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以棟 隨想錄

股票市場是一個大千世界, 有時有些個人觀點, 鬥膽寫出來. 期望起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不到之處請多指教.
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富人怎麽處理財產

(2009-09-12 19:54:09) 下一個

美國富人怎麽處理財產

 

劉以棟

 

 

大家都希望成為富人,但是財富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身外之物。所以,當我們中的許多人在努力掙錢時,許多富人卻在為怎樣分配財富而煩惱。

 

過去這些年,因為工作關係和個人興趣,我旁觀了許多美國富人對自己財富的再分配。對照國內現在流行的“富二代”概念,我想在這裏提一些個人看法。

 

善意的舉動---捐出去。雖然美國是一個金錢社會,但是許多美國富人願意把自己積累的財富回報社會,以各種形式捐出去。遠的來看,許多著名的美國私立大學,以及大學裏以姓氏命名的大樓及學院名稱,都是富人捐錢留下的印記。近的來看,美國的第一和第二大富翁,比爾-蓋茲和巴菲特,都決定把他們的主要財富捐給蓋茲基金會,用作慈善事業。雖然很多人不相信善有善報,但我認為把錢捐出去屬於一個良性行為,對社會和對家庭都有好處。從社會的角度,私人財富可以捐用到急需的地方,從而有利於社會的發展,有助於縮小貧富差別,減少產生暴力行動的土壤。從家庭的角度,巨額財富未必對家族的發展有利。沒有了生存的壓力,很多人會失去奮鬥的動力,長久下去,對家族的繁衍未必是件好事。

 

正常的舉動---傳給子女。雖然許多美國富人把錢捐出去,但大部分美國富人還會選擇把錢留給子女。掙錢不容易,誰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生活得好一些,避免自己當年創業時的那份苦。就是巴菲特,也計劃給每個子女留下十億美元。都是留錢給子女,美國富人的做法跟中國富人也有所不同。在美國,許多企業家選擇把主要財富留給自己最傑出的子女,而非平均分配。美國富人認為,財產是我的,財富分配由我作主,如果把我的家產傳給我最傑出的那個子女,那麽他或她就會繼承我的夢想,把我的企業發展壯大,把我的夢延續下去。相比而言,中國富人的子女更容易認為老爸的財富是我們大家的,分給我們是遲早的事,並且應當平均分配。結果是,美國有許多龐大的家族企業,上百年而不衰。中國富人因為經曆社會變更的緣故,現在還很難評論。

 

理性的舉動---錢權分開。在一個正常的社會,財富應當在開辦實業中創造和積累。很多大企業家能有今天,與他們過去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在他們過去的創業經曆中隱藏著艱難和困苦。雖然許多企業家的子女也很傑出,但很難想象,富人的子女還都能象他們的父輩那樣艱苦拚搏,不斷進步。首先,這拚搏的動力從哪裏來;其次,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去吃那份苦的。一位美國老板給我們看他爺爺的汽車牌照,“168”。他問我們“168”代表什麽意思,當然我們中國人都知道,“168”等於“一路發”。他爺爺當然不知道我們中國人的意思,他指的是,168=24X7,即每周七天,每天24小時,老板都要為自己的企業操心。美國富人當然知道他們的子女不都是管理企業的料,所以他們會選擇把公司上市,雇人去經營公司業務,子女掌管董事會,擁有財富而不經營企業。

 

謹慎的舉動---建立基金會。美國人也是人,是人就傾向於好吃懶做。我們中的許多人,不是不想享受,而是沒有條件享受。問問你自己,如果你明天中了五百萬美元的彩票,那麽你後天是否還會去上班。富人子女不需要為錢去工作,那麽怎麽讓他們去努力工作就是一件很難的事。巴菲特曾經講過,他工作中的最大挑戰,就是當他手下的人不需要為錢工作時,怎樣讓他們每天早上按時起床去上班。美國富人當然也知道這一挑戰,所以他們會選擇建立基金會,對子女用錢進行控製,限製用錢目的和用錢額度,減少子女對遺產的過分依賴。從這裏大家也就明白為什麽許多美國富人選擇把錢捐出去。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參見拙文“王老先生那塊地”。

 

傳說當年曾有人勸林則徐為子女存點錢,林則徐回答說,我兒如象我,存錢做什麽;我兒不象我,存錢做什麽。意思是說,我兒子如果能象我這樣能幹,那麽我不存錢他也可以做出一番事業;我兒子如果不學好,那麽我為他存錢會使得他的危害更大。沒有多少人有林則徐的胸懷,所以許多人都願意為子女做出犧牲。但是,美好的願望未必都能產生良好的結果。當然,財富分配是富人的煩惱,對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授之以漁而非魚”應當更現實一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