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集

事來心始顯,事去心隨空
正文

康 奈 爾 大 學 和 中 國 (一)

(2008-09-07 06:34:45) 下一個

 

初秋時節,暑氣中漸露涼意,每年暑假後的返校季節也就隨之來臨,我和女兒以及外公外婆一起,開車前往紐約州的綺色佳(Ithaca, NY),送孩子回校上學之外,兼作一次綺色佳四人三日遊。當年,我和我太太離開家鄉和孩子來到美國,女兒全由外公外婆照看;如今女兒長大成人,祖孫同行前去綺色佳參觀校園,雖然路途不算太遙遠,卻成為家庭中一次十分有意義的出行。經過近六個小時的行程,我們抵達了目的地。在旅館前停下車後,看見中國的五星紅旗同其他國家的國旗正飄揚在旅館門廳外。走近前台,一個掛鍾下用漢字標明著北京時間和“歡迎光臨”的字樣。走在旅館和康奈爾大學之間的綺色佳鬧市步行街(the Ithaca Commons,又見中國國旗高懸於古樸典雅的樓宇和綠化帶之間,剛到綺色佳,就讓我們感到一股親切感迎麵撲來。

已不再是大學新鮮人的女兒,對校園的路徑已了然於心,她和外公外婆手拉著手漫步在林木蔥蔥、清風徐徐的康奈爾校園,指點校園景觀和曆史建築,並帶領我們登上由著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康大藝術博物館(Herbert F. Johnson Museum of Art),透過東方藝術陳列館回廊外側的景觀視窗,眺望康奈爾校園和不遠處風光旖旎、白帆點點的Cayuga 湖,感覺就像是一幅鑲嵌在鏡框裏的巨幅自然風景畫,令人賞心悅目,陶醉其中。離開藝術博物館,我們直奔下一個目的地 康奈爾大學圖書館,女兒一邊走一邊告訴我們,在學校圖書館的亞洲收藏部,還掛著一幅胡適博士的照片,這更引起了我們前往一探究竟的盎然興致。穿過寬敞亮麗的圖書館過道,我們來到亞洲部,果然,牆上一幅胡適的照片映入眼簾,鏡框下的文字說明(原文為英文)是:胡適博士,18911217- 1962224日,康奈爾校友,1914年畢業班 中國二十世紀著名學者,倡導漢語白話文運動的關鍵人物。作為外交官,他先後擔任中國駐美國大使(1938-1942年)和駐聯合國大使(1957年)。作為一位學者和管理者,他擔任過北京大學校長(1946-1948年),1958年被任命為在台灣的中央研究院院長。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一代大學者胡適在康奈爾大學讀書時,顯然為那裏的秀麗山川所折服,將 Ithaca 音意結合地漢譯成“綺色佳”,頗有“秀色可餐”之意境,被當時的文人墨客紛紛引用,儼然成為Ithaca 在漢語中的“美學”地名。中國大陸後將Ithaca 按發音統一譯成“伊薩卡”,而台灣地區仍沿用“綺色佳”作為地名至今。

綺色佳的這一地名出自古希臘曆史,荷馬史詩《奧德賽》描述的是希臘英雄奧德修斯漂流十年才回到故鄉綺色佳的故事,但將近三千年以來,綺色佳的所在位置一直成謎。雖然希臘有一個島嶼叫做綺色佳,但是,一般相信,如今的綺色佳島並非特洛伊戰爭時代的英雄故鄉之原地。大約在二百多年前紐約州的人民為當地的眾多鄉鎮命名時,多傾向於“引進”古希臘和羅馬的地名,由此,紐約州的綺色佳這一地名就在美國和希臘間鬧起了“雙胞”。

康奈爾大學由埃茲拉·康奈爾(Ezra Cornell)和安德魯·迪克森·懷特(Andrew Dickson White)於1865年建立,是八個常春藤盟校中唯一一個在美國獨立戰爭後才創辦的。康奈爾大學倡導平民化教育,男女同校,學生不分信仰和種族都可以入學。學校成立伊始,創始人就打算將其建設成為一所全科型的新型大學,教授內容從文學到科學,從理論研究到實際應用無所不包。這個理念最終成為康奈爾的傳世名言和校訓:我要建立一座讓任何人都能在這裏學到自己想學科目的教育機構。(“I would found an institution where any person can find instruction in any study”。)我們在校園中的康奈爾銅像前駐足參觀並合影留作紀念,不知怎麽的,康奈爾的名言在我的腦海裏竟化成了孔子的名言 “有教無類” ,想來還是咱們中國的至聖先師言簡意賅,一語中的啊!我們首站參觀的三處校園地點 康奈爾藝術博物館、大學圖書館和康奈爾銅像,都讓我感到這座位於綺色佳East Hill山麓的高等學府,在某些方麵蘊涵著許多已知和未知的東方因緣與中國元素,我開始覺得,這所學校所值得我們去了解和發掘的相關史料,就象是校園附近Cayuga Lake 的萬頃碧波和蔥蘢山色,寬廣而深厚。(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