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第三隻眼睛看中國》被認為是20世紀90年代"最具轟動效應、影響範圍最為廣闊、極具思想爆炸力的一部關於中國問題的著作”,不僅在中國大陸引發閱讀狂潮(包括引起高層關注),而且在港台受到熱烈追捧,還被翻譯為英、日、韓等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它署名 【德】“洛伊寧格爾”,但卻地地道道出自中國人之手,實可謂偽翻譯的巔峰之作。
1990年聖誕之夜,北大畢業的哲學碩士、出版經紀人徐兵約了幾個朋友來家裏打牌,一直戰到淩晨。正昏昏欲睡之時,一位牌友突然提到了王山這個人,提到了他那部已經完成卻苦無出版門徑的作品。
“王山是誰?”有人漫不經心地問。牌友極為鄭重地介紹,此人“極具靈秀氣,天馬行空,才氣飛揚而又實實在在地做人”。“作品怎麽樣?”出於職業敏感,徐兵問那位牌友。“作品比他本人更富神采”,她斷言,“誰接手王山作品的出版事宜,誰就能發大財!”牌友是王山的學生,在她的安排下,徐兵與王山很快見麵了。兩人一見如故,徐兵更是直呼“相見恨晚”。當天下午,兩人即簽了一份合同,徐兵成為王山作品的代理人。隨後,徐兵幫王山出版了牌友提到的小說《天傷》(原名《敗絮》)。
1993年5月,一個月黑風高之夜,於酒後微醺之中,兩人探討今後的寫作計劃。徐兵建議王山運用國外流行的 “案例研究”方法研究中國問題。當他談到擬就的書名是《第三隻眼睛看中國》時,王山顯然被觸動了。“第三隻眼睛,是誰的眼睛?”他問徐兵。徐兵說,“可以有多種解釋。兩隻眼睛之外的真眼或慧眼,非左非右的中立者之眼,超脫於冷戰格局的旁觀者之眼,以及一個名叫王山的人的眼睛,都可以稱作‘第三隻眼睛’。它是非功利的。”王山笑道,“好!一個事不關己的裁判者從職業角度發出的公允的聲音!”
徐兵建議,這本書以一個外國人為作者,王山署名譯者。這樣做有三個方麵的好處:其一,從市場角度看,外國人所寫的談論中國問題的書,一般都比國人自己所寫的書要好賣;其二,從寫作的角度看,用外國人的名義,許多問題和觀點都更好表述;其三,從政治的角度看,官方對於外國人的言論有著更大的寬容度。王山表示同意。
動筆之前,兩人還煞有介事地杜撰了“作者”的名字:洛伊寧格爾,身份是德國漢學家。為什麽是“洛伊寧格爾”呢?“沒有特殊理由,隻是覺得它生疏、上口,德國韻味足。”這個姓氏是他們從字典裏查來的。徐兵感覺它似乎來自普魯士土著,或北歐海盜的孓遺;王山則認定它代表了一個古老的奧地利貴族家族。為什麽是德國人呢?“是考慮到德國出過很多大的思想家,再一個考慮是德國不是霸權大國,對中國來講是個第三勢力,是個朋友。另外,德國人的思維比較嚴密。”
托名寫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落筆自由,不必受拘束,因為是別人寫的文章。但我又不能忘了是王山在寫,時而收斂、時而放肆。”“我時而想到是王山在寫,時而想到要應付審查,時而想到是‘洛伊寧格爾’在寫。”這種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寫作,讓王山體驗到了少有的快樂。
四十天以後,王山拿出了20萬字的書稿。徐兵選擇了山西人民出版社。他帶著打印好的書稿和王山杜撰的洛伊寧格爾的授權書來到太原。總編室副主任馬健認為書的內容相當不錯,但又擔心政治上不穩妥,於是建議徐兵找一下山西省委宣傳部部長。如果部長認為這本書沒問題,那就可以放心地出版了。徐兵依計行事。後來,徐兵收到了馬健的反饋,說部長認為這本書有出版價值,但為謹慎起見,希望以“內部發行”的名義出版。徐兵同意了。
《第三隻眼睛看中國》由清華大學印刷廠印製,完成時已是1993年歲尾。初版原定印十五萬冊,但後來因為資金的原因,隻印了七萬冊。它剛上市時景況相當淒涼,第一天批出去約五百冊,三天不到就退回來二百多冊。攤主們苦著臉說,因為書裏沒有“幹貨”,賣不動。所謂“幹貨”,就是政治秘聞、決策內幕及花邊軼事之類。
初版上市後的第七天,購買熱潮突然來襲。那天一早,徐兵的批發門市部尚未開張,第一批十幾個經銷商就堵住了門,他們要書,而且數量極大。他們說是讀者索購,動輒幾十本上百本的買。一上午,大小攤主們蜂擁而至,批發折扣從六五漲至八零,仍未能抵擋住白熱化的搶購勢頭,中午,終於清靜了下來,幾萬本書批銷一空。什麽原因導致了搶購?“北京大約是在1月5日被查封的。被北京市掃黃辦公室查封,理由是內容反動。查封時北京賣出了二百多本,但查封引起的逆反心理可能起到促銷作用。”王山這樣解釋。
似乎僅用逆反心理尚不足以說明大賣的原因。“中國的經濟問題、未來中國領袖探討、中國知識分子問題、中國的農民問題”,僅從《第三隻眼睛看中國》封麵所印內容簡介就可知道,它抓住了當時的社會熱點,毫無疑問會吸引了人們特別是知識分子的眼球。隨著書的熱銷,另一個問題也引起了普遍的濃厚興趣:洛伊寧格爾是誰?
書中的“出版說明”這樣介紹:“L. 洛伊寧格爾博士(1953. 8—)是當代歐洲最有影響力的中國問題專家。自八十年代起,洛氏陸續出版了一係列研究中國國情和國家政治結構的專著。他的觀點和對中國政治問題的評述,對西歐各派政治力量的對華政策都產生了很大影響,被認為是歐共體東方政策的最主要的理論依據之一。”為了讓這本原著看起來更像一本譯著,“說明”特別寫了這樣一段文字:“書中的一些觀點是我們不能苟同的,如對中國的農民問題和目前的經濟發展形勢,作者的觀點都帶有明顯的悲觀傾向。好在洛氏在他以後的一些著作中對這些問題作出了部分更正,我們將陸續把這些著作介紹給我國讀者。”但這樣的說明似乎糊弄不了內行人。
第一個發現問題的是徐兵的北大同學任元彪。拿到樣書以後,徐兵送了一本給任元彪,希望他能談談對此書的看法。第二天,王山和任元彪都來到徐兵家。任元彪開口就說:“我覺得這本書不像是一個外國人寫的。”他翻到書中的幾個地方說:“這樣的細節不可能從資料上得到,在書中所反映的那個時代,作為一個外國人,也很難實地觀察到這樣的細節。”王山說:“就是一個外國人寫的。” 任元彪問:“你會德語嗎?”王山回答:“是從英語轉譯的。”
前文化部部長、著名作家王蒙讚歎《第三隻眼睛看中國》是一部“奇書”,“更奇的是,它的作者是誰?”如此重要的漢學家,自己為什麽沒有聽說過?王蒙托人多方打聽,結果是“查無此人”。德國駐華某文教機構一位負責人說,這本書絕對沒有在德國用德文出版過,很可能是中國人的假托之作。王蒙也不由得作如是想。“這個德國人的語言竟然比當今許多中國人更中國,……譯文之古俗(不是雅)也令人起疑,譯者絕對是當今中國最偉大的翻譯家之一!林紓再世也不能不服!”“雖然用了一些西方式的語言, 總體來說相當地中國化和具備中國式的流暢。”“這與其說是重思辨好科學喜抽象的德國人的著述風格,不如說是吾民小兒女的後生可畏的黑馬風格。”
王蒙將批評的矛頭直接指向山西出版社:“全書沒有按慣例列出翻譯書不可或缺的原書名與原出版社名,乃至作者姓名的原文。(是不是“Leuninger”呢?)這本來是不能夠缺少的,至少在強調知識產權的今天,為了有別於非法盜版,怎麽能夠不印上這些呢?學術的嚴肅性也需要這些資料。要知道閱讀原文對於鄭重的科學研究的重要性。沒有原文資料,請問,山西人民出版社是怎麽審的稿呢?這是一個技術性的疏忽麽?是作者的原書沒有出過德文版麽?本書的作者到底是誰呢?希望中譯本出版者與譯者給讀書愛好者一個澄清,也有以教我。”文章的最後提出了一個“秋菊打官司”般的要求:“請給我們一個說法。”
迫於王蒙和社會各界的輿論壓力,山西人民出版社不斷給徐兵打電話索要真相,北京的媒體和更多的海內外媒體也對王山窮追不舍。一時,壓力山大。兩人商量後決定,所有問題一律由徐兵出麵擋駕,並且堅持咬定就是德國人寫的,甚至,還準備冒稱該書尚未來得及在國外出版,王山就根據其手稿翻譯成了中文搶先出版。至於外文原稿,“在王山手中,適當時候會公布的”。
1994年底的一天,山西人民出版社張書記帶著幾個人到北京找到徐兵,說這次來京就兩個目的:第一,見到王山本人;第二,獲得王山本人對這件事情的說法。如果辦不成這兩件事,他們就不走。王山見了他們,並向他們承認該書就是由他本人所寫,但對方不信。他們認為,寫小說的人寫不出理論性的書,王山是擋箭牌,作者另有其人。
對於偽翻譯給出版社和公眾造成的困擾,徐兵和王山內心其實是愧疚不安的。1998年,借寫作《王山其人》之機,徐兵做了正式道歉:“當年的我,少不更事,法的觀念淡薄,……縱意行事,給諸多關懷支持我的前輩造成麻煩,謹此表示歉意。”王山也深深自責:“這是一次名副其實的‘欺世盜名’——盜用洋人的名字以蒙哄國人,本意雖不是拉大旗以自壯,但畢竟不君子,令人汗顏。”
2012年4月30日,王山在北京逝世。《新京報》《東方早報》《華商晨報》《西藏商報》《西安日報》《哈爾濱日報》《恩施晚報》《北方新報》《汕頭特區晚報》《深圳晚報》等紙媒都發布了消息。新浪網、鳳凰網、央視網等網絡媒體也都進行了報道。幾乎所有媒體都念念不忘王山托名寫作《第三隻眼睛看中國》這件事。《都市快報》援引了王朔對王山的評價:“姓王的作家,我隻佩服兩個,一個是女的,上海的,叫王安憶,另一個就是王山。”《中山日報》5月12日發表了專文《他為何冒充外國人寫“第三隻眼睛”?20年後<第三隻眼睛看中國>出版真相公布》,徐兵現身說法,對《第三隻眼睛看中國》從策劃到寫作到爭議到交底的諸多細節再次進行了回溯。
2011年9月14日,昕升創建百度百科“王山(北京市京劇院原副院長、作家)”詞條,第一次對王山的生平進行較為全麵的介紹。截止到目前為止,該詞條已經被編輯20次。最後一次編輯的時間是2021年10月19日。該詞條 “人物簡介”內容如下:
王山,1953年8月31日出生,1968年初中畢業時,正值文化大革命初期,王山隨廣大知青赴山西省雁北插隊務農,後進入煤礦擔負井下采礦工作,隨後,因表現出色,被調至軍中服役。1977年複員後,王山被分配至北京師範大學從事文化教育工作,在此期間,王山通過個人的努力,不僅在短時間內由普通職員升任至處長之職,還在職攻讀了教育學的碩士學位。隨後,王山升任北京京劇院副院長,成為當時北京文化教育界最年輕的高層幹部之一。1991年,應於時代的變革,為了喚醒人民對自己所處時代的認識,並以曆史為鏡剖析當今的社會問題,王山毅然掛印提筆,專業從事起文學創作。遠比同齡人更為豐富的人生經曆,為其文學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王山通過充分體悟與吸收社會各階層養分,最終在社會組織與形態的流變等方麵形成了獨到見解,並通過其作品奠定了自己在中國文學界、思想界的地位。這些年,他以“四橫豎”的網名混跡於“北京頑主”百度貼吧裏。上世紀90年代,他的天字係列小說《天傷》、《天祭》、《天爵》出版,後來又寫成《大玩主之地殤》,並化名出版《第三隻眼睛看中國》。2012年4月30日19點30分,作家王山因糖尿病引起的心衰和腎衰在北京301醫院病逝,年僅60歲。
這個簡介提到王山出生於1953年,根據本人自述,應是1952年。另外,根據趙群《憶王山,我心中的跑酷少年》的文章可知,王山生於浙江金華,曾就讀於北京八一中學、十三中。“他家是北京軍區的,他爸爸是軍區文化部的部長,兼著戰友文工團的總團長哩,軍級首長”。王山屬於“大院子弟”。
參考文獻:
王蒙:《“洛伊寧格爾”與他的眼睛》,《讀書》1994年第9期。
劉智峰主編:《解釋中國——<第三隻眼睛看中國>批判》,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年版。
何平、柳方園、袁夢令主編:《中國高層新智囊:影響中國進程的精英傳記》第6卷,黨史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趙群:《風月十五不歸人——趙群中篇小說集》,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
《他為何冒充外國人寫“第三隻眼睛”?20年後<第三隻眼睛看中國>出版真相公布》,《中山日報》2012年5月12日A5版。
百度百科:王山(北京市京劇院原副院長、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