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一、最早的人民幣通脹
1947年7月,中國正處於國共內戰期間,解放軍節節勝利,當時的各大解放區開始連成一片,中共華北財經辦事處主任董必武提議,應該考慮組建中央銀行,並製定統一解放區貨幣的措施。關於中央銀行的名字,當時很多人建議用“聯合銀行”、“解放銀行”等,但晉察冀邊區銀行的副總經理何鬆亭建議采用“中國人民銀行”一名,以體現人民特色,這一建議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認可。
1948年12月1日,經當時的中共中央批準,以當時的華北銀行、北海銀行和西北農民銀行為基礎,合並成立了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設在河北省石家莊市,發行在全國解放區流通的“中國人民銀行券”。
為區別於以往各解放區銀行所發行的地方紙幣,這種紙幣最初被稱為“新幣”、“人民券”、“中國人民銀行券”等,直到1949年6月,才被正式定名為“人民幣”。
由於當時戰爭持續進行,人民政府支出遠大於收入,入不敷出,唯有印鈔。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1949年4月人民幣發行總量607億元,7月底就達到了2800億元,到了11月底,迅速增加到20000億元,到了1950年2月底,達到41000億元,3月份,發行量已經增至49100億元。
當時,西藏、新疆、東北、內蒙古以及國民政府控製的東南區域,人民幣尚未大範圍使用,在此情況之下,一年時間印鈔量暴增80倍以上,可想而知是個什麽結果。
嚴重的通貨膨脹隨之而來:1949年1月到1950年2月,以人民幣計價的全國13個大城市批發物價指數上漲91倍,其中天津市的麵粉、小米、小麥、紗、白細布這五種商品的綜合價格更是上漲了103.7倍。
鑒於嚴重的通貨膨脹已經大大影響了新政權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國務院的前身)通過並頒布了《關於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將全國行政和軍事人員的編製和待遇、財政收支、國營貿易、物資管理與調配、現金管理、私營企業管理等進行統一,並嚴格按照計劃調配,由此形成了計劃經濟的最早雛形。
二、慘痛的代價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整個國家財經工作逐步走上正軌,東北、內蒙古和新疆相繼納入人民幣的流通區域。
然而,由於戰爭期間的紙幣印刷過多,人民幣依然存在著較為明顯的通貨膨脹,而且第一套人民幣存在著紙張質量較差、票麵破損嚴重、麵額過大等問題,給商品流通和計算帶來很大不便,中國人民銀行決定發行新版人民幣。
1955年3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發行新版人民幣,並確定新舊幣的兌換比例為1:10000——這就是“第二套人民幣”。
從1955年迄今從第二套到目前正在使用的第五套,中國先後發行了4套人民幣,新舊人民幣兌換的時候,其兌換比例卻一直確定在1:1——換句話說,截止到2015年,沒有改換過麵值的人民幣已經走過了60年。
按照新人民幣額度計算,1955年當年中國的貨幣存量(現金+存款)合計是182億元。伴隨著經濟發展,此後的1956年、1957年人民幣的貨幣存量增加到191億元和218億元,增長速度尚屬正常。
然而,接下來的兩年,領袖的腦子發熱要“超英趕美”,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伴隨著經濟上的狂熱,人民幣供應量開始了罕見的“大躍進”,1958年、1959年,供應量分別激增到363億元和474億元,增長率達到了66%和30%,創下60年來的最高增長率記錄。
“貨幣大躍進”的後果是眾所周知的“三年自然災害”,國民經濟一片狼藉,農民大批的“非正常死亡”——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是1619萬,黨史專家金衝在其《二十世紀中國史綱》一書中承認,三年間全中國餓死的民眾達3860萬人。
三、有文化大革命,沒有印鈔大革命
“貨幣大躍進”的慘痛後果,導致1962年“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的實施,隨後連續3年連續實現人民幣資金回籠,到1965年,隨著調整任務的完成,人民幣的供應量被控製在572億元的水平。
經曆這一輪貨幣大躍進,再加上此前國民政府法幣係統、金圓券係統和第一版人民幣的通貨膨脹惡果曆曆在目,領導人對於貨幣濫發的惡果產生了深刻的警惕。從1960年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前,中國領導人都十分注意控製貨幣供應量,此後差不多20年的時間裏,中國的貨幣存量增長速度始終穩定在每年7%左右。即便最高的1966年,人民幣供應量增長率也不過15%左右。
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政壇一片混亂,但貨幣供應卻始終受到約束——從1966年的663億元增長到1976年的1182億元,年增長率在7%左右,由於貨幣供應受到約束,不管怎樣,民眾對於未來有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明確預期,所以社會形勢雖然動蕩不安,但物價卻基本保持穩定,這算是信用紙幣時代的一個小奇跡——當然,這也是強力控製的計劃經濟的特點。
下圖是1955-1978年中國貨幣供應的增長情況。
四、通脹肆虐期
很多人認為,2000年以來是人民幣通貨膨脹最嚴重的時期——那隻能說明你年紀尚輕,沒有經曆過人民幣真正嚴重的通貨膨脹。
1979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對1949年至1976年重大事件的重新評價,以及後續的撥亂反正、昭雪翻案,並不僅僅停留在口頭的聲明和書麵的承諾,而是實實在在地體現在經濟上的贖回行為。
所以,農民們的糧食收購價提高了,城市工人漲工資了,右派平反補發工資,老幹部昭雪補償損失,在最初的計劃經濟體製下,自然是以政府財政透支、印刷人民幣的形式來“擺平”的,因此人民幣供應量在這兩年開始大幅度提速。
1979年底,廣義的人民幣供應量為1555億元,1980年進一步增加到1933億元,增長率高達24%,此後的連續三年人民幣的供應基本都保持著20%以上的貨幣供應增長速度——多印鈔票的結果,就是1984年的通貨膨脹。
不過,由於聯產承包製的實施,中國糧食產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大多數中國人第一次吃飽肚子,民眾的生活水平有切切實實的提高,這一次不算嚴重的通貨膨脹沒有造成嚴重的負麵影響。新中國成立35周年國慶遊行的時候,北京大學學生還打出了“小平你好”這樣的橫幅。
由於1980年代初的通貨膨脹影響並不惡劣,接下來幾年中國人民銀行就一直保持這麽高的貨幣供應量,從1984年到1990年,人民幣鈔票供應量增長開始駛入快車道,此後幾乎每年的廣義人民幣鈔票供應量增速都在20%以上,尤其是1984年和1986年,人民幣鈔票供應量甚至達到了39%和31%這樣的驚人增幅。
連續多年鈔票超發的惡果在1987年到1989年以一場惡性通貨膨脹顯現出來,官方公布的CPI係數是20%左右,實際上許多物價都至少翻番,高檔煙酒等民用消費品價格甚至直接上漲10倍。
1989年為什麽會發生政治風波,並不僅僅是政治原因,還有重要的經濟原因。
五、如何從製度上遏製通脹
麵對社會上物價暴漲的潛流暗湧,中央政府決定全麵取消憑票供應的物價管製和價格雙軌製度,這次改革措施被明確稱為“物價闖關”。
1988年8月19日清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發了“價格闖關”的消息,當天各地就出現了搶購潮——通貨膨脹最終變成了搶購行動,見什麽買什麽,有人一下子就買幾百公斤的食鹽,商店裏隻要有東西,基本上都被搶購一空。
為了搶購物資,人們紛紛到銀行提現,銀行發生了擠兌,這下銀行可傻眼了,那麽多人同一時間取錢,哪能應付得過來?前麵的人人領不出錢來,後麵排隊的人就著急了,一些地方銀行因為不能及時支付,民眾在憤怒之下把櫃台都給推翻了。
這場由惡性通貨膨脹導致的提現行為到了什麽地步呢?當時的國務院正式發了明碼電報給各地,要求共產黨員、國家機關幹部,不準到銀行取錢,要發揚吃虧在前共產主義精神,否則將給予紀律處分……
直到今天,許多年齡稍長的人仍然能夠記起那個瘋狂的搶購年份:電風扇能轉圈就被抱走,電視機見人影的就有人要、錄音機能放聲的就被買走……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曾經披露這次“物價闖關”中一些鮮為人知的內幕,時任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的陳雲明確指出,問題來源於“現在票子發得太多……”
1989年到1991年,中國政府實行了嚴厲的宏觀調控措施,控製基建規模,控製投資規模,就是要消化多餘的貨幣。
然而,吸毒上癮的感覺很美妙的,2年緊縮期還沒過去,政府就再度進入到熟悉的印鈔軌道,在時任總理的“親切關懷”下,票子發得太多的問題不僅沒有得到改進,反而變本加厲,繼續以20%、甚至30%的速度增發,1993年創下激增37%這樣增長率。
毫不意外的是,中國在1993年-1995年再度經曆一場嚴重的通貨膨脹,官方統計的CPI就達到24.1%,消費品物價翻番的比比皆是。
要想真正控製政府濫發鈔票的衝動,首先是政府要約束自己的財政赤字,不能國有企業想要貸款,中央一聲令下,那就要多少中央銀行給印多少;不能說某個重大社會問題要解決(比方教育、醫療),又是中央一聲令下,中央銀行嘩啦啦的印出來鈔票送過去就行……
1995年3月18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其中規定了中央政府財政出現赤字不得向人民銀行透支,貨幣發行一定要跟經濟增長保持平衡這個原則終於製度上落實下來了。
從此,中央政府和西方國家的政府一樣,要想花錢,要麽靠增加稅收,要麽靠增發國債,隻有這兩條路。
六、任何通脹,成本必由底層人承受
不能否認的是,任何通貨膨脹的後果都是由社會弱勢群體來承擔的。
比方說“下崗”職工問題,就是因為以往的國有企業經營遇到問題,不管是不是浪費嚴重,不管生產的產品是不是適銷對路,領導隻要到政府那裏一哭窮,說職工生活困難,幹嚎兩聲就可以從中央拿錢過日子,現在忽然發現這一招不靈了,於是就讓自己的職工下崗……此外,教育產業化、醫療市場化改革,都與政府不能再隨隨便便搞財政赤字有關。
不過,如果不進行這些改革,還是沿用以前的老辦法,采用大規模的財政赤字透支,持續超發人民幣,恐怕問題會更嚴重——用經濟學家周其仁後來的話來說,如果沒有1990年代中期的那次調控,“中國經濟這艘船早就翻了。”
中央財政向中央銀行透支這個問題基本得到解決,由此確定了中國的鈔票發行量的增長率開始擺脫以往的模式。
幾乎與此同時,我國在1994年確立了以GDP為地方政績導向的行政激勵機製,這使得各地都把招商引資作為發展的重點——盡管1997年-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衝擊,但中國經濟卻從此開始崛起。
下圖即為1979年至1999年中國人民幣鈔票供應量增長情況。
由上圖可以看出,人民幣M1的供應量,從1979年底的994億元億元迅速增加到1999年底的4.58萬億元,增長46倍;M2的供應量,則從1979年底的1555億元暴增到1999年底的72.58萬億元,暴增了77倍。
如果進一步觀察M2的增長率狀況,並將其與GDP增長率進行對比,就會發現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我們的貨幣供應增長率,長期大大超過GDP增長率,這最終成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特殊現象,並一直保持至今。
七、新世紀的新規模
進入新世紀,中國加入WTO,在此後十多年的時間裏,中國的外向型經濟開始崛起,出口產業興旺發達,並逐漸變成世界最大的出口國、貿易順差國和外匯儲備國,中國製造打遍全球無敵手,變成了“世界工廠”。得益於全球貿易,從1998年到2006年,中國步入了為期8年的經濟高增長、物價低通脹的黃金增長時代。
下圖即為2000年-2015年中國貨幣供應量及GDP增長情況。
對比1982-1995年的印鈔速度(20-40%)和1995年以來印鈔速度(15-20%)可以看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頒布實施以來,中國的印鈔速度已經顯著的下降。2009年中國的鈔票供應量絕對是15年來(1995年以來)最大的一個例外,這一年的廣義鈔票供應量M2的增長率達到了27.6%,而狹義的鈔票供應量M2增長率更是高達32.4%。
即便是因為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為了大規模救市,美元的M1、M2鈔票供應量增長率不過6.2%和3.4%左右,相比之下,中國的人民幣鈔票供應量增加速度實在是離譜。實際上,就從2009年年底開始,按照廣義貨幣供應量M2來計算的話,人民幣發行量折算成美元已經超過了美元——從這個意義上說,從2009年開始全世界最大的央行就不再是美聯儲,而是中國人民銀行。
到了2016年初,中國的印鈔規模幾乎等於歐元區+美國的總和,但實際上中國的GDP還趕不上歐元區。
從增長率來看,中國2012年以來的印鈔速度進一步降低到了15%以下。
然而,並不是說印鈔變緩了,中國的印鈔量就變小了——實際上,由於現在中國的貨幣供應量規模實在太大,即便是13%的印鈔速度,中國每年的印鈔數量也極為驚人,根據我前天的文章“關於人民幣,1年印出英國、2年印出日本是真的麽?”,你應該知道,當前中國一年的印鈔量已經敵得過一個英國或法國的GDP了,半年都能印出來一個俄羅斯。
截止到2016年初,世界前五大經濟體的廣義貨幣供應量、GDP和2015年的印鈔量數據全部折算成美元見下麵的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