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15)
某日逛王府井步行街,逛高興了,向北多走了幾步,於是就成“尋舊之旅”了。我原住錫拉胡同。這小胡同,深藏京城腹地,西接皇城根,東連八麵槽,很是神通廣大。西麵的故宮算是凝固的曆史,東麵的王府井時時變動,它的兩頭,堪稱一靜一動。
這天傍晚走到夜市,繞到攤子後麵去,卻望見了住過八年的那四層小樓。它側麵新開了一條南北通道,道旁,拆了一些房,否則,在東華門大街上是看不到它的。一麵感歎這世事多變,一麵為故居的“苟存”慶幸不已。這一帶地皮金貴,它若是平房,怕是早沒有今日了。
隨後又急著往北走,去尋老舍的故居。那可是平房區!還好,這一帶平房都沾了老舍的光,高樓的“擴張”,到這裏就打住了。且老舍故居已對公眾開放,門前多了些牌牌。天晚了,不能進去。油然想起20年前,一個偶然的機緣,竟讓我成了私訪者,在這大院逗留了片刻。我見到了老舍的女婿,他正在堂屋整理老舍遺著。他告訴我胡絜青在裏屋,但掌燈時候沒好意思打擾這位八旬老人。這次唐突造訪,實是借了“近水樓台”之便。我的家離老舍的家,算直線距離,大約七八十米,若無一樓遮擋,簡直可南北相望。
我的尋舊,總伴著一絲惴惴不安,生怕那些該保存的舊址無端地被鏟除。但擔心又有什麽用呢?城市的“除舊布新”隨時都悄然進行著。向北走的路上,就見一塊被塑料布圈住的地,心想一場修理地球的大戲又該開演了。頂好的結果,就是在高樓夾縫中留下老舍故居這類標本,孤零零的,讓後人看。
步行街最是“脫胎換骨”。這裏原隻有一座高樓的,就是門前立著張秉貴雕像的“王府井百貨大樓”。“東安”商場原是趴在地上的,如今加了個“新”字,拔地而起,竟不把它的老兄弟看在眼裏了。老商場以北,又起了兩座大商廈,其中一座剛拆腳手架,“四足鼎立”,已成定局。但商店的“大魚吃小魚”,也抹去了我頭腦中的一些記憶。從錫拉胡同東口出來,再不見跟它對口的柏樹胡同。更早消失的,是胡同南麵那個雕梁畫棟的雙層樓菜店,古色古香的,竟是賣菜,京城怕是獨一份。教育書店、“音樂書店”、“中國畫店”,也都不見了。我最懷念的是老東安市場西側入口處的舊書店,近時撰文翻出一本參考書,後麵竟有“購於東風市場”字樣(東安曾用“東風”名)。老“東安”一消失,小店成了殉葬品。
想來,王府井老街雖是一條商業街,文化與百貨卻是平分秋色的。還好,現在總算有個王府井書店在那裏堅守著。外文書店也還在。往北至燈市口,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開的兩個書店也算在遠處“助陣”罷。京城文化,雖受商風侵擾,比起別的城市來,終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但細觀之,總能看出窘迫處。那商務印書館的書店(現名“涵芬樓”)已將它的本行和強項——哲學類書擠到地下廳了,迎街的一層則與賣雜書的小店無異了。現今這條商業街,也大體可簡稱服裝街,說專為女士所設,也差不多。我搬走後,還愛這條街,其實隻看中“步行”二字,散步街心,順便賞霓虹燈,店,是絕不進的。
王府井的改造,有文化考量的一筆得說是天主教堂的一景。從錫拉胡同走出來,原隻看到一座小學(八麵槽小學)的,小學圍牆上方露出教堂(史稱東堂)的尖頂。現在,圍牆拆除,小學遷走,再配以花壇,一個哥特式古建築成了玲瓏擺物,京味之外添了“西洋景”,很有味道。另一項文化的發掘,卻也讓我這個老居戶長了曆史知識。搬走好多年後,發現胡同西口外掘地三尺,開發出一個“皇城根遺址公園”來。卻原來,這裏曾有個跨河的橋式的東安門,門下的河原是故宮的第二條護城河(現已填平為街)。今才醒悟,我去東華門一帶散步,其實總先大不敬地踏上東安門的“脊背”的。
記在腦子裏的,除了舊物,還有改革初年的時代氛圍。我1985年搬到這裏。那時的物質條件還差,但人們心裏卻有一份天真。雖說用著單喇叭錄音機,CD盤尚不知為何物,人們聽音樂的興致卻比現在高。一曲正流行,另一曲頂上來,立馬讓賢。而且歌子都掛在嘴頭,街上邊走邊唱,尋常見。張雨生的那首“我的未來不是夢”最初從老東安外的小店裏飄出來,我一聽,就曉得他該壓倒唱狼歌的齊秦了。
王府井“百變臉”,故宮,就全然凝固了嗎?那一日,特意到宮牆外尋夢。二十年前,我是專在老牆根與一排楊樹間蕩步的。邊走邊看風雕雨蝕、高聳入雲的灰磚牆,悠閑中,總伴著莊嚴的曆史感。現在,這裏重修了。楊樹一棵都不見了,栽了一色青鬆,且牆邊設了綠化隔離帶,再也沒法跟老牆“親密接觸”了。我這“土著民”,心裏還是掛記著那排楊樹,以為它們才是原汁原味。( 李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