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15)
1
止損線
我一直對一夜暴富充滿了期待,為了這個目標,這些年幹了不少事。
當場就坐不住了,然後投入到股市當中,迎來了第一次慘痛的教訓。
“容易的選項”和“從眾心理”在股市裏是最危險的。
一句話說,就是你和其他人的動作是一樣的,你們擰成了一股大流,被集中收割了。
不過大部分人不是這樣的,他們平時不關心這玩意,隻有再漲了一段時間後,發現周圍的人都賺錢了,他們才開始入場,然後在暴漲階段大幅買入,其實暴漲階段就是最後階段了。然後就是暴跌,他們這次被綠的心灰意冷,不玩了,等到下次漲到快要崩的時候又來了,你說不收割這些人等啥?
這次暴跌對於新手很痛苦,對於老手們來說暴跌不是壞事,暴跌了才是下一個周期的開始,老手們都是等跌完了才建倉,新手才在山頂建倉,你們仔細體會下。
這麽多年來這麽多人同時有這樣的想法,隻能說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種必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都傾向於做容易的選擇。
生活中到處都是這種情況。
麵對新東西,絕大部分人的選擇都是“等等再看”,其實初期入場難度是最低的;
麵對便宜的股票和房產,絕大部分人又看不上,等到它漲得貴的不行再買,一買就成接盤俠。
碰上挑戰忍不住想退縮,其實多年後回過頭來,才能發現人生的關鍵點,都是那些挑戰。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說法,說持有房產漲十倍的人非常多,持有股票漲十倍卻非常少,主要原因是你平時沒那閑工夫去查自己家房子值多少錢,而且把房子賣掉套現也比較麻煩,可能沒地方住了。股票就不一樣,隨時可以查,隨時可以賣,最後的結果是誰都拿不住。
所以說,人類的幸福並不相通,痛苦卻是一樣的。因為想法千奇百怪,到了落實階段,絕大多數人選擇了容易的選項。選擇了容易,往往快樂是一時的,代價卻是持續的。
這就好像那種遊戲裏,你選擇了低難度,刷怪確實是容易了,但掉落經驗也少,經驗值一直上不去。到了後來級別也上不去,打不了更大的怪,級別更上不去,就徹底卡住了。
為啥我拿著虛擬籌碼炒股像個股神,因為虛擬的世界裏,沒有“沉沒成本”,做啥選擇都不會痛苦,現實世界裏,做任何決定都有代價,很多時候正確決定就在眼前,但是就是不敢去做。
2
周星馳
前段時間吳孟達去世後,周星馳和吳孟達的關係引發了一係列的討論,不少人傾向於說他倆的關係正常,並不是外界傳言的那樣關係很差。
其實這玩意沒啥可討論的,了解周星馳的人都知道,周星馳在電影裏嘻嘻哈哈,現實世界裏孤僻到了極點,大家可以去看看香港電影圈對他的評價,不是說他不好,而是他對誰都很寡淡,幾乎沒有人情味。
當然了,這不是在否定周星馳,隻是客觀描述他那個人,如果你連這個都接受不了,說明你也不是真喜歡他,而是喜歡了一個你自己想象的殼。
而且可以看出來,大家最喜歡他的“無厘頭”,其實他自己演了幾年後演吐了,根本不想再碰那些東西,這也是為啥不少人說他的電影好像變了個風格似的,不如以前好看了,因為他自己並不喜歡那些東西,所以不想玩了,後期拍出來的東西跟之前完全不一樣,一般的評價是“盡管都是爛片”。
這倒是跟小沈陽之前說的一件事比較類似,他說群眾想看他表演一個“操著東北話賤兮兮的娘炮”,可是他自己實在是不想繼續,他要做個演員,最好是表演藝術家,然後很快就不火了。而同樣耍賤起家的嶽雲鵬卻越混越爽,因為小嶽嶽並不介意一直賤下去,並且樂在其中。
這種人在生活中其實有很多,沉迷於自己的小世界,根本無法自拔,完全孤立於這個世界之外,跟誰都保持著距離。
我倒是不知道周星馳到底痛不痛苦,不過現實生活中這類人普遍過得都不咋地,反正我身邊的這類人都談不上過得多好。
而且“孤僻”這事是一種“下行循環”,你對別人把自己封閉起來,別人不了解你,會以為你討厭對方,該說的話也沒法說,關係自然都不會太深,周圍沒人,慢慢更封閉。
我前段時間看了一篇論文,分析人際關係對人類大腦的影響,說是跟朋友的親密關係跟布洛芬有點像,因為人類從社交中得到的歡樂可以抑製痛覺受體,能起到止疼作用。
不僅如此,已經證實孤僻的人更容易得抑鬱症,可能是負責獎勵的區域長期不被激活,慢慢不起作用了。
關鍵不是想說這個事,人這輩子跟高考是不一樣的,高考主要是靠你自己,分數這玩意基本是你腦子裏裝多少,就能倒出來多少,等到大學畢業,就會發現一個神奇的問題,沒人跟你單打獨鬥了,往往是縱向和橫向資源一起上,比如祖宗三代的資源集中在一代人身上,比如身邊有高手提攜,如果你這個時候還指望但憑自己的能力打出一片天地,不是說不可能,而是說太理想化。
你需要別人幫你,情緒和物質上的,比如你需要賞識你的領導提攜,需要跟你關係好的朋友傾聽,防止你自爆掉。
所以說,孤僻這事不僅不利於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對職業生涯也有害無利,這類人承擔的壓力更大,獲得的動力卻更少。
當然了,這裏並不是孤立無效社交,而是說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兩個時常聯係的朋友,平時多嘮嗑,互相排解,說不定對你生活有質的影響。
3
準備好了再開始
我們從小被灌輸“準備好了再開始”。但是美國那邊的精英教育中有個原則,叫“先做,再想”。
或者叫“實習生定律”,大家可以回想下,是不是感覺大學四年學的東西都不如實習幾個月學到得多?當然了,這裏不是否定大學教育,而是說實習期那種模式非常好。
而且實習期間直接讓你上手幹活,一邊幹一邊學,學了直接使用。這一點對於碼農們來說尤其明顯,學得最快的就是大學剛畢業那三年,很多東西根本沒準備,直接就拉上去。
公司和個人都是一樣的,最明顯的其實是馬斯克,他搞的那個電動車就是一邊幹一邊研究接下來怎麽搞,大家可以看看那個初代車型,樸素的根本不像個正兒八經的汽車,下雨天還漏雨,但是他確實這麽一路迭代過來了,他的那個電動車跟個哺乳動物似的,一直在進化。
事實上很多時候吧,如果充分認識到了困難,那很多事情根本沒法搞,能直接嚇退大部分人,甚至很多成功的創業者也表示,當初一腔熱血開始搞,根本沒意識到後來有那麽多麻煩,如果一開始就知道那麽艱難,就不會開始了。
大家還記得我之前給舉過的例子吧,十年前工業界很不看好新能源車,因為電池貴的不行,造出來的車太貴,根本沒法推廣,那時候大家更看好氫能源。
事實上在接下來的十年間,隨著各個主流電池廠商的不斷努力,再加上電動車賣得多,大量科研經費被投入到電池應用上,電動車的價格在十年間降低了90%,現在越來越便宜,如今電動車成了主流,氫能源反倒是提的越來越少。
所以說吧,有啥想法可以先低成本地做起來,一點點迭代,一邊做一邊學,你不一定用最漂亮的方式解決碰到的問題,哪怕用最笨的方式解決了,也比沒解決強。事前想得太多,很容易最後也沒成行。
我以前有一個黃埔係列的文章,裏邊也提到了這個邏輯,黃埔將星璀璨的那幾屆學生,並不是學校教得好,其實隻上了七個月課,而且也沒教啥,大家想想自己7個月能學會啥。
他們都是在後來的戰爭中成長了起來。這一點後來我國商界也很明顯,學習最牛逼的去了美國,剩下的在中國市場化大潮中拚搏,挺過來的都是神。
4
尾聲
如果希望生活痛苦一些,就可以反著來,非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