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以棟 隨想錄

股票市場是一個大千世界, 有時有些個人觀點, 鬥膽寫出來. 期望起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不到之處請多指教.
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產業變化造成美國現在的社會問題

(2022-01-29 17:36:46) 下一個

美國產業變化造成美國現在的社會問題

 

劉以棟


 

美國是世界上土地麵積最大的國家之一。有一個網站顯示,世界上土地麵積最大的四個國家分別是,俄國(1709 萬平方公裏),加拿大(998萬平方公裏),中國(970萬平方公裏),美國(937萬平方公裏)。這裏的麵積包括陸地和水域。還有一個網站顯示,這四個國家的麵積分別是,俄國(1709 萬平方公裏),加拿大(998),美國(983),中國(960)。我以前記得中國土地麵積是960萬平方公裏,跟後一個相符。有一點是肯定的,中國和美國土地麵積不相上下。

 

現在我們再來看一下世界主要大國的耕地麵積。世界耕地總麵積是1575萬平方公裏,印度是175萬平方公裏,美國是165萬平方公裏,俄國是125萬平方公裏,中國是108萬平方公裏,占世界耕地總麵積 6.89%。 

 

現在我們比較一下世界人口。中國人口 14.4億,世界第一,占世界總人口 18.47%,印度 13.8億,美國 3.3 億,印度尼西亞 2.7億,巴基西坦 2.2億。 這樣就對應了“中國用世界上 7%的耕地麵積養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這一奇跡。

 

美國土地麵積大,人口相對少,所以美國是世界第一農產品出口國。根據2019年農產品出口總額算,美國出口總額是 1183億美元,荷蘭, 790億美元,德國 ,708億美元,法國,680億美元,巴西,554億美元。中國和印度都生產大量糧食,但是因為人口多,農產品出口額不是很高。

 

美國出口的農產品主要是 玉米,大豆和麥子。世界上其它國家的主要農產品出口,中國主要出口魚,印度尼西亞主要出口棕櫚油,泰國出口大米。

 

美國土地麵積大,氣候不是太極端,適合農業生產。加拿大和俄國雖然土地麵積大,但是天氣比較冷,植物生長時間短。中國土地麵積也很大,但是許多地方缺水,不適宜種植物。美國氣候適宜,水資源比較充足,所以適合農業生產。

 

當年英國往美國大量移民,也是看中了美國這片土地,可以大量種植農作物。

 

美國早年的主要產業,就是農業。大批美國人,以前都是在農場工作。美國前總統卡特,以前就是農民。他在父親去世以後,從美國海軍退役,在家裏的農場種花生。美國前總統杜魯門,也做了很長時間農民。杜魯門的父親在期貨市場賠了錢,回去做農民,把在外地打工的杜魯門叫回去做農民。杜魯門直到他父親去世以後,才離開農場,不再做農民。

 

做過農民的美國總統不僅僅隻有杜魯門和卡特,其他農民總統還有 前總統林肯,老羅斯福(Ted Roosevelt),約翰遜(LBJ),克林頓 和小布什。早期的農民總統還有 華盛頓,亞當斯和傑斐遜等。

 

歸根到底就是一條,美國早年是一個農業國,大部分人做農民。

 

做農民很辛苦,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體力。體力包括農民自己的體力,他的老婆孩子的時間和體力投入,還有農民使用的牲口,譬如牛,馬,騾子等。

 

農場產值低,還必須麵對惡劣天氣的破壞,所以做農民很辛苦。戴爾-卡耐基曾經在他的書中詳細介紹了他父母和他本人在農場的艱辛。

 

我曾經聽過羅傑斯(Jim Rogers)的講座,他跟大家說,在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的年輕人現在願意做農民。他說,全世界的農民都麵臨老齡化問題,所以他擔心世界未來可能有糧食危機。

 

非常詭異的是,比爾-蓋茲現在是美國最大的地主。

 

美國1930年代的幹旱,1940年代的二戰,以及拖拉機的普及,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農場,去工廠當工人。

 

1945年8月,二戰結束。當時美國有一千六百萬美國士兵參戰,占美國人口的 11%,其中八百萬人在海外。二戰以後,隻留一百五十萬軍隊,剩下的一千四百五十萬士兵,平均年齡23歲,在18個月內,必須回國轉業。

 

麵對大量的轉業軍人,美國政府在杜魯門總統的領導下,采取寬鬆的財經政策,鼓勵超前消費,鼓勵就業,鼓勵貸款,鼓勵建房和買房,帶來了美國經濟和工業的蓬勃發展。從那個時候開始,美國給世界留下了繁榮富強的景象。很多軍工企業,都轉為民用生產工廠。

 

從1945年到1970年,可能是美國遙遙領先世界的時期。汽車,家用電器,住房和教育等,都得到了長足發展。戰後出生的一代,就是現在聞名的嬰兒潮一代。嬰兒潮一代出生時間在 1946年到1964年之間,他們是二戰以後出生的一代,對美國政治和經濟的印象深遠。關於美國嬰兒潮一代對美國的影響,我會單獨寫文章介紹。

 

1990年以後,因為國際貿易和互聯網的蓬勃發展,美國越來越多的美國企業是虛擬的、數字化的和以信息為導向的,不再專注於農業或製造實物產品。

 

即使是那些生產實物商品的公司或提供人力工作服務的公司,也越來越多地使用信息產品和其它方麵的技術。 這些元素將對未來,哪些傳統企業能夠生存、哪些護城河將持續下去以及哪些新公司將取代現在的公司,以及未來世界十年或二十年後的樣子,產生巨大的影響。

 

技術變化對商業世界的影響包括下麵幾個方麵。

 

• 基於信息產業的商業模式的卓越盈利能力

 

美國現在按市值排名的十大公司是,1)蘋果,2)微軟,3)穀歌, 4)亞馬遜,5)特斯拉, 6)臉書(Meta),7)巴菲特的哈撒韋,8)英偉達, 9)維士卡(Visa)和 10)摩根大通銀行。

 

在這十個最大的公司裏麵,隻有特斯拉真正屬於實物生產公司,但是也是高技術產品公司。英偉達是生產芯片的公司,但它是非常高端的技術公司。哈撒韋裏麵包括一些實體企業,但是哈撒韋本身卻是投資公司。

 

• 這些高科技公司的增量生產成本低,相對容易擴展,並且能夠看到利潤率隨著業務的擴展而上升,而不是收益遞減;

 

高科技公司擴展規模非常容易,臉書和穀歌從一億用戶增加到兩億用戶,或者三億用戶,不需要增加多少廠房和設備,也不需要增加多少員工,可能增加一些計算機服務器就可以了。微軟增加用戶,隻需要複製一下軟件,不需要什麽額外成本,這就是這些公司市值非常高的原因。

 

特斯拉需要生產實體汽車,所以它的高市值可能難以持續。

 

• 隨著高科技公司的成長,它們對額外資本和更大工廠的需求不大。它們隻依賴相對較少的受過高等教育的程序員,而不是大量的手工工人或非熟練工人。

 

我們現在來看看美國市值最高公司的職工人數。

 

1)蘋果,15萬4千人,2)微軟,18萬1千人, 3)穀歌, 14萬人,4)亞馬遜,1百30萬人,5)特斯拉,7萬1千人,6)臉書, 6萬8千人,7) 哈撒韋(Bershire Hathaway), 39萬人,8)英偉大,1萬1千人,9)維士卡,2萬人, 10)摩根大通銀行,25萬5千人。

 

這裏我們看到,亞馬遜的員工最多,1百30萬人,這是因為亞馬遜現在有零售商店,需要雇用比較多的員工。同時,亞馬遜的倉庫需要有人發貨,郵寄物品,這樣需要雇用一些底層員工。

 

哈撒韋雇用人多,是因為哈撒韋下麵有一些實體企業,需要雇用一些產業工人。

 

摩根大通銀行有很多分行,自然需要雇用一些人站櫃台。這些人一般都是按小時付工資的。

 

特斯拉生產汽車本來需要很多員工的,但是現在特斯拉汽車廠大量使用自動化生產,所以也不需要雇用很多產業工人。

 

高科技公司靠高質量精英員工,低成本擴大規模等因素,不僅有可能創造出巨大的贏家並挫敗其對手,而且它們對美國整體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這一事實是,隨著技術和信息在商業中和我們的生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企業對普通勞動力變得不那麽需要了。

 

一百年前,美國是農業強國,農業是高度勞動力密集型的。因此,大量非技術工人受雇於美國農場,尤其是在美國南方和美國中西部。

 

隨著機器驅動設備的發明,農業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少了。大量因拖拉機等農業機械出現和廣泛使用,而流離失所的美國中西部農民,前往生產新發明的汽車和家用電器的工廠當工人。電冰箱,洗衣機,空調,洗碗機等家用電器進入了普通美國家庭。

 

所以,那些從一個領域流離失所的人,在另一個領域找到了工作 

 

時間快進到21世紀。這些工人及其後代從轉移的行業又失去工作,這一次是因為國際貿易帶來的廉價進口商品。很多國家的勞動力便宜,所以他們生產的物品也便宜,這樣很多商家直接從國外進口物品和配件,減少依賴在美國的的產業工人。譬如,蘋果手機就在中國生產,使得蘋果能夠低成本生產出高質量手機。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生產自動化。特斯拉雖然生產汽車,但是因為大量使用自動化設備,所以它隻有7萬多員工。

 

同樣是生產汽車,福特公司有18萬6千員工,特斯拉隻有7萬1千員工,不到福特公司的一半。而福特公司的市值是 1006億美元,特斯拉的市值是 1.05萬億美元,是福特的十倍。這非常明顯的顯示,人多不重要。

 

可怕的趨勢是,福特也在搞自動化,大量進口配件,削減員工。福特公司2005年是30萬人,到2020年卻隻有18萬人。配件和物品進口,加上自動化,在不斷的擠壓美國產業工人的生存空間。


 

隨著美國製造業的衰退,它的技術產業—-在信息、人工智能、通信和娛樂等領域正在快速上升。

 

如上所述,科技公司可以增加產量和銷售額,而沒有按比例增加雇用工人數量。

 

樂觀主義者說,“總會出現一些對勞動力的新需求”(就像 1920 年到1970年間製造業所做的那樣)。

 

但是 第一,在新興的科技行業中,你看不到跡象它們需要雇用大量員工——他們本來就不是勞動密集型的。

 

第二,技術行業需要的工人通常是受過良好的教育,而不是那些從製造業中失去工作機會的人。

 

第二個原因尤其令人擔憂,因為美國的公共教育質量在不斷下降(雖然服務業仍然可以增加就業機會。)

 

我們需要擔心,製造業不再需要的工人將來會在哪裏找到工作。對於那些向政府尋求解決方案的人,最有可能的答案是旨在保證每個人都有基本生活工資。但是政府能否負擔得起,支持越來越多的失業工人及其家庭?

 

現在讓我們看看美國雇人最多的十個公司。

 

1)沃爾瑪,二百二十萬員工,零售業,

2)亞馬遜, 一百三十萬人,零售業,

3)克羅格(Kroger),50 萬人,雜貨店, 

4)家得寶(Home Depot),40 萬人,房屋裝修物品零售,

5) 哈撒韋(Bershire Hathaway), 39萬人,聯合公司,

6)目標商場(Target),36.8 萬人,零售業,

7)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35.2萬人,科技公司 

8)星巴克,34.6萬人,咖啡店

9)聯合健康公司(United Health),32.5萬人,醫療保險服務

10)聯邦快遞,32.4 萬人,快遞公司。

 

在上麵美國雇用人數最多的十個公司中,隻有IBM 和 哈撒韋還有一些物品生產。IBM 生產一些計算機硬件和軟件,也提供一些谘詢服務。哈撒韋包括汽車保險公司,石油化工公司和其它一些物品公司。其它的8個公司都是不同程度的服務公司。

 

美國需要服務公司,需要高科技公司,但是它也需要真正生產物品的公司,譬如生產汽車,家用電器等公司。美國現在也有很多實體公司,但是很多時候它們隻是美國的品牌,大部分生產外包出去,譬如蘋果的手機生產,3M的口罩生產,它們都不是在美國生產。

 

物品在國外生產的好處是,便宜,市場波動的時候可以隨時減少訂單,也沒有環境汙染。但是,物品在國外生產,也轉移了工作機會,導致很多美國中產家庭下滑到中下產家庭。

 

高科技公司待遇好,工作條件好,但是進入門檻高,員工數量少。

 

服務公司待遇差,大部分員工沒有醫療保險和退休補助,很多沃爾瑪員工需要領政府食品卷生活。

 

這樣就導致美國工作市場麵臨的問題。很多普通美國人高科技公司進不去,服務業公司養不活家人,而生產物品的公司的工作機會越來越少。

 

美國政府試圖引進最低工資限製,但是最低工資導致雇人單位引進自動化,或者把生產轉移到國外去,最終仍然是沒有工作。同時,最低工資規定導致沒有經驗的人找不到工作,因為雇人單位不願意花錢培訓新人。

 

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的時候,華裔候選人楊安澤(Andrew Yang)在競選總統的時候,提出來給每個美國成人每個月發 1000美元,被人戲稱楊千刀。雖然這裏麵包含了雙重意思:1000美元和千刀萬剮,但是他那種理念很可能在未來變成現實。

 

我們每天的工作,除了得到錢的回報以外,每天有地方去,有事情做,還有出色完成任務的那種成就感,都不是政府救濟可以取代的。

 

現在美國毒品流行,很多州為了降低毒品犯罪率而把吸毒定為合法,是治標不治本。很多人吸毒和精神壓抑,是他們沒有事情做,人生沒有意義。吸毒最終會給社會帶來危害。

 

美國產業變化造成的問題,短期可以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來吸收體力勞動人口,長期將是美國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

 

在自然界,低端人口直接被淘汰。在文明社會裏,無所事事的人口,不僅需要社會來養著,還可以給社會帶來治安問題和社會動亂。

 

美國政府的慷慨福利,不能代替工作。另外,政府的慷慨福利,長期政府也負擔不起。

 

美國的產業變遷問題,並非美國所獨有。世界其它國家,遲早可能會麵臨同樣的問題。跟世界許多國家相比,美國至少地大物博,科技發達,人口壓力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