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

上海各界遊行慶祝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上海市民在閱讀解放軍攻克海島的消息。


街頭的五反運動宣傳畫頗有警示作用。

五反宣傳隊弄堂裏教唱政策歌曲《兩條道路由你挑》。

黃浦區國際貿易業的資本家排隊向“五反委員會”遞交“坦白書”。




新無軌線路通車。

五十年代上海人的生活。

五十年代上海人的生活。

五十年代上海人的生活。

小人書攤。當時沒有電腦真好啊。

五十年代的人民廣場。

1957年春節期間的上海街頭。扯鈴攤上發出一片嗡嗡聲。

大躍進時代的盛大遊行。

五十年代後期建造的徐匯劇場是上海西南部地區最大的文藝演出場所,文革前上海著名的滑稽大師周柏春等經常在此上演節目。九十年代後期拆除,造了“美羅城”。
六十年代

六十年代初上海人的生活。

六十年代初的反美遊行。

外灘渡船碼頭。

搶搭渡船。

蘇州河上的石橋是孩子們夏天玩水的好地方。

補鍋匠。

賣棒冰。

賣糖粥。

捏麵人。

六十年代的人民公園。

文革來了。這裏當年上海街頭常見的場麵。各路造反派的大喇叭宣傳車震耳欲聾,聲音一定要壓過對方。

一有“最新指示”就有這樣的遊行。

來滬到訪的外賓也入鄉隨俗地高舉紅寶書。
七十年代

1972年冬,盧灣區在上海市體育館歡送光榮批準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

南京路。

令人震撼的街景。

全民健身。

重大車禍。

還是車禍。

中秋節。

七十年代的外灘。

傳呼電話。

計劃經濟時的米店。
江灣五角場。

金陵東路。

延安路。

南京路福建路口。

徐家匯中心地區的俯視圖。中間的圓形綠化地裏原來有一座“碉堡”式的建築,最早這裏的電車還可以從“碉堡”中穿過。

浙江路橋。當年那些跳水嬉戲的孩子們今何在?都在“廣闊天地”裏“大有作為”呢。

生於七十年代的上海女孩子們對這樣的梳妝方式並不陌生。

率先在上海實行24小時營業的位於新閘路西藏路口的星火日夜食品商店。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初期上海火車站(老北站)。建築物是鐵路局辦公樓和貴賓候車室。一直使用到1990年上海新客站落成,有百年曆史。

1987年淞滬鐵路東寶興路道口。淞滬鐵路已於二十世紀末拆除,修建了高架軌道交通三號線(東寶興路站)。

原上海西站。1916年建成(梵皇渡站),1989年代改為上海長寧站,1997年拆除,修建高架軌道。

徐家匯肇家浜路林蔭道處的26路無規電車終點站。經常可以看到候車的乘客長龍,邊上為50路終點站,後麵則是徐閔線終點。

有序排隊是上海人的好傳統。

徐家匯老街(徐鎮路)。右下角是一家裏弄食堂,左麵是一家飯店,九十年代修建地鐵1號線時老街徹底被改造,現已成為寬闊的交通幹道-虹橋路的一部分。



八十年代的南京路。

八十年代是上海新舊並存的發展時期。

新時代的電器開始進入百姓家。


1982年:蘇州河。舊貌猶存,後麵的大廈已經蓋起來。

1982年:街道依然很破舊,工人用原始的運輸工具搬運建築材料。

1982年:南京路西藏路口。

1982年:銀行門前的水果攤。

搬家了!

1982年盛夏。

1982年9月從延安路北望外灘。後來外灘道路展寬,照片上的樹木被砍掉了。

八十年代是年輕人求知若渴的時代。每當星期天早晨,上海圖書館門口排起等候開門的長隊。

陳衝是八十年代最早出國留學的上海人之一。

茹誌娟、王安憶母女是八十年代炙手可熱的上海女作家。

八十年代的上海人。

少女老大。

八十年代上海人的生活。

八十年代上海人的生活。

八十年代上海人的生活。

八十年代上海人的生活。

華山路、廣元路、虹橋路口,其右為上海交大。

華山路(徐家匯到廣元路這一段)本世紀初還能看到這樣的場景。

華山路一帶的老式民房已經開始在拆遷了。
|
|
本來是打算全部結束的,但實在太大了,所以解放後大內容分為兩部分。
謝謝指正。
我本人並不是上海人,但通過編寫本文,學到不少東西,也深深愛上這座城市,也請真正的上海寧指教。
炒股沒有trick可言。trick越多丟錢越多。我隻是這兩年比較幸運而已。
looks like you are also very good in stock trading,can you teach me some trick about it? When i make money, I will buy you a new computer (of course, you have money to buy it. I just want to express my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