名家作品改為大名家,或是將無款舊畫改為名家款畫作。明代晚期就有人將戴進的作品改為馬遠的作品,有人將王世昌的山水改為許世昌的山水。古代許多小名家的作品本應流傳下來,不知有多少被作偽者改款而弄得名淹跡絕。改款的另一種現象是將本來無款的舊畫,看與那個名家作品風格相近就添上某名人的款,往往因畫的風格與款並不一致而露馬腳。舊畫添款一般字跡浮躁,從墨色看也有破綻。

 

  4.舊紙新墨。利用存世古紙偽作名人書畫。民國時有人用明代宣紙偽造文徵明草書中堂,寫七絕詩一首“秋草生庭白露時,故園諸弟益相思……”此幅作品紙質較硬,紙色甚舊,有補殘痕跡,頗有古色古香之感。但細看墨色,顯得明亮而浮躁,三枚印色也一樣如新。可見真紙也偽造不出真東西。

 

  5.以真托假。常見於成扇畫上,原僅一麵有畫或者書法,作偽者在背麵假以同時書畫家作品,題上與正麵書畫相同的上款和幹支年號,或作一畫,或寫數字,以充名人之作,這種作偽多見於天津。

 

  6.贗品真跋。作偽者常把一些偽作拿去請一些不膽真相的大名人,或是不善書畫鑒賞的知名人士題字題跋,以抬高偽作的身份,或是掩蓋偽作的麵目,以達到作偽謀利的目的。

 

  7.新仿做舊。作偽者為冒充古代名家作品,必須把新造的偽作弄得像舊畫一樣。通常是用排筆在宣紙上刷抹藤黃、赫石顏色或茶葉水,做上黴點、蟲蛀孔、水濕痕跡。如仔細觀察,會發現排筆刷抹不勻的痕跡。也有將贗品裝裱成軸,掛在一間小屋裏用紫草煙熏,隻是煙熏的與自然舊黃的顏色有區別,聞起來有煙熏氣味。

 

  8.真名假畫。有的作偽者用移花接木手段,從別的方麵弄到名人簽字款和印章真跡,再配上另外一幅與名人風格相似的無名氏畫作,冒充真品。上海有一個叫“王百萬”的畫商,在他家裏署名齊白石、張大千、吳冠中、徐悲鴻、黃賓虹等大名家的畫應有盡有。有一次他在書市上見到一冊宣紙印的畫冊,上麵有張大千的親筆簽名和印章,靈機一動就以高價買下畫冊。回到家裏他找到一張與畫冊紙色相近的舊宣紙,請張大千的徒孫輩臨摹張大千經常畫的《鬆下高士圖》,然後花幾千元請善於裝裱的高手,把畫冊上的張大千親筆款與印章巧妙地與偽品結合一體,做到天衣無縫。隨後在古玩市場上拋售,買者經反複觀看,對照印鑒圖章,以為真品,用20萬元買走此畫。

 

  9.徒冒師名。有些著名書畫家的學生,勤學不夠,而又利欲熏心,憑借對先師的用筆、用墨的技法的了解,熟悉其常用的筆、墨,善用的顏色及印章、印色的特點,摹仿造假,這種偽品與真品極為相似,隻是功夫欠佳,有敗露之處,隻能在用筆技巧方麵尋找偽跡。

 

  在此應予說明的是,偽製與仿作是有區別的。偽製是偽造者冒名頂替把偽作當原作。仿作則是某畫家學習前人和同時期名家作品,並在畫上注明仿某某之作,並署畫者真實姓名。若是名家的仿作也有一定收藏價值。香港1994年秋把清初王原祁《仿黃公望富春大意》手卷拍出,成交價為189萬港元。

 

 

曆代書畫作偽的

地區特點

 

  自明代以來,隨著書畫市場的興起,書畫作偽行為也隨之出現。數百年來,書畫市場幾起幾落,書畫作偽時隱時現。當今盛世,書畫收藏熱再度興起,書畫作偽者舊業複興,大量仿品偽作充斥市場,造成了書畫市場重重困惑。為了控製和堵塞書畫造假渠道,過去和現在有許多人作出過不少努力,對書畫作偽的來龍去有所了解。在清代就發現了“河南造”、“揚州貨”、“蘇州片”等偽品來源。現在全國各地作偽活動又有許多發現。而且有的形成作偽集團,古老的作偽手法相傳不斷,新的作偽花樣越來越多,時時凱覦市場,隨時將偽品拋入市場。現將較為突出的作偽地區及其特點綜述如下:

 

(一)北京與天津

  北京,是元、明、清三代的都城,又是新中國的首都,經濟、文化都比較發達,書畫市場也很活躍。早在清代,此地書畫作偽就已盛行。尤其是地安門一帶,主要偽造“臣”字款書畫。題材有山水、人物、花卉、鞍馬、走獸,畫上加蓋有清宮收藏印,如乾隆五璽、八璽,還有乾隆和大臣的題跋,以富麗堂皇的材料裝裱。畫麵大部分是青綠和淺絳色。還有人仿製宮廷畫家郎世寧的畫。近些年,在北京常見的多是仿冒價格較高的名人書畫作品。有仿吳作人畫鷹、駱駝、犛牛、金魚、熊貓等;有仿李可染畫山水、牧牛、人物;有仿吳冠中畫風景;仿葉淺予畫人物;仿黃永玉畫荷花、人物、花鳥、貓頭鷹等。偽造主要是仿畫家有特點的常畫題材,因為這種題材,畫家自己畫的多,多中有縫可鑽。仿製品多出自畫廊、畫院,在北京偽出多門,非一人一家所為。還有仿王雪濤的花鳥、董壽平的鬆竹、黃胄的驢、劉繼卣的動物、賈又福的人物山水、李苦禪的鬆鷹。有的仿得十分逼真,有的仿製高手仿二三級畫家的作品,甚至比真貨畫得還好。北京的書法贗品,多是仿劉炳森、王遐舉、溥傑、啟功、楚圖南、陳叔亮、舒同等名家之作。趙樸初、郭沫若的書法也有人偽造。

 

  天津離北京較近,這個地方曆來有人專製偽品,除仿北京的大名家作品以外,他們還有特定的對象,如溥佐的馬,範曾的人物,陳少梅的山水、仕女,劉奎齡的走獸、翎毛,均有仿製,其水平也不低,贗品在近年的書畫拍賣會上時有出現。書法的仿製對象主要是清末、民國時期的大臣名人的手跡,如仿康有為、李鴻章、張伯英、翁同龢、徐世昌、溥儒等人作品。

 

(二)河北與河南

  河北的辛集地區曾經是比較集中的書畫作偽之“鄉”。偽製對象多是北方畫家,如仿齊白石花鳥、魚蝦,仿王雪濤的小寫花卉蟲鳥,仿李苦禪大寫花鳥、鷹等,並常落早期款,印章水平不高。另有仿汪榕、王雲花卉,仿秦仲文竹石,仿黃胄的毛驢,仿河北籍的畫家趙望雲的山水人物,多為橫披。

 

  在明末清初時,河南開封地區有人專作唐、宋、元名家書法,如顏真卿、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嶽飛、趙孟頫、鮮於樞等人的作品。其裝裱形式多是高頭大卷,質地為棉紙、蠟光紙、粉箋、粗絹、細絹等,同時都經過了揉搓、染色,紙麵上常出現冰裂紋樣折痕。如宋人米芾的《玩月詩》卷、元代鮮於樞的《草書卷》就是這裏的代表作。

 

(三)南京與蘇州

  南京是中國書畫藝術比較繁榮之地,書畫作偽者在這裏也有相當基礎。1980年前後,在這裏常有偽造傅抱石山水人物畫、潘天壽花鳥畫出現。到了1985年以後,傅氏的畫價日益高漲,市價高達每平方尺3萬元以上,致使畫商和收藏者不敢輕易購買帶有疑問的作品。因此作偽者隻有偽造其他名人的作品,如仿宋文治山水畫、傅小石的人物畫。書法仿林散之、費新我、武中奇、沙孟海等人的作品。

 

  蘇州地區在明末至清朝乾隆時期,有人專製李思訓、李昭道、趙伯駒、趙伯馴、趙孟頫、文徵明、仇英等人的青綠山水工筆畫。這些偽品大都有底稿,畫中配上假題跋,如趙孟頫、柯九思、倪瓚、文徵明、沈周、董其昌等大名家的題記。還有人偽製李公麟白描人物畫,徐熙、趙佶等人的花鳥畫。書法仿造對象有唐寅、王寵、祝允明、陳淳等。蘇州偽品較多,稱為“蘇州片”,流傳很廣。其偽作水平高低不一,出自高手的贗品不易鑒別,如仿趙佶的《王濟觀馬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明代仇英的山水畫。

 

(四)陝西與四川

  陝西的西安畫派,在中國畫派上有著重大的影響。但是陝西處在國內中部,因交通不便,文化交流活動遠不能與北京、上海、廣州相比。所以有一些中青年書畫家,苦於售畫困難,又經不起市場經濟的衝擊,不少人加入了偽製名人書畫的行列。他們的仿製技巧較高,頗見功夫,鑒別難度極大。如偽造當代名家石魯的書畫,經濟出現在海外拍賣場上,致使許多畫商不敢染指市場上的石魯書畫作品。此外,還有人仿製何海霞、劉文西、王西京等名家的山水、人物畫,還有人仿王子武人物花鳥、方濟眾的山水、山羊等。

 

  四川的書畫市場以成都、重慶兩大城市為主,書畫贗品在這兩個地方出現也多。有人仿齊白石的山水花鳥,有人仿張大千的山水人物,還有人仿陳子莊的山水。書法有人仿郭沫若的行書及其四條屏。這些贗品因一般人難以鑒別,在市場上常有買主。

 

(五)湖南與廣東

  以前,湖南長沙一帶的書畫作偽,主要目標是明末清初時期,具有民族氣節的忠烈名人的作品,如海瑞、史可法、楊文驄等人的書法作品,還有一些不為人知或少有墨跡的曆史人物的字畫。所用材料多是綾本染舊,由於多次洗刷,呈灰暗舊色,很不自然。所作之畫,一般較簡單,容易識別,俗稱“長沙貨”。

 

  廣東書畫偽品,多為絹本人物畫,山水、花卉也有,如仿張萱、周昉、吳道子等古代名人的仕女、道釋圖;以宣和式裝裱,上麵多有宋徽宗趙佶題寫的畫名。這類偽品,也有水平較高者,鑒別時極難認定。近些年隨著沿海的開放,廣州、深圳書畫市場生意興隆,假冒名人書畫也大量出現。一般都是仿當地名人作品,如仿關山月畫梅花,仿黎雄才畫山水、鬆梅,仿林之光、林墉畫人物,仿王維寶畫山水。部分不法畫商批量訂購假冒作品,致使地下書畫交易場所成為書畫贗品的集散地。

 

(六)上海與東北

  上海書畫作偽常見有人仿朱屺瞻畫花卉、山水,仿劉海粟潑彩山水、花鳥,仿謝稚柳青綠山水、寫意花卉,仿吳湖帆山水、竹石,仿關良人物畫,仿唐雲花卉、麻雀。同時,還有人仿民國畫家王一亭的花卉、人物等作品。

 

  東北地區過去沒有偽造書畫的傳統,這幾年卻出現了偽造者,但偽品不多,如仿於誌學畫冰雪風景,仿馮大中畫虎。

 

  除上述部分省、市、地區外,還有湖北、安徽、浙江、福建等地也偶見有人偽造現代名人書畫,但仿製水平不高,未成氣候。

 

 

書畫鑒定的

主要依據

 

  鑒定書畫,是要達到去偽存真的目的,真正分清什麽是真品,什麽是假貨。曆來成名的畫家多,而且有聲望的鑒賞家卻很少,可見鑒定之難,難於成大家。目前我國有幾位書畫鑒定專家,如徐邦達、啟功、謝稚柳、史樹青、楊新等幾位。他們不僅有豐富的鑒定經驗,廣博的見識,還有淵博的文學、美學、曆史、考古等方麵的知識,同時對書畫的創作基本方法也都有所了解。謝稚柳先生也是著名書畫家,他說學會鑒定,就要練就一雙像孫悟空那樣的“火眼金睛”,無論什麽妖術假貨,一看便知。並認為書畫作偽主要手段有三個方麵:一是真畫作假款,二是假畫作真款,三是假畫假款。要鑒定真偽,尤其是古代字畫的真偽,必須從印章、題跋、款識、年月、著錄、避諱等幾個方麵嚴格考證。鑒定書畫要掌握主要依據,對書畫的每一個方麵進行認真觀察、鑒別、審定。對每一個依據都要采用唯物主義辯證法,用科學的態度對待,才能準確地進行鑒定,才能達到鑒定的目的。

 

(一)書畫風格的鑒別

  書畫風格是藝術表現的特色,其中包括時代風格和個人風格。所謂時代風格,是指書畫藝術作品受特定時代的政治主張環境與經濟生活環境的影響而產生的藝術效果。個人風格是書畫作者在藝術上獨特個性的發揮,其表現形式與眾不同,獨樹一幟,或是受某個流派的影響與某個流派的風格相近。

 

  就時代風格而言,說明書畫的創作不會脫離時代背景。古代書法與現在就不同,宋代以前寫字,是席地而坐,一手拿冊,一手懸肘揮筆。後來用高桌子,手和臂的姿勢以及執筆的方法也隨之改變。再後由於科舉製度的盛行,不同時期的考試規定對書法提出了具體要求。明代要求寫小楷,但書體還未限製。清代到康熙時,嚴格要求行行整齊,字字均勻,橫平豎直,又光又圓。於是手指離筆尖很近,連手腕都挨著桌子,形成了所謂館閣體風格。如果要了解各時代的書風究竟如何,隻要把各朝各代的書法作品拿出來按序擺開,認真觀摩比較,一定會有所分別。再者書法文字的語法、語氣和書劄行款格式也有不同之處。自晉唐至明清,有很大的變化,連稱號都不相同。清代書畫題款慣用某某仁兄雅屬,明代人不會這樣寫。不同時代的字有的筆畫也不同,武則天新創的字不可能在南北朝出現。現在常用的簡化字,在明清時也不會出現。這都有助於鑒定。

 

  繪畫風格各時期也不相同,古代人繪畫方式與元明以後文人案頭作畫不同。唐宋以前,壁畫盛行,畫匠都是站著畫,與今人畫油畫差不多。大約從宋代開始,將絹紙平鋪在桌上作畫的方式才漸漸興起。站著畫與平鋪畫,用筆的角度不同,手臂用力也不同,效果當然不同。繪畫曆來是為政治服務的,旨在“成教化,助人倫”,所以古代以宣揚封建禮教的人物畫見多。在畫法上,古人不講究比例,“人大於山,水不容泛”是其時代風格。宋代畫家知道了按比例把大自然縮寫在畫幅之中,繪畫創造了奇跡。南宋的馬遠、夏珪諸家截取山腰、山腳,取景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元代畫家講求筆情墨韻,不以形似為工,使山水麵目又為之一新。畫作中的人物服飾、器用與時代製度、經濟狀況有直接的關係,這也可作鑒定的依據。

 

  個人風格比時代風格更具體,書畫家各人的思想不同,性格不同,審美觀不同,對事物的感受也不同。摹寫古人的書畫固然可以使用同樣的工具,運用相同的方式和速度,但很難掌握用力的分寸,筆鋒轉折的節奏。鑒定書畫不能隻看表麵形式。即使是同樣寫隸書的人,各自的隸書風格會各有不同。凡寫顏、柳、歐、蘇四家字帖的人,寫出來的不會完成相同。有其當然,有其所以然。繪畫也是這樣。同一個人物,讓不同的畫家去畫,雖說都畫得很像,但不一定畫法都一樣,也許是各人的感受不同,角度不同,筆法不同,藝術風格也有不同。如僅從畫麵所反映的題材、內容、畫法及時代特點來辨真偽,是不夠,因為這一切,高明的作偽者都會依樣畫葫蘆,如法炮製。重要的是畫家的個人風格,由於書畫家各自所處的環境不同,個人生活經曆、思想傾向、文化素養、興趣愛好互不相同,就會在作品中顯現出與眾不同的特色。就是同一時代、同一地區、同一流派、同出一個師門的人,也有不同特色,這就是個人風格。有一個故事可以給人啟發。近代國畫大師張大千,曾精研“清初四僧”,仿其畫法畫了一幅山水圖,景物的畫法和題款的書法都神似石濤和八大山人,水平很高,麵世後,蒙過了許多行家,都誤認為是石濤與八大山人合作的真品。後來有鑒賞家發現,其用筆之法與石濤有差異,石濤筆法厚重,大千則較輕快,認定此畫是張大千的仿作。國畫有筆法和墨法,作者在長工的操練過程中會形成自己的習慣、特點,模仿者即使刻意效仿,也難以完全相同。

 

  在從個人風格中著手鑒定書畫真偽時,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就是代筆字畫。有一些社會地位較高、名氣較大的書畫家,往往有自己的代筆人,這一現象在清代很普遍。如何鑒別親筆書畫與代筆書畫,這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代筆書畫雖不是偽作,但也不是真跡,其價值與真跡是有區別的。解決這個問題,也可以從個人風格入手。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有不少代筆人,其中有他的弟子羅聘、項均,仆人陳彭。據吳爾鹿先生研究,就山水、花鳥而論,金農畫風拙樸凝重,而羅聘則蒼厚古樸,項均則含蓄冷逸,陳彭則稚拙有餘。畫家的風格也有發展變化,早、中、晚期會有所不同,這在鑒別中也應該十分注意。

 

(二)紙絹質料的鑒別

  書畫憑借紙絹而存在,而流傳。從紙絹質料鑒定書畫的真偽是重要的一環。各個時代的紙絹雖大體相同,又各有所異。如掌握了紙絹的發展與演變的線索,對於鑒別是大有幫助的。據古書記載,東晉王羲之父子的書法真跡,用的多是會稽豎紋竹紙。但流傳至今的唐代以前書畫名跡,紙本真跡極少,大都是唐代或唐以後的摹本,這些作品以麻紙為主。自唐以後,書法多用宣紙。宣紙產於安徽涇縣等地,由於多出於宣城,故名宣紙。宣紙質地細膩,吃水性強,又不縱橫浸滲,且耐老化,才使得中國書畫藝術表現出絕妙的藝術神韻,使得許多古代書畫真品保存至今。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唐代名畫《五牛圖》就是畫在唐代宣紙上的。五代時期,南唐後主李煜專設機構監造宣紙,並把精品宣紙貯藏在宮內的澄心堂。明清時期,宣紙更加精良,特別是金花箋,很受當時書畫家的青睞,文徵明等吳門畫派及“畫中九友”都用這種金花箋作畫。文徵明的《鬆壑高逸圖》拍價18萬美元,唐寅的《山中隱士長日圖》拍價35萬美元,清代趙之謙的《花卉四屏》拍價130萬港元,都是用金花箋畫成的。這些畫之所以曆千百年而不變色,光潤如故,價值連城,除繪畫藝術之外,宣紙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了解什麽紙用在什麽時代,每個時代紙的特點如何,這對於鑒定古代書畫的真偽有一定的作用。因為前代人的作品,不可能用後代的紙,後代人偽造前代人的作品是很難找到前代的紙的,但偶爾有作偽人找到明清時期的宣紙,不過他的墨色、印色,在紙上表現不出前代的古色。紙有助於鑒別真偽,但隻是鑒別的依據之一。

 

  唐代以前作畫多用絹,自唐以後多用紙,但仍有人善以絹本作畫,隻是數量相對少了許多。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絹本畫,也是現存最早的山水軸卷,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宋代以後也有用絹作畫的,但各時斯絹的織法有所不同。宋代絹在織法上,橫豎都是用單絲,而橫線比豎線稍寬,在顏色上與深色的藏經紙相仿。到元代,絹的經緯仍用單絲,但絲線較細,紋理較稀。到了明代豎仍為單絲,而橫則變為雙絲,絲線粗細較均勻,紋理較為密實。到了清代,豎橫都為雙絲。明以前的絹本書畫,絹的表麵一定沒有光亮,絲上的絨毛也多退掉。紙本的情況較為複雜。宋代用的紙一般多為棉紙、麻紙和皮紙。麻料紙在宋代以前書畫中是用的很多的,如西晉陸機的《平複帖》名跡,就是用的製作較粗的麻紙。隋唐、五代時期,書畫多數用麻紙,唐摹《蘭亭》與杜牧書《張好好詩》,五代楊凝式書《神仙起居帖》,都是用麻紙。在宋代,書畫中還大量使用樹皮紙。漢代雖已發明造紙術,但由於技術所限,不能造出大幅紙。唐代的紙漸漸加大,宋代已有40-50厘米高的紙,宋徽宗手書《千字文》那樣近十米的長卷才得以出現。紙、絹的做舊和原舊,從外觀上看,其色終究不同,染舊時常帶有水漬痕,沒有自然老化的顏色。但有的舊書畫在重新裝裱時,紙、絹被刷洗太多,舊包漿全被去掉,表麵光色如新,也容易被誤認成偽作,這些都應予注意。

 

(三)墨色程度的鑒別

古代書畫,因其年代遠近不同,筆墨顏色也會出現差別。宋代以前的筆跡,墨色上往往有一些極不明顯的白霜,細致觀察,墨的表現沒有任何刮痕,輕輕擦抹,白霜也不退去。作偽者是難以達到這一點的,常用香灰之類歡散在偽作上,充作白霜、黴苔,但很容易抹去。再者古舊書畫上的墨跡及色彩,“入木三分,力透紙背”,深深地浸於紙絹的質料之中。偽作的墨跡與色彩都浮在表麵,呈現出“輕浮而不沉著,光亮而不濃重”的效果。雖說經過做舊,但鑒賞者仔細觀察是可以判定真偽的。

 

(四)裝裱形式的鑒別

  書畫裝裱的各個時期都有不同的特點,其裝裱形式與用料都有區別。元代以前,書法立軸很少見,明代才有專門用作書法的立軸。明代中期書畫立軸上端還裝裱出一段空白紙,叫做“詩堂”,用來題寫詩文和題記。書畫手卷的前麵也出現了空白,用作名家題記。扇麵書畫,是中國一大藝術特色。宋元時期,扇子形式基本上是紈扇。明代出現了流傳至今的折扇,在扇麵上寫字、作畫就是在這個時期興起的。明代書畫名家吳寬、沈周、文徵明等人常作折扇書畫。到了清代,折扇更為普及,收藏者常把扇麵拆下來重新裝裱成冊頁單張,以便保存觀賞。明代裝裱書畫立軸增多,多為寬邊,采用麥黃色寬綾圍邊,上下天地則用深藍花綾。當時蘇州裝裱最為精美。書畫名家報導非常重視自己的書畫裝裱,王世貞常以重金請名師裝裱自己的作品。清代裝裱一般是兩色的絹或綾作圍邊,用綾作天地,尾紙都比較長。裝裱形式上還出現了多幅一組的“通景屏”。書法裝裱出現了對聯和“龍門聯”。冊頁多用絹、綾裝裱,宮廷書畫裝裱富麗堂皇,用料也非常講究,顯得豪華無比。依據裝裱來鑒別,隻是鑒定的方法之一,不能隻憑裝裱認真偽。在清代後期就有作偽者利用古代裝裱好的書畫,把中心真品挖出來,而將偽作裱糊在原裝裱上,這是所謂“金蟬脫殼”計,千萬要警惕。

 

(五)款識與印章的鑒別

  中國書法與繪畫作品,在一定的部位常見有一二行小字,表明作者、年代、地點、事因,這就是款識。再於其款的後麵蓋上一二方印,或者多方印,印章的內容是作者的姓名,或字,或號,或是趣文閑章。通過款識、印章來鑒別書畫真偽是很重要的環節。隋唐以前的作品幾乎都沒有作者的題款,如果有,多是後人加上去的,或者是他人的題款說明。隋唐五代的作品也有部分不見作者題款與印章。五代《高士圖》下署楷書“衛賢恭畫”,僅僅四個字。而另一幅《江行初雪圖》無題款。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其款僅有“範寬”二字署在右下角樹蔭下,很不顯眼,容易被忽略。有的人還把名字寫在畫背麵,這更容易被忽略。到了元代和明初,在畫麵書寫款識的漸漸多起來,但這一時期題款還是比較簡單,僅寫名或字,或者另加畫名。明代中期,吳門畫派興起,文人畫又發展起來,詩詞、書法、繪畫共同表現在一幅作品上,三者並重,相互呼應。沈周、文徵明、唐寅等人都是詩、書、畫三位一體的高手,再加上他們的印章,綜合起來進行鑒別,偽造者是很難達到這個程度的。到了清代,書畫上幾乎都有款,而且形式多樣,有的把求畫人的姓名寫上去,叫“應酬款”,有的在畫麵上題詩叫“題詩款”。八大山人和揚州八怪,都習慣在畫麵上用較大的篇幅題寫長篇詩款。吳昌碩的詩款還直接寫在畫中,使書畫融為一體。此外還有多次題記的“多題款”與滿畫題記的“落花款”。

 

  在印章方麵,宋代以前多用銅章,也有象牙或牛角章,明代開始用石頭刻章。明中期以後就出現了“青田石”、“壽山石”、“昌化石”等不同石質的印章。銅章、石章蓋出來效果不一樣,可以分出銅印與石印。如果宋代書畫上有石章,必須有偽作。從印色上看,也可辨真偽。宋以前都是水印,南宋以後用蜂蜜調的蜜印,元代開始用艾草加在油性朱砂中稱朱砂印。除印泥色不同之外,由於時間的推移,任何一種印色也會發生變化。清代以前的印色,必然顯得陳舊、色淡。現代印色就鮮豔明亮。如是當代作偽印色,必然鮮明而浮淺。這都有助於鑒別真偽。

 

(六)鑒藏者題記的鑒別

  書畫進入收藏領域之後,往往被同代人或後人所喜愛,因此多有鑒賞者和收藏者的題跋與印記。唐宋以來,在書畫上大都有鑒賞家的題跋。題跋內容多寫一些詩文,表示對作品真假的鑒別,或是對作品的讚美,或是敘述繪畫中的景物及畫中故事,同時還寫上鑒賞家的姓名,或官職、年代等。現在所見的最早的鑒賞者題跋是宋人的手筆。其題跋的部位一般在作品之外,立軸寫在裝裱的邊緣,手卷寫在尾紙或是隔水上,冊頁則寫在白頁上。宋代還有人為同代人的作品題跋,如蘇軾、黃庭堅、米芾等大名家,常為別人的書畫題跋。李公麟的《五馬圖》卷,本無李氏名款與印記,但畫幅本身和尾紙上都有黃庭堅的題跋,這表明此圖是李氏的真跡,而且由於名人題跋,作品得以增色許多。通常百言,凡題跋確是真的,不是偽配的,而跋者與作者確有密切聯係,而且又長於書畫的鑒賞,這基本上肯定了作品的可信性。書畫上的題跋對作品聽鑒定無疑至關重要,所以現在仍有許多收藏家將自己收藏的書畫請名人鑒賞、題跋,這樣既可確定作品為真品,又可為作品增添色彩和價值。

 

  書畫的收藏曆來無論官藏或是私藏,除請人題跋之外,也有收藏者自己題跋並加蓋收藏印的,表示是經自己鑒別確認,而且寶愛珍藏。在官家內府收藏的書畫上,最早可見到唐代“貞觀”印。五代有南唐“集賢院禦書印”。宋徽宗有特別固定的“宣和七璽”套印。南宋高宗有“希世藏”、“內府書印”、“枕暇清賞”等印。金昌宗有“秘府”葫蘆形印。元文宗有“天曆元寶”印。明洪武有“典禮紀察司印”。清乾隆有“內府玉璽”套印,如“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乾隆禦覽之寶”、“石渠寶笈”等。私人收藏鑒賞閑章更多,每個書畫收藏鑒賞家都有自己的收藏鑒賞印,有的為雅名,有的為齋號,多不可數。印章文字各個時期有不同風格,唐、宋、元三代印章多用小篆,宋代官印有用九疊篆的,或稱九曲文篆,明清時期印文多用古文、鍾籀文。

 

  總之,鑒賞書畫需要深厚的基本功:一要掌握曆史斷代年號和文化大事,熟記曆代著名書畫家姓名、字、號,即所謂“熟記畫家一百八,鑒定方可別真假”。二要盡量熟悉曆代書畫家的生平和他們的藝術風格。三要掌握鑒定書畫的基本要領,專心致誌地細觀微察。風格、用料、墨色、裝裱、款識、印章、題跋一項也不能忽視。隻有全麵觀察,綜合思考,才能涇渭分明。

 

  時下書畫常見作偽手段  當今,名家字畫進入億元時代。這導致偽作泛濫,甚至出現了作偽產業。因此,了解當下作偽現狀,對於書畫收藏者來說是很有必要的。

 

 

手段

借助科技與時俱進

 

  書畫作偽自古就有,作偽手段也是隨著時代、科技發展不斷發展。過去作偽是一張一張臨摹,因而,功力不濟的話別人一眼就能斷別。功力深厚的人,偽作流傳到今天也有價值,比如,張大千是作偽高手,他當初的一些仿作同樣是藝術珍品。

 

  時代發展了,作偽人便采用科技成果。借助電腦掃描作偽,電腦下載名家作品後拚湊成新的畫麵作偽。此外,還有一些“獨創”作偽手段,都是作偽者獨自摸索的方法。安徽書協名譽主席、著名書畫家陶天月告訴我,某某書畫家有些功底,便買去他的作品,放在玻璃地下,再在玻璃上鋪上宣紙照著寫,以此方式大量作偽。

 

  時下的確有一些書畫家,自身功底很好,但由於名氣不夠,加之不善於運作,作品進不了市場,便走起仿造名家作品的路子。而有的地區,則形成了作偽聚集地,京津地區,以作偽齊白石、李可染、黃胄、郭沫若、趙樸初、啟功、歐陽中石、範曾等名家作品為主;江浙地區則是黃賓虹、傅抱石、陸儼少、林散之等人仿品的主要產地;任伯年、趙之謙、謝稚柳、程十發等人的仿品多出自上海地區;徐悲鴻、張大千、傅抱石這些海外價格高昂的名家仿品出自港台及海外,並且仿品技術含量高。這些名家仿品聚集地,甚至出現產、供、銷“一條龍”的模式,仿製手段也是隨著時代與科技進步不斷創新。

 

 

印刷

批量生產形成產業

 

  批量生產最常用的手段是運用印刷技術。

 

  早期的印刷品好辨認,因為達不到水墨自然滲透宣紙的效果。後來國家使用高仿真技術,原本是用來高仿古代真品用來臨摹、學習,卻被用來造假進入商業流通。

 

  最早的仿真書畫出現在民國初期,采用石版印刷和珂羅版印刷技術。解放後,榮寶齋進行技術改進,發明了“木板水印”。它運用水墨滲透的原理,在75%的濕度環境中進行人工水印,水墨滲透入紙,印出來的字畫幾乎可以以假亂真,當年齊白石對於水印自己作品的高仿品都辯論不出。

 

  上世紀70年代,台灣故宮委托日本“二玄社”獨家仿真複製該館宋元古字畫。日本專家通過20年的努力,研製超大型攝像機,進行同比例攝影製版和多色印刷技術,製作之精細,模仿之逼真,超過以往任何一種仿真技術。

 

  日本二玄社仿真技術之後,國內出現了利用獨特的立體掃描技術,記錄畫作的三維數據,像素高達3.8億,仿真作品惟妙惟肖,如果不聲明是印刷品,專家都難以辯論。目前,國內掌握這一技術有名的兩家是雅昌文化公司和聖彩虹文化公司。

 

  高仿技術,讓古代字畫恢複原貌,同時,深藏在博物館的珍貴字畫,也能借仿真的“身”巡回展出。比如,故宮一些字畫藏品進行巡展,就是這樣的技術展出仿品。

 

  當然,頂尖級的高仿印刷技術不是所有作偽者都能用得上。於是有些人大量購買高偽水印掛曆,揭下後重新裝裱後拿到藏市場去叫賣。有的地方,這樣的印刷品生產形成了產業,比如,河南省鎮平縣石佛寺鎮,有許多仿古畫廊,齊白石、張大千、黃賓虹……你要誰的就有誰的,二三十元一張。因為標明是仿古畫廊,它的存在也就是合法的,但這樣的東西流入市場,則是被人當作真品行騙。

 

  一般在街頭、賓館、展覽會上叫賣的裝裱成品的名家字畫,百來元甚至幾十元一幅,多是這樣的批量印刷品。隨著這種印刷品的泛濫,許多人也明白了其中奧妙,於是,買的時候要用白色紙巾擦拭,看可有墨跡。可魔高一丈,作偽者采用便一半印刷,一半人工的“混搭法”,或者在印刷品上再依葫蘆著色著墨,讓你“擦拭法”失靈。對付的辦法就是看到這些幾百幾千元一幅的“大師作品”別心動,要相信好運不會輕易砸向你。

 

 

印章

電腦製版真假難辨

 

  鑒別書畫,常常看印章。因為一般名家的印章也是出自名家之手,不是一般的刻印者所能製作。

 

  現在,印章是難不住作偽者的。已故書畫家葛介屏是享譽全國的書畫家,他的兒子葛茂桐告訴我,過去市場上葛老偽作從印章就能看出,因為老先生使用的印章很講究。現在,偽作印章也是沒相當專業的眼光無法分辨。

 

  印章怎樣高水平作偽?那就是采用電腦製作,效果上幾乎達到真偽莫辨的程度,甚至書畫家本人也分辨不出,借助放大儀器也無濟於事。作偽辦法是把真跡原作的圖章複印下或者拍照,再在電腦上處理,甚至可以製作“腐蝕”程度,最後在專業刻章機上做出仿真鋅版或銅版印章。此外,印泥的做舊也是做舊如舊,稍不留神就可能上當。

 

 

照片

手拿作品“小兒科”

 

  一次,一個藏友拿了一幅卓然的畫給我看,畫的是獅子。卓然是從安徽蕭縣走出去的大家,但我沒見過他的真跡,因而不敢斷定,因為作品整體風格是卓然。藏友隨後拿出一副卓然照片給我看,說是去卓然家取畫時拍的。照片上,的確是北京卓然的家,偌大的客廳裏,卓然身穿紅色上衣坐在椅子上,畫擺在地上,似乎是卓然剛剛畫完坐在一旁休息。

 

  後來,我去合肥一家古玩城,在一家畫廊裏看到許多卓然作品,老板還拿出卓然的圖片,仍然是卓然身穿紅色上衣坐在客廳。這才醒悟,是有人用照片迷惑收藏者。

 

  應該說,在科技不發達的時候,作品與作者本人合影是證明真偽的有力依據。現在,這種照片證明法也是不可信的,原因是電腦技術發達了,PS是一件非常容易的,給偽作提供一張書畫家本人手拿該作品是“小兒科”。通常做法是把書畫家手中的圖片內容下載,單獨製版作偽。或者模仿書畫家筆墨特征,獨創一幅作品,通過電腦技術,取代照片上書畫家手中的真品。

 

  此外,底稿填款(在同時代不知名或小名家的書畫底稿、課稿上添加大名家款印)、畫冊複製(用放大尺等工具複製早年出版物上的作品)、贗品出版(將偽品印刷出版、名家題跋(利用當代著名鑒定家的真跋或偽跋等,也是書畫作偽的常見手段。

 

  所以,對待名家字畫的鑒別與收藏,要綜合判斷,從一兩個特征去把握是非常容易走眼失手的。拿捏不準,再心動的名家作品也不能輕易下手。

 

注:本文來源於網絡,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