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集

事來心始顯,事去心隨空
正文

簽 語 餅

(2008-07-26 21:51:38) 下一個

孩子放假回家,空巢變滿巢,人多一起吃起飯來也覺得更有味了。女兒雖然從小在美國長大,但是最愛的還是中國餐點。過去無論是在中餐館就餐,還是拿外賣回家吃,餐畢女兒都不會忘記打開簽語餅並 “報告”她所得的“Fortune”。簽語餅外形像個元寶,非常中國,但是裏麵的字條內容卻是英文的,與在美國長大的華人孩子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上周“半杯清茶社”邀請著名旅美學者陳奎德博士就海外華人文化認同問題發表演講,會中有與會人士發言指出,一般而言,在美國長大的孩子,小的時候往往會排斥學習漢語,但是到了一定年齡後,自己卻又轉而對學習漢語發生興趣。他的這一觀察和結論,似乎在女兒身上得到了些許印證。
自從去年夏天女兒隨媽媽回國過暑假後,她對中文的興趣好像變強了,上大學後還選修了一門中文課,老師給與的表揚和鼓勵,又進一步助長了她的中文學習熱情。今年暑假期間,有一天當我們一起吃完飯後,女兒照常拿起簽語餅,這回她並沒有馬上切入正題朗讀她的“好運聲明”,而是拿著簽語餅反複讀著塑料包裝紙上的漢字,然後問我,為什麽Fortune Cookie 在漢字裏叫作簽語餅?接著女兒的問題,我大概解釋了簽語餅中簽語的意思:按中國人的民間傳統,當大家希望預知未來之事的進展和結果時,善男信女們會想到去廟宇或道觀求簽,廟宇和道觀大多擺上簽筒供人抽取簽條問卜。人們相信,求簽時心態必須要虔誠,心誠則靈;求簽時在神靈麵前心中要想著希望求知的事情或者在口中念著希望求知的事情,如果求得好簽或上上簽,一般要捐上點錢進功德箱積德做利事。解釋到這裏,我忽然醒悟,都說中國文化的生命力和同化性極強,這不是,原來我們華人來到美國後,便通過發送藏有簽語的小餅而把散布在全美各地的中餐館變成了輸出民族文化和精神信念的“橋頭堡”了!但是,女兒並不認同我的奇譚怪論,而是“務實”地指出:當時很可能有中餐館的服務生想獲得比較好的小費,因此創意發明了叫做“Fortune Cookie”的簽語餅,因為每條簽語都是上上簽,顧客豈不要多留下點錢以“行善積德”啊!這一番你來我往的有關“簽語餅”的曆史剖析,倒是勾起了我對剛來美國在餐館打工時一段往事的回憶。
十八年前,我離開了隻有兩個月大的女兒,隻身一人來到美國。同當時許多自費留學生一樣,我在中餐館找到了一份服務生工作,開始了在美國的打工生涯。那時雖然衣食有了著落,但是內心卻十分失落,太太和女兒在萬裏之外,不知何時可以再團聚,加之餐館工作勞動強度大,因此常常感到身心俱疲,萬念俱灰。當時,來餐館就餐的有一對老人常客,非常健談。幾次交談後,我得知他們竟是我的上海“同鄉” - 一對曾於二次大戰期間居住在上海提籃橋一帶的猶太夫妻,多少年後他們甚至還能說上些上海方言,令我感到十分的驚異,彼此間也因此有了些他鄉遇故知的感受。有一次,吃完了他們常點的中餐後,老太太打開我送上的簽語餅,嘀嘀咕咕向坐在對麵的老先生念著一段令她開心的“簽語”,那邊廂的老先生說道:這些簽語餅不過是討人開心而已,而老太太認認真真、一字一句的回答卻不無哲理:That’s what life is all about (人生除了開心夫複何求)! 那天,夜色已深,當我目送那對老年夫婦相互攙扶著緩步離開餐館後,心裏忽然有一種強烈的衝動 -自己給顧客送過那麽多的簽語餅,今天我也要為自己“抽一下簽”,好讓惆悵的心頭感受一下長久未曾有過的開心感覺!我快步走到工作台前,一氣打開兩個簽語餅,抽出字條後,兩行小字映入眼簾 – “You will have good luck and overcome many hardships”; “You and your wife will be happy in your life together”。我在求“簽”時心中並沒有想著希望求知的特定事情,或者在口中念著希望求知的事情,但是這兩條簽語卻好像知道我的心事,幫助我一掃心中的積鬱,感覺萎靡的精神為之一振,我發現自己竟在餐館裏會心地笑了起來。
手中揣著的這兩片毫不起眼的小紙條,對當時的我來說卻是如獲至寶。下班後回到住處,我恭恭敬敬地將這兩小張簽語條粘貼在從國內帶來的筆筒上,感覺疲憊已久的心靈裏好像有了厚重的依托。對我來說,那天晚上打開的,不僅僅是兩張簽語餅紙條,而是在漂泊旅程中揚起的希望風帆。歲月如梭,一晃十八年的時間過去了,我的麵前還有數不清的山頭要跨越,但這兩張見證了我在北美新大陸艱難歲月的簽語餅字條,依然靜靜地佇立在我的案頭,她們時時在提醒我:麵對困難,人是要有點精神力量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