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無事時不可或倦,人賢者視其自修”--左宗棠 聯語輯錄

(2015-10-18 07:23:48) 下一個

  雲上文化書畫微寫意

左宗棠論及讀書最為有名的一幅對聯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這是左宗棠年僅24歲時,在二次會試之後,因不甘心出任可以保舉為縣令的“謄錄”,而寫下的用於激勵自己的豪邁聯語。當然,這幅對聯後來也就成了諸多誌存高遠、立誌有為的青年才俊,激勵自己奮發讀書、心憂天下的警語。

 

左宗棠一生愛好讀書,可謂博覽群書,滿腹經綸。他曾有一聯說自己“未能一日寡過,恨不十年讀書。”他還告誡兒子說:“人生讀書之日最是難得,爾等有成就否,就在此數年上見分曉。”可見其對讀書的重視和他自己每日必須讀書的認真。下麵我們來看看他是怎樣談書、讀書的。

 

為什麽要讀書?讀書的意義何在?

 

 

“五風十雨歲則熟,左圖右史身其康。”

隻有經過風吹雨打或風拂雨露莊稼才能成熟,隻有多讀河圖洛書、經史典籍,身心才會健康。

 

“從古愛人須學道,自來明善可誠身。”

自古以來,隻有愛好讀書,明理學道,才能造就心地善良、品德高尚、富有愛心之人。

 

“人能轉世無如德,學可傳家隻有經”

傳家之寶隻有經書。

 

“經濟以詩書為鵠,文章得山海之華”

經世濟民要以詩書為鵠鑰或鵠翼。就是要以詩書為門鎖或翅膀。

 

“吟詩妙得忘荃意,讀史頻聞拍案聲”

吟誦詩詞可得“得魚忘筌”的愜意,讀詩可得“拍案驚奇”的歡心。

 

“讀破萬卷詩逾美,朝作千篇日未晡”

多讀書,創作的詩詞才更加優美。學養學養,多學才能養才。

 

“家藏古史存疑是,天與高才割愛難”

多讀書,把自己做強做大,成為高才、大才,不怕沒有用武之地,上天或他人想割愛都難。

 

“無事時不可或倦,人賢者視其自修”

此聯與當代一句名言——“人的區別在業餘時間”——當為異曲同工。沒有事的時候不可倦怠,要珍惜時光多讀好書。賢人能士,主要靠自修自學,並非天生或老師教導。

什麽時候該讀書?什麽地方好讀書?

 

 

“漁蓑句好真堪畫,燕子日長宜讀書”春天宜讀書。

“清蔭滿階開畫本,古香一榻坐書城”夏季宜讀書。

“孤雲出岫真堪畫,遠水粘天宜讀書”秋天宜讀書。

“雪窗快展時晴貼,山館閑臨欲雨圖”冬天宜讀書。

 

“未須百事必如意,且喜四時長見書”

雖然事事如意不可能,但讀書不分季節,四時都宜讀書,四時讀書都是歡喜快樂的事情。

 

“鬆風臨水朝磨劍,竹月當窗夜讀書”夜間也應讀書。

 

應該如何讀書?

 

 

“古劍不磨留養氣,異書多讀當加餐”

此聯最能體現左宗棠讀書的基本理念。左宗棠一直“務實學”,強調讀書要學以致用,廣泛涉獵,博采眾長。他一方麵非常重視以儒學為正統地位的傳統教育,另一方麵也廣泛涉獵天文、地理、軍事、曆史、時事、農學等多方麵知識,因此,才成就名垂青史的豐功偉績。

 

“每讀書史多求理道,亨明師匠無忽徽言”

左宗棠在給兒子的書信中說:“讀書能令人心曠神怡,聰明強固,蓋義理悅心之效也。若陡然信口誦讀而無得於心,如和尚念經一般,不但毫無意趣,且久坐傷血,久讀傷氣,於身體有損。陡然揣摩時尚強調而不求知於理……”他告誡兒子讀書要“求之於理”,他還強調:“讀書要循序漸進,熟讀深思,務在從容涵泳以博其義理之趣,不可隻做苟且草率功夫,所以養心者在此……我不望爾成個世俗之名,隻要爾讀書明理,將來做個好秀才,即是大幸。”

 

“以古今大文為述作,與天地清氣相娛遊”

“山高水長中有神悟,風朝雨夕我思古人”

既讀萬卷詩書,又行萬裏長路;既讀案頭之山水,也讀地上之文章,方可得神悟、得妙諦。

 

“繹誌多忘嗟老大,讀書有味且從容”

這是左宗棠為江陰南菁書院題寫的對聯。讀書要讀出個中滋味、讀書趣味,必當從容讀來,不可浮躁,不可囫圇吞棗,不可斷章取義,不可浮光掠影。

 

要讀書還得愛書、藏書。

 

 

“萬卷藏書宜子弟,諸峰羅列似兒孫”

藏書萬卷,不僅給自己創造良好讀書條件,更主要的是為子孫創造讀書環境,提供讀書榜樣和氛圍。

 

“幾畝荒園都種竹,數間茅屋半藏書”

荒園種竹是以警心、靜心;茅屋藏書堪稱書癡、書蟲!

 

“負郭無田荒園種竹,傳家有寶茅屋藏書。”

左宗棠是晚晴名臣,著名愛國將領,曾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堪稱功勳蓋世、文武兼通,軍政兼備、德高望重的曠世奇才,但他卻一生清正廉潔、克己奉公。他“廉不言貧,勤不言勞”,“剛明耐苦,布衣蔬食”,所以“內無餘帛,外無贏財。”但他卻“奇書已聚五千卷,此墨足支三十年”,不留金銀,僅把藏書作為傳家之寶,既令當今一些為後輩子孫留房、留車、留錢財的長輩汗顏,也值得深思!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