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文:金肽頻
陳獨秀是當代主要創始人之一,還是新時期文化運動的主要倡導者。除了在革命和文學上的取得成就,陳獨秀在書法上也有不凡的造詣。
陳獨秀
陳獨秀一生中的書法印記,主要有4個板塊:童少時期;辛亥革命前後;南京監獄服刑時期;重慶江津晚年。陳獨秀一生為革命奔波,最後他在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及書法上找到了精神的歸宿。
陳獨秀題寫的“向導”
在現當代書法史上,陳獨秀與沈尹默有一段比較著名的趣事:陳獨秀指出好友沈尹默書法“其俗在骨”,不加掩飾的批評,並沒有惹惱沈尹默,反而作了深刻的反省。從此我們起碼可以看出兩個結論:一是陳獨秀為人正直真誠;二是對書法的問題看得獨到準確。
其實,陳獨秀留下過很多關於書法的言論,對於書法如何“免俗”問題,陳獨秀致葛康素《論書三則》中,言稱“作隸宜勤學古,始能免俗”。他提倡“作隸”應該多學古人,在傳統碑刻中感悟古人用筆之法,吸納古人書法的人文元素。
陳獨秀隸書
而“免俗”二字,則直接體現了陳獨秀的書法審美思想,他主張書法突出個性,以個性突出風格。在陳獨秀看來,學好古人之法,才是書法“免俗”、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陳獨秀呼喚並努力實踐的是書法應凸顯個性,在書法中注重人文品格的養成,從而讓書法展現出文化屬性、個人精神,在點畫結構和筆墨起落之間洋溢著芬芳的“文化之美”。
陳獨秀草書對聯
如何在書法裏塑造“文格”,陳獨秀不但見解獨到,而且說到做到,敢做天下第一。1917年,作為文科學長的陳獨秀為改革校風,向蔡元培提議成立“北京大學書法研究社”,聘請馬敘倫、沈尹默、劉季平等名家擔任書法導師。這在民國初年的書法界絕對是大事件。在北大這所中國高等學府裏,專門成立一個書法藝術研究組織,無疑是中國書法從近代走向現代的標誌。
於書法,陳獨秀尊古學古,又順乎天然。既有質樸歸真的人格體現,又有率性而為的革新改造,人格與文格在他的書法作品裏始終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陳獨秀草書橫幅
陳獨秀書法秉承王羲之、趙孟之道,極力主張“疏密有致”的布白觀。他認為,“布白”的學問因人而異,因書體而異。所謂“文格”,即書法中的一種文化品性與格調。“文格”展現的是書家本人對點畫結構、結體建構、總體布局的格調性安排,是文化在書法中的頂配“裝置”。
陳獨秀在南京監獄中曾寫下大型組詩《金粉淚》(56首七言絕句),其中第36首是:“珊珊媚骨吳興體,書法由來見性真。不識恩仇識權位,古今如此讀書人。”一句“書法由來見性真”,擊中了書法的要害,道出了書法的要義。而這正是陳獨秀書法中,人格與文格和諧統一、相生相伴的思想表達。
陳獨秀草書條幅
1935年,劉海粟拿了一幅畫到獄中請教陳獨秀,陳獨秀寫下一首題畫詩,在文人中很是流行了一陣子:“黃山孤山,不孤而孤,孤而不孤。孤與不孤,各有其境,各有其圖。”(《題劉海粟古鬆圖》)這首詩既是為劉海粟的畫所題,實際上也為陳獨秀本人作心靈的注釋,用劉海粟的畫為自己的書法發聲。
陳獨秀遭遇了政治與人生的劫難之後,彼時的心態昭然呈現。來自塵世的孤獨有之,來自心靈的孤獨有之,來自藝術見解上的孤獨有之,但他在自我宏闊的思想境界裏又感到是“不孤”的——這是陳獨秀風幟獨標的書法“文格”所在。
陳獨秀草書冊頁
在他書法的字裏行間,隱含曆盡榮辱的悲愴、身處逆境的豁達,同時也彰顯了桀驁不馴的鮮明個性、廣博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獨特的人格構建和篤定的人生信仰。他麵對逆境與困難,始終保持對書法的獨立思考,70多年過去了,至今仍散發著昭人的文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