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成都東門(迎暉門)城樓,大約拍攝於1900年。
成都,城隍廟。約翰 · 伯奇/攝,大約拍攝於1900年。
從南城牆上俯瞰成都南較場。約翰 · 伯奇/攝,大約拍攝於1900年。
成都一位漢族綠營某官員一家。約翰 · 伯奇/攝,大約拍攝於1900年。
成都,四川總督岑春煊(1902-1903在職)。
1908年,成都,望江樓。
1908年,成都,九眼橋。歐內斯特·亨利·威爾遜(英)/攝。
1909年,成都,東大街。羅琳·張伯林/攝。
在成都工作與生活的外國人。照片大約拍攝於20世紀初期。
1911年春,成都青羊宮內,篾梳攤點。
民國初,成都福晉醫院。
晚清,成都皇城壩,今四川省科技館,有毛主席像那個地方,緊靠著天府廣場。
1917年秋,成都北門(大安門)城樓涵澤樓。西德尼 ·甘博/攝。
1917年,成都,背家具。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成都北門口的挑夫。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廢墟上搭建的窩棚。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駐守成都的川軍劉存厚、滇軍羅佩金和黔軍戴戡為爭奪四川,不管百姓的死活,爆發“劉羅之戰”、“劉戴之戰”使繁華成都毀於一旦。
1917年,成都華西協合大學裏的一處建築。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成都挑夫。甘博/攝
1920年,成都,荒蕪空蕩的科舉考場。
1920年,成都,四川軍閥。愛德華·威爾遜/攝。
1920年,成都,東大街上的人群。
1929年,成都,四川軍人。
自 1924 年熊克武以北伐名義率部出川,其後的 10 年間,國民黨基本上在四川喪失了政治影響力,四川政權落入新興軍人的手中。
攝影是阿諾德·海姆(1882-1965),歐洲地質學家。
1935年,成都,街頭小吃攤。福爾曼·約拍/攝。
1935年,成都,一對新人的婚禮。
1935年,成都,東大街十字路口。福爾曼·約拍/攝。
成都,姐姐和弟弟,這是南京大學某教授的孩子。大衛·柯魯克/攝,大約拍攝於1938-1940年之間。
成都,在農舍裏躲避空襲的人們。大衛·柯魯克/攝,大約拍攝於1938-1940年之間。
1941年,簡陽縣龍泉驛(1960年劃歸成都管轄),把脈。卡爾·邁登斯/攝。
1941年,簡陽縣龍泉驛(1960年成為成都龍泉驛區),腳踏水車抽水的兩名男子。卡爾·邁登斯/攝。
1941年,簡陽縣龍泉驛(1960年成為成都龍泉驛區),一位老人在堂屋看書。卡爾·邁登斯/攝。
1941年,簡陽縣龍泉驛(1960年成為成都龍泉驛區),婦女在廚房做飯。卡爾·邁登斯/攝。
1941年,簡陽縣龍泉驛(1960年成為成都龍泉驛區),一戶人家的臥室。卡爾·邁登斯/攝。
1941年,簡陽縣龍泉驛(1960年成為成都龍泉驛區),招待來客。卡爾·邁登斯/攝。
1941年,簡陽縣龍泉驛(1960年成為成都龍泉驛區),鎮裏街道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卡爾·邁登斯/攝。
1941年,簡陽縣龍泉驛(1960年成為成都龍泉驛區),銷售糧食的集貿市場。卡爾·邁登斯/攝。
1941年,簡陽縣龍泉驛(1960年成為成都龍泉驛區),一位獨輪車夫攬到一筆生意,載客送貨。卡爾·邁登斯/攝。
1941年,簡陽縣龍泉驛(1960年成為成都龍泉驛區),木匠師傅在雕刻新婚夫婦用的婚床。卡爾·邁登斯/攝。
1940年代,成都,一群成都青年。
1941年,簡陽縣龍泉驛(1960年成為成都龍泉驛區),代寫書信營生的先生。卡爾·邁登斯/攝。
1941年,簡陽縣龍泉驛(1960年成為成都龍泉驛區),當地政府官員在審理一男子偷竊案件。卡爾·邁登斯/攝。
1941年,簡陽縣龍泉驛(1960年成為成都龍泉驛區),某戶一家三口。卡爾·邁登斯/攝。
1949年,人民群眾夾道歡迎解放軍進入成都市。漆奇/攝。
1950年代,成都,人民南路上的四川劇場(圖左)。
1950年代,成都,鹽市口。
1950年代,成都,春熙路。
春熙路始建於1924年,本是一條窄街小巷,後來人們取《道德經》中"眾人熙熙,如登春台"的句子,改名為春熙路以形容這裏商業繁華、百姓熙來攘往的景象。
1950年代,成都,新南門城門。
1954年,成都,東城街。
成都七中門前的女學生,這位學生叫李秀香,今年已經76歲了。照片大約拍攝於1956年。
1959年,成都,吃冰棍的孩子。
1959年,成都,小人書店。
1959年,成都,眼鏡店烘烤眼鏡。
1959年,成都,正在讀連環畫的少年。
1960年代,成都,鹽市口轉盤。
1960年代,成都,人民南路。
1960年代,成都,東門大橋。
1960年代,成都,勞動人民文化宮。
1960年代,成都,人民南路。
1960年代,成都,人民公園。
1960年代,成都,西禦街。
1960年代,成都,三道街一民居門口,孩子們在踢毽子。
1960年代,成都,老百貨大樓,大概是現在的遠東百貨位置。
1960年代,成都,春熙路。
1960年代,成都,東禦街街口。
1960年代,成都,商業場街。
1970年代,成都人民廣場紀念毛主席合影。
1980年代,成都,九眼橋電車站。
1980年代,成都,上水巷
1980年代,成都飯店。
1980年代,成都,喝茶。陳錦/攝。
1980年代,成都,東大街。鮑安華/攝。
1980年,成都,農民們趕往街市上賣豬。布魯諾·巴貝/攝。
1980年,成都,趕鴨子。布魯諾·巴貝/攝。
1980年,成都,街邊一家餐館的廚師正在拉麵。布魯諾·巴貝/攝。
1980年,成都,水站。布魯諾·巴貝/攝。那時,自來水還不能家家到戶,用水要到水站去挑水。
1980年,成都,眼鏡店。布魯諾·巴貝/攝。
1980年,成都,科學展覽館前的自行車人流。布魯諾·巴貝/攝。
1980年,成都,蜀都大道。
1980年,成都火車北站。
1981年,成都,科學展覽館前的行人。
1981年,成都,錦江邊的濱江路。
1980年代,成都,人民南路紅照壁(對麵是天府廣場展覽館)。
1981年,成都,洪災過後修繕安順橋。
1984年,成都市計劃生育宣傳教育分中心在農村放映計劃生育電視片和幻燈片。
1980年代,成都,天府廣場。周筱華/攝。
1985年,成都新華西路,爭做文明市民宣傳站,幾個小學生在路邊做宣傳。
1985年9月6日,成都,我國開始實行居民身份證製度,一幢大棟前掛著宣傳橫幅。
1985年,成都,一幅巨大的計劃生育宣傳牌。
1980年代,成都,騎著自行車的上班族。
1980年代,成都,提督街上的天橋。
1980年代,成都,超鍋。
1980年代,成都,小巷。
1990年代初,成都,寬巷子。周筱華/攝。
1990年代,成都,紅星路上的郵政亭。劉陳平/攝。
1990年代,成都青年路,西裝革履。
1990年代,成都青年路,手拿大哥大通話的美女。
1990年代,成都火車站候車區。
1990年代,成都汽車站,就是現在的新南門汽車站,因為隻有那裏才有河。
1990年代,成都火車站售票窗口。
1993年,成都太升路,自發形成的通訊一條街。
上個世紀90年代初,通訊方式發展迅猛,BB機、大哥大成了當時有錢人的象征。
1990年代,成都沙帽街汽配市場,隨著汽車的增加而形成的汽配一條街。
1990年代,成都,孩子們在“抬馬馬”。
1990年代,成都椒子街,位於成都東門大橋附近,現在已經沒有了。
椒子街本來叫“交子街”,據說中國第一張紙幣交子就誕生在這裏。
1994年夏,成都街頭,時尚靚女。
1995年,成都,剛整修後的城邊街人行橋一帶,現在這裏叫錦裏中路。
這裏70年代前一直是渡口,過河都是坐木船,後來修了鋼繩吊橋,80年代修成了水泥橋。
1996年,成都市中心的街景。
1997年,成都,拿手機打電話的美女。
1998年5月,成都,合江亭。李豫龍/攝。
1999年夏,成都紅星中路二段,露背裝。
2001年11月24日,成都,改造前的天府廣場鍾樓。李豫龍/攝。
2002年11月7日,成都,改造前的天府廣場。李豫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