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在北美,為什麽印度裔比華裔更容易成功?
在美國和加拿大,印度裔相比華裔,無論是在實業界、科技界、經濟界、大學還是政府等等,都全方位超越華裔,這是不爭的事實,相關報道很多。為此,我想我和很多人都會有共同的問題:
印度裔為什麽在北美比我們混得好?我們海外華人有句口頭禪:祖國強大華人才能更好,這是事實嗎?如果是這樣,那大家都公認中國比印度發展得好,為何華人卻遠遠落後於印度人呢?
▲ 微軟印度裔CEO薩提亞·納德拉
在我去印度遊學前,碰巧看到一篇文章,是矽穀知名華裔創業家王維嘉先生所寫的。他去年12月份去印度遊曆2周,感悟良多,在他的長文中他專門探討了“老印在美國為什麽比老中混得好?”。我相信他也一直在尋求這個答案。
當我看完王先生的文章,我知道他的答案正是我所探究的,我相信他的判斷。所以,後來的遊學之旅,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去驗證他的觀點,其後從我這裏也完全得到證實和認同。下麵引用兩段他在文章中的看法:
“這次印度之旅,我想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印度的法律和政治製度和美國太相似了。這套體係是一整套精細的自下而上的利益分配的博弈體係,其中的規則和玩法沒有多年的浸淫很難掌握。而中國自秦朝以來就是自上而下的行政體係,一切聽皇上的,老百姓對於利益分配根本沒有任何發言權。
久而久之大家對公共事務很淡漠,甚至就沒有‘公共事務’這個概念,所謂‘自掃門前雪’、‘一盤散沙’的根源正是在此。難怪印度人抱團,自下而上的博弈就是要靠抱團啊。所以印度人到了美國就和在自己國家一樣,像穀歌CEO劈柴去國會作證一點不怵啊。”
“這套法律和政治體係從1952年到現在一直在運行,可以想象來美國的印度移民從小就耳濡目染,浸淫其中,所以到了美國簡直輕車熟路,又是講英語,和在母國沒什麽區別。而中國人對這一切都很生疏,許多人甚至待了很多年都搞不清楚這個係統是如何運轉的。當然印度人要混得好了。”
王先生的觀點,或者說我們最終找到的答案很簡單:就是印度的製度環境和西方基本一樣,而中國則根本不同;由此導致了印度裔和華裔(無論是新移民還是其後幾代),在西方社會的生存和發展狀態迥異不同,也導致了華裔整體上全麵落後於印度裔。
▲ 穀歌印度裔CEO桑達爾·皮查伊
王先生在文章中提到的一些具體例證,像民眾對選舉的積極參與,像大家對公共事務的關心,等等,我們這次遊學中都有同樣的觀察和感受。比如我們在尼赫魯大學和幾位女博士生交流時,她們都坦誠表達過,她們畢業後第一想去政府工作,其次就是去NGO組織,她們希望能積極參與政府或公共事務,改變印度社會,實現人生價值。
在印度旅行,剛開始或表麵上,會感到印度與中國或亞洲文化很相像,所以我們都會有一種很自然的親切感,但隨著深入了解和體驗,就會感到印度在很多方麵更接近西方社會,包括從思維方式、人際交往、規矩禮儀,甚至是飲食習慣等等;與中國則是漸行漸遠,“形似而神不似”,這個“神”更多體現在製度層麵,而製度的影響太重要太深遠了。
▲ 在尼赫魯大學,我們和在校的幾位博士生座談交流
我們遊學行程中,還組織大家進行討論分享,其中來自多倫多的一對朋友,就專題談到了“華裔與印度裔在北美發展的問題”。他們旅居多倫多多年,在大公司工作過,後來自己創業,不但事業有成,還把三個孩子都培養得非常好,也算是完全融入了當地社會。對這個話題,他們主要分享了兩點看法:
其一,中國大陸的崛起,對華人在北美的發展是弊多利少。換句話說,這是海外華人的負資產,因為這直接帶來華人群體的躁動不安和采取各種方式回國效力,因此帶來很多問題並影響華人群體在海外的可持續發展。這方麵的案例很多,負麵效應也越來越大。
其二,雙方的文化背景不同,華裔與印裔的個性差別較大。華裔偏保守內斂,喜歡單打獨鬥;而印裔更為開放,擅長抱團作戰,積極融入主流社會。大陸文化與北美差別很大,想真正了解和適應北美的文化和規則,不是一兩代人能做到的;而印度社會文化與北美的差異較小,印度人去北美發展並不感到陌生,甚至更有競爭力。
上麵中的第二個看法,本質上還是因為中印兩國社會製度的不同;第一個看法很有意思,咋聽起來難以接受,但仔細想來頗有道理,隻不過很少有人願意直麵這個問題而已。
對於今後華裔在北美的發展,他們倆不太看好,一是企業上層很難有華人再來提攜華人,二是今後華人的發展會大大受限,職場天花板將進一步拉低和加厚。
我想,他們的第一個看法也和社會製度的不同有很大的關聯,也就是說,中國強大到底對海外華人是有利還是有弊,這個也是製度決定的。如果中國是和你(或世界)相向而行(從製度上或價值上而言),那麽中國強大對海外華人發展有利;否則很大可能是不利的,一旦出現國家間大的衝突則華人就成了犧牲品。這種風險很大,也是華裔長遠發展的最大瓶頸。
社會製度的不同,對華裔和印度裔的發展有根本上和決定性的影響。如果不是去印度遊學考察過,如果不是在北美工作生活過,也很難有如此深切的認識。這種影響原以為離開祖籍國,就會慢慢淡化;原以為在下一代或下下一代身上,就會明顯轉好;現在發現,這種影響是根深蒂固的,是難以清除的,尤其是在中國變得日趨強大的今天。
比如,很多人在總結華裔和印度裔差異時,會指出華裔不關心公共事務、不願意參政議政,這種現象的確普遍存在,原因是什麽呢?其實根源還出在製度上的不同。
參政議政(也包括其他方麵的創新突破)最需要的是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或者說批評精神、批評意識和批評能力,特別是對政府的批評。這方麵中國人(包括海外華人)最為缺乏,並非是因為中國人天生就不好批評(其實正相反,中國人的挑剔能力隨處可見),而是因為某些恐懼,這種恐懼與生俱來,如鬼附身。
如果無法消除這種對“批評”的忌憚和恐懼,華裔群體無法真正站立起來,無法真正融入主流,也無法趕上和超越印度裔。印度裔不存在這方麵的問題,他們對美國、對加拿大、對印度,都可以無所顧忌、理直氣壯地批評,在批評中不斷完善和進步。
中國的崛起和強大,對海外華人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麽,還需要繼續觀察和思考。同樣,印度也正在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是否海外印度人也會躁動不安和紛紛回國呢?應該說,這種情況也會存在,但對印裔群體的影響不同於華裔的情況,這除了各自出國和移民的背景不同之外,還是因為製度上的差異。
因為社會製度的相似性,印度人出得來,也回得去(包括下一代),這種來來往往對兩方麵都是雙贏和互補;但華裔情況則有很大的不同,因為社會製度的差異性,出來難,回去更難,這種進進出出對自身和群體也更多是困擾和損耗。
▲在班加羅爾,與一位企業家交流,他是從美國回流印度的
這次去印度遊學,很高興找到了華裔和印度裔有落差的根本原因,但同時對華裔群體的未來,又多了幾分失望和憂慮,因為這種製度上的差異性是我們個人難以解決的,甚至很長時間內還看不到解決的希望。那該怎麽辦?我和朋友討論時,這幾點值得關注:
第一,每個人每個家庭都先把自己的日子過好、過正常了。參政議政、為民發聲,固然重要,但首先還是要像本地人、印度裔等移民那樣,按照本地的方式去生活,融入進來才能被認同,紮下根來才能有發展。
第二,在居住國和祖籍國之間必須選好自己的位置。兩頭通吃看起來很美,過去似乎也行得通,但這個不可持續,弄不好就是兩頭不討好,也很容易讓下一代迷失方向,成為“夾生飯”,他們今後的發展更是大問題。
第三,華人自身必須抱團取暖,並和其他族裔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今後華人在北美在海外的發展,很可能會出現一個比較艱難的時期,對此要有各種準備。現在應該想的不是超越印度裔或其他族裔,而是多學習多合作,不斷做出新貢獻,努力塑造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