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集

事來心始顯,事去心隨空
正文

從ABBA 到電影《Mama Mia!》

(2008-07-30 18:47:11) 下一個


上個周末,女兒提議一起去看根據音樂劇改編的新電影《
Mama Mia!》,對此我積極響應。因為,自大學時代始,我就一直很喜愛聽ABBA演唱組的歌曲,包括Mama Mia,而同名的音樂劇和新電影的劇情,都是循ABBA演唱組唱紅全球的流行歌曲客串改編而成的。雖然有代溝,但是女兒對ABBA的眾多歌曲倒也情有獨鍾,家中還保存有ABBA演唱組的金曲CD專輯《ABBA Gold》,是為數不多的幾張兩代人可以共同欣賞的音樂碟片之一。

ABBA瑞典的流行歌手組合,樂隊起初成立於1973年,成員包括:比約恩·奧瓦爾斯(Bjorn Ulvaeus)、本尼·安德森(Benny Andersson)、阿格妮莎·福斯克格(Agnetha Faltskog)、安妮-弗瑞德·林斯塔德(Anni-Frid Lyngstad),之後本尼和安妮、比約恩和阿格妮莎分別結成夫妻,並用每個人名字的第一個字母組成ABBA演唱組。ABBA是一支魅力難擋的樂隊,她所散發的美妙音韻和動感旋律是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的。如果以數字來衡量一個樂隊的話,那麽除了甲殼蟲(The Beatles外,就是ABBA了。ABBA是音樂曆史上第二支擁有連續三首冠軍單曲的樂隊,其中,《舞蹈皇後》(Dancing Queen)成為1976年美國單曲排行榜的第一名。據稱在八十年代,為瑞典賺取外匯最多的是老牌汽車製造商VOLVO 而第二大戶則是隻有這四個人的ABBA演唱組。ABBA演唱組自己創作歌曲,作詞典雅,旋律優美,而且製作非常精致,有許多朗朗上口的曲目經過不同歌手的翻唱和不同音樂形式的表現,依舊散發著曆久彌新的魅力。特別是在歐洲和澳大利亞,ABBA熱經年不衰,甚至在隊員離婚、樂隊解散後也依舊如此。1981年,作為優異的聲樂組合,ABBA獲寶麗多 (Polydor) 金留聲機獎,而這個獎項一般隻是授予古典音樂家的。

八十年代初,ABBA的歌曲流傳到中國,當時,筆者正在上大學,ABBA的許多歌曲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 Knowing Me, Knowing You(了解我,了解你)、“Fernando”(費爾南多)、“Mama Mia”(媽媽咪呀)和“Dancing Queen” (舞後)等。其中,“Mama Mia 和“Dancing Queen” 在當時的校園裏流行度較高,是各項舞會和表演節目中常常被用來伴舞的名曲。還記得當年讓費翔唱紅中國的名曲《惱人的秋風》嗎?那其實隻不過是ABBA演唱組“Gimme! Gimme! Gimme!”一曲的中文翻版而已。正因為ABBA演唱組在全球的影響力,英國劇作家凱瑟琳·約翰遜 Catherine Johnson)會同比約恩·奧瓦爾斯和本尼·安德森於1999年推出了將ABBA樂隊排行榜歌曲串聯起來的一部音樂劇,以那首人們耳熟能詳的“媽媽咪呀”作為劇名。《媽媽咪呀!》講述的是一出關於親情、友情的喜劇:為了找到自己的親生父親,島上的少女蘇菲在自己婚禮的前夕,背著媽媽唐娜邀請母親的三個前男友回到20年前來過的地方-愛琴海上的一個小島,劇情就圍繞著女兒尋父這一主軸展開。全劇穿插了ABBA演唱組的二十二首歌曲,這些曾流行全世界的曲目被巧妙地編排到劇情中,“嫁接”得天衣無縫,聽上去就像專門為這出音樂劇所創作似的。這些原本就精彩紛呈的歌曲,因加入了劇情更覺動人,而觀賞者懷念老歌的心境在欣賞演出時更具加分作用。這出音樂劇劇情浪漫熱烈、舞台動感十足,且有許多爆笑場麵,具有相當強的娛樂性,在上演不到十年的時間裏,音樂劇《媽媽咪呀!》在全球已賺得20億美元收入,觀眾達三千萬人。本月中在美國上映的同名電影,由 Universal Picture 公司製作,大牌影星領銜主演,Meryl Streep 扮演母親唐娜,她曾主演《克萊默夫婦》(Kramer vs. Kramer、《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蘇菲的選擇》(Sophie's Choice   《法國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等大片,多次獲得影視界大獎;而在劇中同她演對手戲的是飾演007 邦德先生的Pierce Brosnan。電影《媽媽咪呀!》充份發揮銀幕優勢,將情、景、音樂有機地融合為一體,曼歌妙舞,輕鬆愉快,令人賞心悅目,對我來說,《媽媽咪呀!》不諦是一席集視覺享受和歌曲欣賞的饗宴。在觀賞電影時,當Dancing Queen” 一曲響起,眾人和著歌聲群起舞動,此景此樂,不禁讓我回想起當年的大學生時代,仿佛就像是在昨天一樣。而當我側首看到一旁已念大學的女兒,也正興致高昂地欣賞影片中熱歌勁舞的場景,我頓時覺得,時光飛逝,莫快於此。人既然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二十多年後的今天豈能再體會到同一首歌曲在當年的意境?

回到八十年代,當時ABBA的歌曲正紅,常常成為電台音樂點播節目的“標的”,Knowing Me, Knowing You(了解我,了解你)一曲也不例外。這首歌曲唱的是戀人分手時的感受,但是,人們望文生義,以為這是一首情歌,於是,Knowing Me, Knowing You便成了那時不少人為新婚朋友點播的歌曲,或是自己點此曲送給情人表衷心。因此,Knowing Me, Knowing You在中國的“地位和待遇”一直是我心目中食洋不化的範例之一。但是,上周末在觀賞電影《媽媽咪呀!》時,我發現在電影中的婚禮場景裏,樂隊演奏的樂曲竟也是經過改編的慢節奏 Knowing Me, Knowing You!看來,take the face value,人同此心。以後遇到同自己相左的意見表達,當多說 Interesting,少作類似於“食洋不化”的價值判斷。權將此也作為我的電影觀後感之一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