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書而無禮 ——當下書法憂思之一 作者 陳勝武

(2014-11-12 12:56:56) 下一個
愛之深,方能恨之切。當今中國書法正在迅速發展,如果以“非主流”的冷眼來旁觀透視,則可照出當下書法並不美麗的另一麵,或可作為同道冰鑒。
文化自卑
    中國人一直善於學習,中國文化幾千年來一直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學習中發展壯大。
    但是19世紀以來,中國傳統文化的命運是可悲的。中國被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強行納入了西方國家主導的全球化進程,中國的仁人誌士麵對亡國滅種的危機,“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既而從製度上感覺不足,終於從文化上根本感覺不足”(梁啟超語),將中國落後挨打的原因歸罪於傳統文化,於是開展了一場持續一個多世紀的矯枉過正的文化運動。陳墨先生在《金庸小說與中國文化》中指出:“20世紀中國的主要文化思潮,或者說‘主流意識形態’,是對傳統文學的批判、揚棄、輕視、仇恨與否定。”這不僅僅是文學,也是整個傳統文化的遭遇,其直接結果就是我們喪失了文化自信和話語權,對於自己的傳統文化,把糟粕和精華一起倒掉,造成了持續幾代人的文化斷層。
    對於中國書法來說,和西方藝術其實完全是兩個體係,互相之間基本沒有關係。但是近幾十年以來,中國書家在與西方藝術家的文化交流中,我們以獲得對方的理解和認可為榮,當對方不能理解中國書法的時候,我們竟然感到焦慮和不安,然後引進西方藝術尤其是美術理論和話語體係,來判讀、解構、重塑中國書法,削足適履式地迎合對方,這是典型的喪失文化話語權之後的文化自卑。這種學習本身並沒有錯,並且勇氣可嘉。但是實踐證明,學習的後果卻是生硬割斷了中國書法的“在地性”,泯滅了中國書法的精神內核,及其自身的獨立性和獨特性。鄭曉華先生指出:“文化藝術的‘世界化’是近四百年歐洲藝術的專利。……‘世界化’的進程中,歐洲藝術是都以本土的麵目直接指向世界的。他們根本沒有想過對方的本土特點,先將自己‘修理修理’,然後再往外推。歐洲美術、音樂就是這樣從本土的、地域的而變成世界的。”在很多書家眼裏,中國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反而成了沉重的包袱,他們有意願與先賢並肩,但沒有勇氣和實力,轉而急於掙脫傳統另辟蹊徑。不少書家把繼承傳統視作抱殘守缺,熱衷於移植西方文化炫奇尚異,在國人麵前顯示所謂創新,希望以此證明無愧於祖先,以此與曆代先賢並肩。可惜的是,當今中國書法的最大問題,並不是創新不夠,恰恰是繼承傳統不夠。
    鄭曉華先生在《學院派書法——書法畫:土壤、動機、願景》中有一段話,雖然是評論“學院派”書法,實際上可以用來指相當部分當今書家:“學院派書法從局部語言看,它似乎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中國書法。但是在整體結構上,它是對中國書法進行了‘大卸八塊’式解構,把書法剁碎了,再重新拚合。而拚合的手法,是‘現代美術’。所以似乎我們可以說,它比‘現代書法’走的更遠,是對中國書法卸胳膊斷腿,傷及骨骼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