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伊秉綬

(2016-03-03 07:33:48) 下一個

伊秉綬《行書七言詩軸》

釋文:
雪晴雲散北風寒,楚水吳山道路難。
今日送君須盡醉,明朝相憶路漫漫。

 

 

伊秉綬《隸書立軸》

紙本 136.8×35.7cm

 

 

伊秉綬《隸書冊》
 

 

伊秉綬《隸書冊》
 

 

伊秉綬《行書喜雀詩軸》
 

 

伊秉綬《隸書冊》
 

 

伊秉綬《隸書臨韓仁碑冊》
 

 

伊秉綬《隸書冊》
 

 

伊秉綬《行草七言聯》
 

 

伊秉綬《行書節臨唐宋人書四條屏》

各縱120厘米 橫52.6厘米 1806年作 上海博物館藏

 

 

伊秉綬《隸書扇麵》
 

 

伊秉綬《隸書扇麵》
 

 

伊秉綬《隸書扇麵》
 

 

伊秉綬,清乾隆十九年——嘉慶二十年( 1754-1815 ),號墨卿、默庵。福建汀洲人,故人又稱“伊汀洲”。其父伊朝棟,乾隆三十四年( 1769 )進士,曆官刑部主事、禦史、光祿寺卿。史稱伊秉綬“通程朱理學,幼秉庭訓,從師陰承方,講求立心行己之學。”後受大學士朱珪的常識與紀曉嵐的器重,拜紀為師,又拜當時最負盛名的書法家劉墉為師學書法。伊秉綬為乾隆五十四年( 1789 )進士,曆任刑部主事,後擢員外郎。嘉慶四年( 1799 )出任廣東惠州知府,因與其直屬長官、兩廣總督吉慶發生爭執,被謫戍軍台,詔雪後又升為揚州知府。在任期間,以“廉吏善政”著稱。嘉慶七年( 1802 ),伊秉綬 54 歲時,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鄉,揚州數萬市民泣淚送別。伊秉綬本人於 1815 年去世,時年 62 歲。之後揚州人為仰慕其遺德,在當地“三賢祠”(祀歐陽修、蘇軾、王士禎三人之祠)中並祀伊秉綬,改稱“四賢祠”。

伊秉綬生前善書,兼喜繪畫、篆刻,亦工詩文。《清史列傳》謂:“秉綬工八分隸。”《國朝先正事略》謂其“隸書愈大愈見其佳,有高古博大氣象。”與鄧石如並稱“南伊北鄧”,又與桂馥齊名。以其“隸書超絕古格,在清季書壇放一異彩”而被後人矚目,評價甚高。清《昭代尺牘小傳》謂“墨卿書似李西涯,尤精古隸,獨不喜趙文敏,蓋不以其書也。”焦循《雕菰樓集》謂“公之起居言笑,藹然君子儒也。時濡墨作隸書,如漢魏人舊跡。”趙光《退庵隨筆》謂:“伊墨卿、桂未穀出,始遙接漢隸真傳。墨卿能脫漢隸而大之,愈大愈壯。”蔣寶齡《墨林今話》謂:“(伊秉綬)尤以篆隸名當代,秀勁古媚,獨創一家,楷書亦入顏平原之室。”何紹基《東洲草堂詩抄》讚伊秉綬:“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簡。行草亦無唐後法,懸崖溜雨弛荒蘚。不將俗書薄文清,覷破天真關道眼。”包世臣《藝舟雙楫》謂:“餘初識寧化伊墨卿太守秉綬於袁浦。墨卿,劉諸城之弟子也。因曾問諸城法,太守曰:‘吾師授法曰:指不死則畫不活。其法置管於大指、食指之尖,略以爪佐管外,使大指與食指作圓圈,即古龍精之法也。其以大指斜對食指者,則形成鳳眼,其法不能死指,非真傳也。”王椒畦詩曰:“墨卿作書亦如畫,筆墨之外能通神。”楊守敬《學書邇言》謂:“墨卿八分書根柢漢人,行書學李西涯,尤為超妙。”向燊說:“墨卿楷書法《程哲碑》,行書法李西涯,隸書則直入漢人之室。即鄧完白亦遜其醇古,他更無論矣。”李宣龔雲:“汀洲書法出入秦漢,微時所作篆隸有獨到之處。即其行楷,雖發源於山陰、平原,而兼收博取,自抒新意,金石之氣,亦複盎然紙上。”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謂:“汀洲精於八分,以其八分為真書,師仿《吊比幹文》,瘦勁獨絕。”近人馬宗霍《霋嶽樓筆談》謂:“世皆稱伊汀洲之隸,以其古拙也。然拙誠有之,古則未能。獨其以隸筆作行書,遂入魯公之室。”沙孟海說:“伊秉綬是隸書正宗,康有為說他集分書之大成,很對。其實,他的作品無體不佳,落筆就和別人分出仙凡的境界。”

其傳世的主要墨跡見於《默庵集錦》, 1971 年台灣大眾書局出版有《清伊秉綬作品集》, 1984 年 10 月上海書店出版了《伊秉綬隸書墨跡選》。雖然他四體俱能,但以隸書為最。其隸書為漢碑中雄偉古樸的一類。僅在上海書店出版的《隸書墨跡選》中即收有其臨寫的《裴岑》、《韓仁銘》、《尹宙碑》、《孔宙碑》、《張遷碑》、《衡方碑》等。尤其得力於《衡方碑》,據伊秉綬《留春草堂詩抄》可知他臨寫《衡方碑》多達百遍。融先秦篆籀、漢魏磚瓦及顏體氣象於一爐,而自成一家。

其隸書對聯傳世者甚多,如嘉慶三年( 1798 )書寫的三言聯“誌於道,時乃功。”嘉慶四年( 1799 )書寫五言聯“清光宜對竹,閑雅勝聞琴。”嘉慶八年( 1803 )書寫的五言聯“政聲韓吏部,經義董江都。”嘉慶九年( 1804 )書寫的五言聯“從來多古意,可以賦新詩。”嘉慶十年( 1805 )書寫的四言聯“變化氣質,陶冶性靈。”(以上見於《中國書法文化大觀 ?伊秉綬的書法藝術》)。又首都博物館收藏、刊於《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的五言聯“由來意氣合,直取性情真”和贈詒元九兄世講聯“崇情苻遠跡,精理亦道心”,刊於日本《中國書道全集》的七言聯“三千餘年上下古,一十七家文字奇”等。

除對聯外,其傳世的隸書作品還有刊於日本《綜合書道大辭典》的《晉書劉毅傳句軸》,刊於日本《明清書道圖說》的《魏舒傳語軸》,日本京都博物館收藏,刊於日本《中國書道全集》的《節臨漢衡方碑》。

從其諸聯中可以看到,古今評者所謂其善寫隸書大字“愈大愈壯,氣勢恢宏”的特點比較明顯,評其諸隸書作品多有“方嚴、奇肆、寬博、恣縱”的特點。評者又譽其書法:“中鋒行筆,藏頭護尾,法度森然”、“筆畫粗細大致均勻,圓潤率直,古趣盎然”、“筆力雄健,秀挺清勁”、“精壯古拙,橫平豎直”、“儀態敦厚,骨氣洞達”、“格調高雅,饒有神韻”、“古茂渾樸,空靈逸宕”、“富有金石氣、廟堂氣”等等。

其傳世的行書作品有《節臨唐宋人書屏》十二行,共一百二十八字,上海博物館收藏,刊於日本《中國明清書法名品圖冊》。《臨柳公權尺牘軸》,書於嘉慶三年( 1798),四行共八十六字,刊於日本《中國書道全集》。《自書詩冊》,六行共四十一字,遼寧省博物館收藏,刊於日本《中國書道全集》。《七絕詩軸》,六行共四十五字,刊於日本《明清書道圖說》。《行書老子語軸》,三行共十作字,刊於日本《中國書道全集》。又《中國書法今鑒》收入了《南園先生行書杜詩冊》,民國二十年(1931)震亞圖書局據瓶齋主人藏墨跡影印。

伊秉綬生前曾臨寫唐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柳公權等人的小楷,顏真卿的大楷,及《蘭亭序》等,打下了其行楷基礎。在嘉慶三年所書的行書作品“絕無人到處”已始見其獨特風貌。到嘉慶十年所書的行楷對聯“立腳怕隨流水轉,居心學到古人難”已形成他“古拙逸宕,姿態橫生”的書風。評者謂其行楷亦能“兼收博取,自抒新意”、“行筆以隸法為之”、“篆籀金石氣溢於字裏行間”、“遒勁妍美,收縱自如,極具個性”、“多得魯公遺韻,骨力內含”。

評者謂其行書“筆筆中鋒,不露圭角,蘊含凝重,行筆無不如意。”是與他平日苦苦練筆分不開的。據謝章鋌《睹棋山莊詞話》載:“墨卿每朝起學筆畫數十百圈,自小累大,至勻圓為度。蓋謂能是,則作書腕自健。”評其《節臨唐宋人書屏》四條中第一屏(行楷)“工穩齊整、端莊大方”,“凝斂寬博”,“沉穩中見灑脫,斷而不離、和而不流”,“異中求同,同中求異”。評其四條屏中的第二屏(行草書)是典型的碑帖結合的代表作,“既能恣意縱橫,外柔內剛,又顯得瀟灑飄逸,隨意自然,體現了他為人正直與較豁達的性格。”評其《臨柳公權尺牘軸》:“既有雄厚剛健的筆調,又有靈動樸茂之趣。”評者又認為:“從整體看來,其行書神貌顏體居多,又有楊凝式、林和靖、董香光的遺風,不愧為清中期書壇的大家。”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