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2)
2010 (1)
2014 (57)
2015 (74)
2016 (71)
2017 (67)
2018 (37)
2020 (57)
2021 (47)
2022 (69)
2023 (45)
2025 (1)
答案:給萬曆作死了。石門寨王寶一聲令下,三千三百餘戚家軍束手入校場,手無寸鐵之下,被屠戮了一個幹淨。僅存的將校,也在王寶的點名中被一個個斬殺…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戚家軍
在嘉靖抗倭戰爭中,戚繼光的戚家軍是剿滅倭寇的主力,到了隆慶時期,戚繼光和戚家軍北調至九邊薊州鎮,成為防衛京師的主力,一時間北境肅然。但張居正遭到清算後,戚家軍因和張居正牽連過深也在清查之列,自此戚家軍地位下降。至萬曆二十三年(1595),援朝抗倭戰爭結束,參加戰爭的戚家軍重返薊州“造反”,史稱“薊州兵變”或“薊鎮兵變”。“造反”旋即被朝廷剿滅,自此戚家軍消失。
薊州鎮長城遺址
一、從親兵到雜牌
嘉靖時期,戚繼光在南方采用募兵製,招募了一批南方人,時人將之與嶽飛的嶽家軍同列,號戚家軍。經曆抗倭戰爭的曆煉,戚家軍實為難得精銳。戚家軍不僅糧餉充足;大帥戚繼光又和軍士同甘共苦,養成了軍士士氣高昂、願為戚繼光效死的鬥誌;而且戚繼光本人特別注重火器,曾寫成《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兵書大談火器的重要,所以戚家軍也是一支高火器配備的部隊。
戚繼光
隆慶時期,戚繼光和2萬戚家軍北調至九邊之一的薊州鎮,戚繼光在薊州以戚家軍為樣板訓練薊州兵馬。隆慶二年發生了蒙古入侵青山口之事,戚繼光率軍在青山口大敗蒙古兵。萬曆元年,蒙古朵顏部董狐狸多次侵犯喜峰口,皆被戚繼光擊敗,董狐狸隻得接受明朝招撫,一時間“邊備修飭,薊門宴然”。其實戚繼光作為外來的將領,和薊州本土守將發生過衝突,結果卻是薊州總兵郭琥被調離。戚繼光受到信任的原因,目前猜測就是受到朝中某閣部大員的支持。聯係以後的戚繼光賄賂張居正,給張居正的書信中自稱“門下走狗”,萬曆六年張居正南下返鄉之時戚繼光特意調一隊火槍手充當護衛隊,所以可以肯定張戚二人之間存在一定關係。
萬曆十年,張居正死後遭到清算,其黨羽都被查處,戚繼光也遭到連累,被調離薊州改派廣東,而戚家軍則被留了下來。戚繼光無罪而被調離薊州,甚至在萬曆十三年被徹底革職,這種不公平的待遇給薊州兵變埋下了種子。
戚家軍
二、薊州兵變
萬曆時期的《兩朝平攘錄》說,援朝抗倭戰爭爆發,薊州戚家軍入朝參戰。平壤戰役時,總兵李如鬆許諾先登上平壤城頭的所部官兵賞銀萬兩,戚家軍果然首先登上城頭。此後戚家軍被調回薊州石門寨,李如鬆拒不給錢,最終激起戚家軍組團抗議。當時的薊州總兵王保本身就看這些南方出身的戚家軍不順眼,“總兵王保與南兵有小忿”,所以借著戚家軍聚眾抗議之際,將石門寨1300名嫡係戚家軍全部殺死,駐守其他地方的戚家軍則全部被遣散回南方,時人冤之,“人心迄憤惋”。
李如鬆(左)
朝鮮的《宣宗實錄》則說,因王保不給薊州戚家軍提供給養,引發戚家軍暴動,戚家軍3000餘人被剿滅,其餘兵士則被遣散。
《明史·王保傳》則說,戚家軍援朝歸來,路過石門,發生騷動,要求增加餉銀,當時的薊州總兵將他們引誘到演武場全部殺死。給事中戴士衡、禦史汪以時說戚家軍沒有反,是王保對南方出身的戚家軍有偏見,所以“縱意擊殺”,當即提出疑問。朝廷派巡關禦史核查,巡關禦史包庇王保,核定是戚家軍造反,最後兵部尚書石星定性戚家軍就是造反。一周後,京軍陳雲鴻“統押防海南兵(戚家軍),發回原籍。有不聽命者,以軍法從事”,由此戚家軍編製被取消,沒死的戚家軍餘部被遣散回南方,混編入南方各軍,威名赫赫、抗倭最猛的戚家軍最終消失。當年十二月,戚家軍中的士兵胡懷德被認定為造反禍首在北京被淩遲,士兵李無逸則被梟首後傳閱九邊。薊州兵變至此結束。
入獄的戚家軍
三、真的兵變了嗎
關於戚家軍有沒有造反,筆者更傾向於戚家軍的確發生了組團抗議,這種抗議被王保惡意醜化為兵變。戚家軍的組團抗議並非野心家的躁動,而是被不公平的待遇所激起。縱觀薊州兵變前後,戚家軍沒有提出任何造反口號和綱領,沒有騷擾百姓,而且兵變一夜就被解決,由此看出戚家軍“兵變”的無力。
首先就是戚繼光和戚家軍遭受不公平遭遇。戚繼光治軍嚴厲,和士兵同甘共苦,又不拖欠餉銀,使得戚繼光深受士兵愛戴。張居正死後,戚繼光被革職,戚家軍受牽連,從朝廷嫡係變成了雜牌,這就埋下了戚家軍兵變的種子。
張居正
其次就是備受北軍將領歧視。有明一代,南北矛盾十分突出,不僅是文官科舉層麵出現了南北之爭,就連武將方麵也有南北爭鬥。李如鬆是北方人,而當時的戚家軍從主將到兵士都是南方人,所以平壤戰役的首功被李如鬆歸到了北方人楊元身上。負責抗倭戰爭的總指揮宋應昌寫的《經略複國要編》也提到,平壤戰役後李如鬆拒不給戚家軍兌現獎賞之事。朝鮮兵曹判書李德馨也證實,戚家軍的將領、南方人王必迪在平壤戰役後怒斥李如鬆“不智不信不仁”。朝鮮人盧稷證實“初南兵先登有功,而李提督不為錄功”。碧蹄館戰敗後,李如鬆又把戰敗的鍋甩給戚家軍主將、南方人吳惟忠,致使吳惟忠被革職。
吳惟忠可是平壤戰役的戰鬥英雄。當時戚家軍猛攻倭寇嚴密防守的平壤城,戚家軍主將吳惟忠奮勇登先、親登平壤城“中鉛洞胸,血流腹腫,而猶能奮呼督戰”。此後吳惟忠駐守慶州,在防禦倭寇的第一線,屢次大敗倭寇,吳惟忠被朝鮮人尊為“南兵三營將”。戚家軍治軍嚴格,對朝鮮百姓秋毫無犯,也不拿朝鮮百姓一針一線。所以朝鮮人對吳惟忠有一致的好感。朝鮮文學大家裴龍吉給吳惟忠作的《天將吳侯頌德碑銘並序》就說“(朝鮮)鄉父老具壺槳簞食,付餘往犒……(吳惟中)一無所受”,甚至吳惟忠還出私銀救助朝鮮窮苦百姓。所以薊州兵變之後,《宣宗實錄》說“殺害南兵(戚家軍)之事,天下莫不怨罵石尚書(兵部尚書石星)、李提督(李如鬆)”。
吳惟忠
四、清洗薊州和邊防廢弛
隆萬以來,薊州就是戚家軍的駐紮地,由於戚繼光的經營,至萬曆十年戚繼光離開薊州之前,薊州鎮已經建成了嚴密的火器城防體係,有大小炮台1194座,守軍半數以上習練火槍、火炮,“空心敵台,蓄以軍火器具,分布南兵守望無間”,如此嚴密的防護,使得隆萬時期邊境出現了難得的安寧,一時間草原不敢南下牧馬。
但戚繼光離開後,薊州兵備開始廢弛,朝廷也開始欠餉,極大地影響了薊州士氣。至薊州兵變發生,薊州鎮的主力戚家軍被遣散,薊州其他北人各軍的南方教官全部被開除,被南方教官訓練成的薊州北人軍士則全部離開一線,淪為斥候、瞭望兵等輔助兵,新補充的北人軍士疏於訓練,造成薊州鎮兵備完全廢弛。
薊州鎮
文史君說
自張居正被清算,戚繼光被南調,吳惟忠被罷黜,至石門被屠,薊州戚家軍已經不可避免地和朝廷中央的政爭扯上了關係。薊州兵變20年後的1616年,努爾哈赤造反,後金屢次入侵內地,都繞開北京,次次都是攻破薊州鎮,薊州鎮形同虛設,完全沒有起到拱衛京師的作用,也再不複戚繼光時期九邊第一鎮的名聲,所以從軍事上看明實亡於萬曆。
參考文獻
《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
諸葛元聲 :《兩朝平攘錄》,台灣學生書局,1969年。
《明神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1969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