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陳樹湘

(2025-07-03 14:21:33) 下一個

陳樹湘是湖南省長沙縣人,1905年出生,犧牲時年僅29歲。29年的短暫生命裏,陳樹湘曆盡了血與火的考驗。他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參加北伐軍,同年參加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上了井岡山,後來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曆次反“圍剿”戰鬥,一生最美好的年華都在戰火硝煙中度過。

紅五師是在1934年11月27日下午4時占領新圩陣地,比桂軍早到半個小時。28日上午8時,桂軍出動6架飛機轟炸紅軍陣地,新圩阻擊戰打響。激戰兩日後,紅五師傷亡慘重,三個團長一個犧牲、兩個受傷,於30日淩晨接到命令緊急馳援紅四師光華埔陣地,新圩陣地交紅六師18團接防。由於18團正在水車阻擊敵人,直到30日下午3時才趕到新圩,紅五師於4時移交防務,趕往光華埔。紅18團接防時,1500名指戰員已經四天四夜沒有睡覺,戰士們到陣地上就躺倒了,根本來不及加固工事。打退桂軍8次進攻後,紅18團傷亡過半,久等援軍紅34師不到,於12月1日上午向渡口方向撤退,全團在撤退過程中戰鬥不息,全部陣亡。

紅34師趕到觀音山主陣地時,紅18團已經撤退,新圩陣地被突破,34師陷入桂軍重圍。下午2時,中革軍委電令34師“由板橋鋪向白露源前進,或由楊柳井經大源轉向白露源前進,然後由白露源再經全州向大塘圩前進,以後則由界首之南的適當地域渡過湘水”。34師翻越寶界山,出灌陽,入全州,在文塘附近被桂軍44師阻擊,政委程翠林、師政治部主任蔡中陣亡。眼見不可能渡過湘江,陳樹湘師長率餘部沿原道準備東返湘南打遊擊。遇桂軍襲擊,被分割為幾股。陳樹湘率1000餘人,重入灌陽,彈盡糧絕,屢遭民團包圍、襲擊。12月5日,34師重上觀音山,又遭民團襲擊。陳樹湘緊急召集師、團幹部,宣布兩條決定:第一、尋找敵人兵力薄弱的地方突圍出去,到湘南發展遊擊戰爭。第二、萬一突圍不成,誓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陳樹湘和師參謀長王光道率師直和101、102團餘部共約四五百人向東突圍,100團在團長韓偉指揮下負責掩護。經過激戰,100團僅存30餘人。韓偉決定:分散突圍。12月9日陳樹湘在湘南搶渡牯子江時,被地方保安團伏擊,陳樹湘腹部負傷,最後隻剩兩個戰士抬著陳樹湘走,被敵俘虜,陳樹湘伸手從腹部傷口處絞斷腸子。敵人砍下陳樹湘高貴的頭顱,懸掛在他的老家長沙縣小吳門的城頭。至此,這支英雄的紅軍鋼鐵後衛基本全軍覆沒。餘部幾十人上山打遊擊,後來發展到200多人,最後被國民黨剿滅。全師除幾個戰士隱藏民間得以幸免外,僅有韓偉一人找到了中央紅軍,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曆史上,紅十八團是在12月1日下午被桂軍圍殲於古嶺頭的。桂軍隨即追擊紅8軍團並將該部擊潰。而紅34師則是從新圩突圍後,鑽了兩天大山,於12月3日才走出大山,趕到湘江邊的,一出大山就遇到桂軍44師伏擊,政委和政治部主任及很多戰士犧牲。桂軍雖然伏擊成功,但也被34師擊潰,摸不清34師虛實,不敢過分追擊。34師到湘江邊的時候,紅軍主力已經離開湘江,兩岸已經被封鎖,其他敵軍得知紅軍34師還在東岸,蜂擁而至,紅34師無法渡江,計劃返回湘南打遊擊,幾次戰鬥下來,部隊被分割成三股,陳樹湘帶1000多人再上觀音山,遭民團襲擊,隨後部隊逐步被消滅。

 

細節一 陳樹湘29歲的短暫生命經曆無數戰鬥

  陳樹湘是湖南省長沙縣人,1905年出生,犧牲時年僅29歲。29年的短暫生命裏,陳樹湘曆盡了血與火的考驗。他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參加北伐軍,同年參加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上了井岡山,後來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曆次反“圍剿”戰鬥,一生最美好的年華都在戰火硝煙中度過。

  細節二 英雄犧牲後,頭顱與母親“相聚”

  陳樹湘犧牲後,他的頭顱被敵人殘忍地割下來送到了長沙,掛在城門示眾。頭顱正對著一條小街,街上一間破爛不堪的小屋裏,躺著他多病的母親。陳樹湘用這種方式完成了與母親的最後“相聚”。

  細節三 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

  整個湘江戰役,紅軍傷亡、被俘和失蹤人數近5萬之巨。在廣西全州縣一個叫嶽王塘的江水轉彎處,由於江水漸緩,從上遊漂浮下來的紅軍戰士的遺體聚集在這裏,江水看上去灰蒙蒙一片。至今,當地還有“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的說法。

  細節四 紅34師後來的故事更曲折

  紅34師有一位幸存者,是100團團長韓偉。當時隊伍隻剩30多人,他下令分散突圍。子彈打光後,韓偉同樣抱著寧死不願做俘虜的決心,帶著幾個戰士從山上滾了下去。他僥幸未死,被上山采藥的土郎中救下。在紅薯窖裏藏了7天後,他扮成挑夫出去找紅軍,曆盡艱辛終於回到隊伍。

  新中國建立後,韓偉被授予中將軍銜。他的兒子從出生後,從未聽父親提起過湘江戰役。韓偉將軍晚年在彌留之際對兒子說,湘江戰役,我帶出來的閩西子弟都犧牲了,我活著不能和他們在一起,死了也要和他們在一起。遵照遺囑,韓偉將軍的骨灰安放在閩西革命烈士陵園,與紅34師的戰友們永遠長眠在一起。

  韓偉將軍還有一個遺願,最終由兒子替他完成了。2009年,湘江畔立起了一塊“無字碑”,石碑基座上寫著:

  你們的姓名無人知曉 你們的功勳永世長存

  為掩護黨中央、中革軍委和主力紅軍在湘江戰役中犧牲的紅三十四師六千閩西紅軍將士永垂不朽

---

目前官網的報道似乎不實,包括油畫,後者描述的是兩個保安團士兵用擔架抬的陳樹湘。陳要求警衛員將他槍殺,後者不忍,抬著他走,最終一起就義。

 

【紅色檔案】1934年12月15日至21日,長沙《大公報》連續刊登4則消息,報道關於陳樹香(湘)被俘、犧牲及懸首小吳門的消息。此為收藏於省檔案館的報紙複製件。湖南省檔案館 供圖

湖南日報記者何金燕通訊員王明貴

【檔案故事】

“除斃偽師長陳樹香外。先後俘獲匪兵共一千六百八十餘名……”

“陳樹香原名樹春,長沙人,住小吳門外瓦屋街陳宅……”

1934年12月15日至21日,長沙《大公報》連續刊登4則消息,報道關於陳樹香(湘)被俘、犧牲及懸首小吳門的消息。

當年的新聞紙,如今已經成為曆史檔案。日前,記者在湖南省檔案館見到了這幾份舊報紙的複製件。據省檔案館編展部負責人介紹,這可能是關於陳樹湘最早的媒體報道。

透過白紙黑字,記者耳邊回響起這位斷腸將軍“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的誓言。

隨後,記者走訪陳樹湘故居,尋訪陳樹湘“後人”,追尋那些新聞紙上沒有呈現的曆史細節。

生前:從菜農成長為紅軍師長,血灑湘江

1934年12月18日的長沙《大公報》第5658期,刊載了一則“陳樹香生前與死後”的報道:

“原名樹春。住小吳門外瓦屋街陳宅。現年二十九。母在。妻名陳江英。年三十。無子女。行伍出身。原由獨立第七師叛入匪軍。本年始充師長……”

陳樹湘,1905年出生於長沙縣福臨鎮一戶佃農之家。

長沙縣福臨鎮文化站保存著的《檀山陳氏六修支譜》,清楚記載著陳樹湘父子的名字和生庚年月等信息:“正可,字建業。”“正可之子文學,字子鳳,號樹春,又名樹湘,清光緒三十一年乙巳正月三十日生……”

“家鄉人都叫陳樹湘‘春伢子’,他從小就崇拜蘇武持節不屈,欽慕嶽飛精忠報國。”長沙縣陳樹湘烈士追思團發起人馮勝奇告訴記者,自己的爺爺是陳樹湘兒時玩伴,他經常聽爺爺講陳樹湘的故事。

1914年,長沙地區遭受大旱,9歲的陳樹湘隨父親流落至長沙小吳門外的陳家壟,以租地種菜、賣菜、幫廚為生。

因常去清水塘挑水送菜,陳樹湘在1921年結識毛澤東、何叔衡等人,從此走上革命道路。

經過無數次戰鬥洗禮,陳樹湘由連隊基層幹部成長為一名紅軍高級指揮員,打了許多硬仗和勝仗。

1934年3月,陳樹湘被任命為紅三十四師師長。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陳樹湘率領紅三十四師擔負全軍後衛任務,掩護紅軍主力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機關,同敵人追兵頻繁作戰。

長沙《大公報》記錄了陳樹湘與國民黨部隊湘江之戰的情形:“因掩護渡河,被國軍截斷去路,故而回竄,現在所率百○一團,僅剩重機槍五挺,自動步槍三枝……”

陳樹湘率領全師,與十幾倍於自己的敵人殊死激戰四天五夜。最後,部隊彈盡糧絕,陳樹湘腹部中彈,傷重被俘。

長沙《大公報》報道記載:“俘獲偽第三十四師師長陳樹香一名……自江西興國出發,迭被國軍擊潰……經派員解至石馬橋,因傷斃命……”

“因傷斃命”4個字背後,是陳樹湘斷腸而亡的悲壯慘烈:押送途中,陳樹湘趁敵不備,毅然從腹部傷口處掏出腸子,用力絞斷,壯烈犧牲,年僅29歲。

死後:無一名子嗣,有無數“後人”

“將偽三十四師師長陳樹香首級。以篾籠藏貯懸掛小吳門外中山路口石燈柱之上。示眾……”

1934年12月21日的長沙《大公報》第5661期,刊載了“陳樹香之首級解省懸掛示眾”的詳細報道。

陳樹湘犧牲後,敵人為邀功請賞,殘忍地將其頭顱割下,送到長沙懸於城門示眾。道縣群眾將他的無頭遺體與一同犧牲的警衛員,葬於瀟水邊的斜坡上。

陳樹湘雖然沒有留下子女,卻有著無數“後人”,一直在紀念和傳承他的精神。

“誰說我們的大爹爹陳樹湘沒有後人?我們全家就是陳樹湘的後人。”開國中將韓偉之子韓京京告訴記者,父親曾和陳樹湘並肩戰鬥、生死與共,結下深厚的革命情誼。

1992年,韓偉將軍臨終前囑咐韓京京,一定要找到陳樹湘的後人。20多年來,韓京京多次攜妻兒來湘,尋找大爹爹的歸宿地,尋訪紅三十四師的遺跡。

“他連侄子、外甥也沒有一個,現留存於世的一幅‘頭像’,是根據我父親生前口述,邀請一位畫家而作。”韓京京說,這幅畫像得到陳樹湘生前戰友、開國少將張力雄的認可。

而今,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銘記追憶陳樹湘烈士,這位將軍的兒子深感寬慰。

“咱們福臨人的子子孫孫,也都是陳師長的後人!”福臨鎮福臨鋪社區黨總支書記黃龍說,陳樹湘烈士的英雄事跡一直被家鄉人傳頌,他的革命故事不斷被發掘。

冬日暖陽下,福臨鎮陳樹湘烈士事跡陳列室、樹湘文化廣場,三五成群的遊人前來參觀,瞻仰這位烈士。

馮勝奇向記者回憶道,有一次,他家附近來了很多參觀陳樹湘故居的遊客,上中學的女兒問他是不是有明星要來開演唱會,“那一刻,我百感交集。在我看來,陳師長就是時代之星,他才是年輕一輩最好的偶像。”

近年來,馮家和陳樹湘故裏不少鄉鄰,都走上追尋紅色足跡之路。

樹湘文化廣場一角,一麵名叫“我的29歲”的追思牆上,密密麻麻貼滿了參觀者手寫的便利貼。蒼勁或靈動的字體,記錄著當代青年人的追思:“同為29歲,時代不同,責任相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懷思先烈事跡,傳承紅色精神。”……

文化廣場上,設計有戰爭年代的槍林彈雨造型,陳樹湘的塑像目光炯炯,投向一道紅色的重生之門。近旁,孩子們正在遊樂場上追逐嬉戲。

細碎的陽光,淺淺的暖意,滿滿的希望。---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