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15)
天安門成為現代意義上的廣場,源於1914年。而在此之前,天安門前隻是一塊封閉的T形宮廷廣場。天安門前身叫承天門,落成於1417年(明永樂十五年),是明清兩朝舉辦重大慶典和向全國發布政令的重要場所,也代表著皇權的威嚴。晚清,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天安門廣場被當成了入侵者屯兵耀武之地。圖為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在北京天安門前舉行皇宮占領式。新華社發(前門箭樓管理處提供)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後在天安門城樓上以宣統皇帝(溥儀)名義發布退位詔書。1914年5月,北洋政府的朱啟鈐啟動了改造舊都城計劃。拆除天安門前千步廊、修築瀝青路、拆除甕城等,原本封閉的宮廷廣場變成可自由穿行和逗留的開放空間,威嚴、神秘的皇權被消解。圖為1912年,北平天安門城樓高掛“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的大幅標語。FOTOE
正因朱啟鈐對天安門廣場進行的第一次改造,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才可能在天安門廣場上展開。由於不滿北洋政府在一戰後“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1919年5月4日,數千學生雲集天安門廣場附近,打出“外爭主權,內懲國賊”等口號,要求政府作出回應。此後,遊行示威成為北京城再尋常不過的一件事情,而天安門廣場也幾乎成了必到之地。
1928年,蔣介石二次北伐勝利結束軍閥混戰,當年7月,北平軍政各界組織7萬人在天安門前舉行祝捷大會。同年8月24日,孫中山遺像被掛上了天安門城樓,這是天安門城樓首次掛個人畫像。圖為1929年,孫中山靈櫬送殯隊伍經過天安門。FOTOE
1937年,日偽政府統治下的北京,貼著“建設東亞新秩序”標語的天安門城樓。FOTOE
1945年抗戰勝利後,蔣介石的畫像也曾短暫地懸掛在天安門上。Roger Viollet/Getty Images
1949年後,天安門廣場的符號意義被進一步強化,成為新中國宣揚意識形態、舉辦大規模慶典、閱兵及開展外交的重要場所。而開國大典,隻是一個序幕。圖為1949年10月1日,參加開國大典的裝甲部隊。新華社發
1953年3月5日,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逝世,50年代中國正掀起全民學習“蘇聯老大哥”浪潮 。3月9日下午5時,北京各界人民在天安門前舉行追悼斯大林同誌大會。圖為北京市的兒童在天安門前向斯大林遺像行禮誌哀。薑偉 攝
在1950年代,天安門廣場進行了一係列的擴建,狹窄的廣場從此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天安門大方塊(Tiananmen square)。而數次的改造擴建,無一不是以政治為核心。1950年,因廣場旗杆與天安門之間的距離不夠將來要過遊行隊伍的寬度,天安門前的華表和石獅子被移動了6米,這曾引起建築學家梁思成的不滿。畫麵遠處廣場上的中華門,曾是明清民國三朝的國門象征,分別叫大明門、大清門、中華門。1959為擴建天安門廣場,中華門被拆除。如今是毛主席紀念堂一帶。新華社記者 齊觀山 攝
為迎接十周年國慶,1958年天安門廣場開始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擴建。拆除了中華門、棋盤街及廣場上的紅牆,最終達到寬500米,長880米,總麵積達44公頃,是俄羅斯紅場的9倍。建築師陶宗震曾建議把寬度壓縮以適應周邊道路的連貫,被告知:“不能動,這是毛主席定的。”同時,廣場上豎起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和兩側建起的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和軍事博物館,奠定了廣場作為政治中心的基調。圖為在國慶10周年前夕的北京天安門廣場。新華社記者 杜海振 攝
1966年10月5日,等待毛主席接見的紅衛兵在天安門前宣傳毛澤東思想。在“文革”初期,毛主席前後8次在天安門廣場接見紅衛兵,共1200萬餘人。翁乃強 攝
1976年4月4日,天安門廣場人民群眾悼念周總理聲討“四人幫”。4月5日清早,廣場上的悼念花圈全部被清空,宣傳車廣播著清場的通知。但天安門廣場人群越聚越多,喊著口號:“還我花圈,還我戰友”。幾個月後,這次事件被平反,定性為一次革命行動。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天安門廣場進行了最後一次大規模改建——修建毛澤東紀念堂。這個曾在天安門城樓上接受眾人崇拜的領導人,最後來到廣場中央為自己的時代畫上了一個句號。圖為改建完成後的天安門全景。
新中國對天安門廣場的曆次擴建與修改,完成了對廣場政治含義的強化。對許多中國人來說這是一個“最有意義”的地方。但天安門廣場44萬平方米的空間沒有給遊客提供遮陰避暑的地方。圖為在天安門廣場上鄭重合影的小孩,右圖為坐在廣場欄杆上休息的遊客。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天安門廣場也經曆了逐步開放的過程。1976年以前,廣場上的人大多以集體身份出現,在1980年代之後,越來越多的人以個體和家庭的麵貌出現。即使是遊行,1984年的口號也帶著濃鬱的開放風味,隆重推出的不再是“鬥私批修”或者“反帝反修”,而是“聯產承包好”。
開放帶來的社會的變遷也在廣場上找到注腳。圖為1983年,天安門廣場,剛剛購買了洗衣機的市民。 穿過廣場應該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抄近路。
1984年,天安門廣場上的外地打工者。朱憲民/CFP
20世紀80年代後期,美國新聞記者在天安門廣場上采訪中國民眾,戰士(左一)雙手插兜的放鬆狀態表明了他不是一位執勤者,而是一位來到天安門的遊客,這個時候政府還會倡議普通群眾“不要圍觀外賓”,但使用攝像機的外賓,還是會引起人群的興趣。
1988年1月1日,北京國際旅遊年的第一天,天安門城樓正式開放。為保證天安門城樓準時開放,天安門管理處的同誌奮戰了數日,他們將大廳原來鋪設的純毛地毯換下,鋪上紅色的化纖地毯。圖為1988年,登上天安門城樓的遊客們模仿毛澤東向民眾致敬的姿勢,“人民萬歲”的“弗蘭”口音普通話不絕於耳。
1989年,中共中央對節日禮儀活動進行改革,天安門廣場作為中國政治中心的定位在當時也有爭議,有人提出將天安門廣場向文化型廣場轉型:國家大劇院的工程啟動後,與廣場東側的國家博物館遙相呼應。但公安部新大樓拔地而起,提醒大家天安門仍是一個部委環繞的政治中樞。圖為1986年,北京金水橋上的時裝秀。王文瀾/CFP
在90年代後的數十年裏, 中國完成了幾件“大事”,天安門廣場見證了諸多曆史時刻。圖為1997年,香港回歸倒計時牌豎立在天安門廣場。四年後,北京申奧成功,天安門廣場人山人海。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燃放焰火《曆史足跡》,焰火腳印,沿著北京的中軸線,經過天安門廣場,走向奧運會主會場。REUTERS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發生裏氏8.0級地震。5月21日,天安門廣場首次為普通民眾降半旗。
天安門廣場在近30年間沒有大變動,而新的改變體現在細微末節處,高科技從各個角落滲透進廣場。2009年為迎接國慶六十周年慶典,兩塊巨幕被安置在天安門廣場,屏幕上滾動播出城市的風光片和公益廣告。它們不接商業廣告,盡管每年維護費用達1600萬元。曾有江湖騙子向各地政府和企業許諾能接大屏幕廣告而被逮捕、起訴。圖為2013年,遊人在霧霾中觀看“藍天白雲”的宣傳片。李鋒/CFP
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天安門廣場開始施行安檢製度,延續至今。近幾年來,隨著維穩形勢的嚴峻,天安門廣場更加大了管控。圖為2014年3月15日,北京天安門周邊安保安檢嚴格。CFP
早年,天安門廣場上還時常能看到有人溜冰、放風箏、踢球或兜售各色小商品,如今越來越像是一個有層層安保的遊客“拍照專區”。圖為在天安門廣場上謀生的人們也要負責維護廣場的秩序。尹夕遠 攝
天安門廣場是個充斥著高濃度公眾記憶的地方,44萬平方米的地麵上,鋪滿了曆史丟下的線頭。近幾十年間,天安門廣場上的變化緩慢而謹慎,而它的政治符號意味從未減弱。2014年9月27日淩晨,天安門城樓,為了迎接國慶,工作人員換上新的毛主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