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以棟 隨想錄

股票市場是一個大千世界, 有時有些個人觀點, 鬥膽寫出來. 期望起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不到之處請多指教.
個人資料
正文

閑話美國房市

(2008-07-30 17:26:27) 下一個

       閑話美國房市

                    劉以棟



  來到美國以後,住上自己的房子是實現美國夢的重要裏程碑。前幾年房屋市場紅火的時候,朋友見麵會談論買房之難;現在房屋市場不景氣,朋友見麵就會談論賣房之難。假定你現在既不需要買房,也不需要賣房,那麽我們就可以在這裏心平氣和的探討一下美國的房市。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國房市走到現在這一步,也是由於多種原因造成的。


  美國中央銀行(美聯儲)的利率政策,是當年美國房市過熱的主因。“九一一”事件以後,美國的經濟陷入低穀。從房地產業起家的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班把銀行利率一直削減到1%,並把利率保持在1%的時間太長。許多美國人買東西,不是看價錢,而是看我是否負擔得起。如果按以前的利率,我的收入隻能買得起二十五萬元的房子;現在利率低了,我的收入就可以負擔得起三十萬的房子了,那麽我就去買三十萬的房子。大家都這樣去做,房價自然就升起來了。


  銀行和房屋按揭公司,對美國房市過熱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過去銀行發放房屋按揭貸款,一般都留在公司自己帳麵上,直到貸款還完為止。銀行為了防止客戶到期不還錢,所以一般都要求客戶首付20%的房價。這樣即使客戶以後還不起錢,銀行把房子收回去,也不會損失太大。現在銀行一般都把房屋按揭貸款賣掉,所以貸款時審查就不會太嚴格。為了能讓客戶買得起房子,沒有首付也行。如果客戶願意付高利率,沒有收入證明也行。這樣進一步把房價推高。


  投資銀行(Investment Banking),是美國房市過熱的重要一環。銀行和房屋按揭公司,一般都把房屋按揭貸款賣給投資銀行,投資銀行再把按揭貸款進行包裝,以抵押債券(Collateral Debt Obligation, CDO)的形式,賣給終端投資人(End Investors)。這裏投資銀行起了一個經紀人的作用,收的是手續費,當然也不會關心借款人是否還得起錢的問題。你也不要生投資銀行的氣,其他房地產從業人員如房地產代理人,房價評估師也都是這樣做的。


  債券評級公司(Bond Rating Agency),是美國房市過熱的幫凶。投資銀行把抵押債券賣給終端投資人以前,總是找來債券評級公司,給抵押債券一個好等級。債券評級公司以收人錢財,替人免災的原則,給許多抵押債券最高質量等級(AAA)。債券評級公司現在狡辯說,它們當時假定美國房價不會一起往下掉,但他們忘了房價升高太快的時,它不能永遠升上去,它必然會有下跌的時候。


  按揭抵押債券投資人,貪小便宜損失大。許多債券資產管理基金(Bond Investment funds),有明文規定隻能買高等級(BBB and up)的債券。投資銀行推銷的房屋按揭抵押債券不僅等級高,回報率也高,真可以用價廉物美來形容。但是許多投資人忘了,高利率後麵是掩藏著高風險的。現在美國許多地區房價往下跌,導致不少債券資產管理基金不但回報沒了,連本金都收不回來,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請不要過早的得出咎由自取的結論,如果你們州的老師退休基金(Teaching pension funds)賠了錢,政府還會讓大家來承擔。更可氣的是,高盛(Goldman Sachs) 那樣的投資銀行一邊推銷房屋按揭抵押債券,一邊自己大量賣空房屋按揭抵押債券(Short CDO),很有點象當年高科技股分析師的兩麵派行為。


  房地產投資人(Real Estate Investors),拿著燙手山芋。房價瘋長的時候,在股票上損失慘重的投資人,痛定思痛,轉投房地產。早期的房地產投資人,真是賺得盆滿缽滿。後期跟進的人,現在可能隻有破產一途,要等到房價再象以前那樣瘋長,那是有得等的。房價(買主)、房屋按揭(銀行)、按揭抵押債券(投資銀行,債券評級公司,基金)組成一個管道(Pipeline)。現在管道終端出了問題,房價一時很難上去。


  普通美國人,要學會麵對現實。房價瘋長的時候,許多熱點城市的居民一下子都變成了百萬富翁。許多普通美國人也儼然感覺自己真成了百萬富翁,追求起富人的生活方式。沒錢花費時,就從房子上去取。以前房子是窮人的存款帳戶,後來房子成了窮人的取款機。現在房價不長了,取款機取不出錢來了,許多普通美國人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勒緊褲帶過日子。這一收緊不要緊,美國經濟頂不住了。美國現在房價之所以沒有一落千丈,主要是工作市場(Job market)還好。如果美國失業率大幅度升高,那麽美聯儲的真正惡夢就開始了。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美聯儲會不措一切代價削減利率,其結果將是房價不會掉得那麽快,但錢也變得更不值錢。對普通美國人來說,要麽是百萬富翁做不成,要麽是做成了還得象普通人那麽生活。道理很簡單,成功人士總是少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