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來源:畫廊
一張《大衛》素描習作成功刊登全國高校美術教材的封麵,被公認為“中央美院史上最好的大衛像”。34年了,至今無人超越。
在喻紅之前,徐冰的《大衛》是當時央美學生爭相學習的典範:
許多人認為徐冰的《大衛》無人再超越經典,但是不久之後,年僅18歲的喻紅就憑借她的《大衛》超越了前人。34年了,無人能再出其右
喻紅《大衛》習作 局部▼
陳丹青曾說,喻紅是當代女性藝術家榜單上繞不開的“英雄”。
她的名聲在藝術圈流傳了40多年,她身上也有太多標簽,“最美校花”、“天才少女”、“大姐大”、“作品至今無人超越”……
01
8歲那年,喻紅想做一個藝術家
1966年,喻紅出生於西安,她的童年是在文革末期中度過的。當時,小孩們幾乎不怎麽上課,看到有人在街上敲鑼打鼓地遊行,就跟在他們後麵跑。
而喻紅從小便有著細膩的內心,以及藝術家的那份敏感,而這又與她的母親相關。
喻紅的母親早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後來從事美術編輯。
小時候,她問喻紅長大想幹什麽,喻紅便回答要做一個畫家。1974年,八歲的喻紅在北京市少年宮開始學畫。
“文革末期我開始學畫,從幾何形體開始入手,原本以為學畫是畫當時每個孩子應該畫的,鶯歌燕舞陽光燦爛的兒童畫,不想一遍一遍地畫素描,弄得滿身手都是黑,還是不得要領,老師還不停地說:徐悲鴻先生常說:寧方勿圓,寧髒勿潔。”
這種審美使一個十歲的孩子又一次感到困惑。
後來經過漫長的素描學習,喻紅畫的越來越熟練,已經能學會了分麵、排線、處理虛實,這時的她漸漸對美術有了些自認為粗淺的了解。
但每次打開畫冊時,那些被奉為經典的人體素描還是困擾著她。
“因為這些素描跟我們學的素描完全不一樣,既不排線,也不分麵,柔和的線條和優雅的明暗,勾勒出有血有肉的人,好像能感受到溫度。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呢?我開始對自己的素描慣性產生疑惑。”
02
18歲那年,《大衛》讓她名聲大震
附中畢業後,喻紅進入了央美油畫係第三畫室,而考上油畫係的她,是班裏唯一的女學生。
選擇油畫第三工作室,是因為希望有一天,能畫出在母親所藏的蘇聯雜誌和畫冊上看到的東西方古典繪畫。而其母,也是從第三工作室畢業的。
進入央美學習後,她的第一張作業就是《大衛》。
喻紅說:“大衛是米開朗琪羅的代表作,有體積感和美感,有整體又有細節,是比較難的課題,也是美院的必修課。”
她畫《大衛》很投入,總共畫了4個星期。後來這幅《大衛》入選了教材,讓她18歲就名聲大震。
“畫這幅我試著近距離的觀察《大衛》頭像,用鉛筆盡可能的去接近這件偉大的作品,經過一個月的努力,我的這張《大衛》廣受好評,登上了《中國高等美術學院作品全集》的封麵。”
這對一個大一的學生來說是一個殊榮,它不僅使她打下了紮實的造型基礎,也使她更深刻地理解了造型理念,這種理念使喻紅對事物的觀察和對藝術的表達從容自信,不再會被各種表象困擾。
03
大學時代,結識一生摯愛劉小東
喻紅大學一年級的第一張素描習作《大衛》,刊登上全國高校美術教材封麵時,她的同班同學劉小東還是個自卑的東北娃。
據透漏,劉小東垂涎喻紅已久卻不敢表白,於是“他經常在校園裏練武術,在女生宿舍的樓下去表演,其實是想讓喻紅注意”。最後,劉小東最終如願抱得美人歸。
劉小東單戀喻紅4年,他們相處9年,不被喻紅父母看好,最終在她的堅持下,二人步入婚姻,生活幸福美滿。
1993年,劉小東、喻紅結婚照
喻紅和劉小東的愛情故事,也打動了他們的身邊好友,王小帥就是其中一個。在他的邀請下,喻劉二人出演了王小帥的首部電影《冬春的日子》,在片中扮演他們真實的自己。這部電影後來獲得了國際電影節的大獎,並被BBC評為自電影誕生以來100部佳片之一。
電影劇照中的喻紅、劉小東
與電影裏“喻紅出走、劉小東成瘋”的結局不同,今天的劉小東已是畫作拍賣動輒過千萬元的畫家,妻子喻紅也像姥姥給她取名時期望的那樣“長大後越來越紅”。多年後,王小帥導演再度邀請二人參演《冬春之後——喻紅篇》時,電影裏的喻紅已變成了穿戴名品服飾、駕駛寶馬車的優雅女。
電影劇照中的喻紅、劉小東
當年央美附中的窮小子追上了富家千金,金童玉女搖身一變,成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油畫界的模範夫婦。
喻紅作品中的夫妻倆人
丈夫劉小東是著名畫家,夫妻畫作雙雙拍到千萬以上。在男人眼裏,喻紅漂亮、有才、賢淑,確實堪稱完美,她是個完美的妻子、母親,重要的還是一個藝術家。
劉小東作品中的夫妻二人
04
畢業任教,曾為明星們創作肖像
1988年,喻紅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畢業後就留校任教了。
作為一名寫實主義繪畫的先行者,喻紅除了給學生基本的指導之外,更多的是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和自由,讓他們發揮想象力,去關注世界、關注人。
喻紅不算是那種熱心的畫家,更不是那種追求形式、製造效果的藝術家。她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普通的老師,在學校有課就去上,沒課就待在畫室畫畫。
喻紅自畫像
那時起,她的創作便偏向個人化風格,選擇去畫身邊的同學、朋友。
“現在你畫身邊的同學、朋友很正常了,但那個時代不是這樣的,隻有英雄人物的生活是生活,普通人日常瑣碎的生活就不是生活。”喻紅回憶。
有人問她:為什麽不做一個全職藝術家?
“我不喜歡做全職藝術家,我喜歡的就是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可以自由地願意畫就畫,願意幹什麽就幹什麽,每天創造一點新東西,每天收獲一點點......”
她還曾為李娜、章子怡、李宇春創作油畫肖像。
金黃色的漸變背景,彰顯李娜的個人魅力;章子怡精致的五官讓喻紅感歎不已,透過喻紅敏感而獨特的審美視角,與極具個人風格的筆觸,筆下的章子怡更加從容有韻味;李宇春在暖色的背景襯托下,更顯颯爽無畏的性格。
05
迎來新身份,創作《目擊成長》係列
1994年,新生代畫家喻紅迎來了人生一次重要的身份轉變:她成為了一位母親。
她決定用畫筆畫出她的成長故事,同時記錄女兒的成長過程。 喻紅的早期作品通常表現女性青春意識中對未來的茫然和焦慮,女兒的出生促使她在藝術創作上實現轉向。
喻紅著手創作她的代表作《目擊成長》係列,記錄自己和女兒兩代人的成長曆程。
孩子就像藝術家麵前的白紙,作畫前幾乎不可能知道最終的結果,父母也不可能決定孩子成為什麽樣的人。喻紅通過繪畫方式,討論成長的問題。
她從自己的兒童時期畫起,將畫和同一年的新聞圖片並置在一起,畫到女兒出生那一年,就開始畫女兒的成長。“通過個人的線索再現一個社會的變化”,喻紅這樣評價。
這個係列喻紅已經畫了40多幅,嚴格按照當初的計劃,每年一組,是她最具自傳性的作品,並且永不對外銷售,可見它們的彌足珍貴。
在這係列作品中,有一件特別重要的作品:《1996年30歲》:短發花裙的喻紅靠在沙發上,注視著熟睡中的女兒。女兒從脫離母體開始,逐漸成長,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這是喻紅沉寂幾年後重新開始的創作,她是女人,她是母親,她屬於家庭,而最後,還是藝術讓她覺醒。
06
個人風格,關於創作方向及繪畫思考
喻紅表示:走美術這條路,首先還是要喜歡,如果不喜歡,再怎麽畫、怎麽堅持,一樣還會轉行,直到找到自己喜歡的為止.......
她的作品色彩濃重,不著意於對深度和典型的追求,總是表現生活中的細枝末節,以寫實的手法,突出一種沒有情節但戲劇性十足的效果。
喻紅說:“我生活在人群裏,發現了許多令人心靈感動又無法言表的東西,這些都是關於人性的敏感、脆弱、尊嚴、隔膜、無助、真誠和情愛的故事……所有人都被它驅使著,於是生活發生了各種各樣的故事。它們成了我作品的主題。”
這位中國天才女藝術家的視角總是隨著生活的變化而行進,她苦心孤詣地以藝術創作的方式,來觀察作為本質的人群和個體。
從一個少女,成長為一個母親,也作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一個女性。
但她更是一位獨具才華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