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舟一葉

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個人資料
正文

海外中文教書手記(十四)直接認字(轉)

(2013-05-09 07:21:35) 下一個
先看一段不到六分鍾的漢字學習的生動演習:


上周六的賓州哈城小星星中文學校教師研討會上,小小班焦清老師問起,幼兒班要不要介紹拚音,我引用了斯坦福中文學校校長馬立平的海外中文教學方法,那就是“直接認字,後學拚音;先認後寫,多認少寫。

 

拚音是很好的輔助工具,但過早介紹拚音可能會欲速而不達。一是因為海外幼兒學習拚音的同時,也在學習英文字母,兩者同時進行,容易混淆;二是中文是漢字為基礎的文字,漢字不是拚音文字。讓孩子們學習偏旁部首,簡單認字,有助於培養孩子們了解漢字字形和認知漢字。如果過早學習拚音,或者孩子們閱讀的中文書籍都有拚音標著,孩子們很容易依靠拚音閱讀而忽略對漢字認知能力的開發。

 

在美國教習中文近20年了,我很認同馬立平校長的這句:“學認拚音文字,首要的是發展拚讀能力;而學認漢字,首要的則是發展辨別字形的能力。以及用拚音進行漢字啟蒙教學的不合理之處,就在於混淆了拚音文字和漢字不同的認識過程,在學童開始學習漢字的關鍵階段,沒有及時地開發他們對漢字字形敏銳的辨別和理解能力。”當然“直接認字,後學拚音”這種教學方法尤其適用於有漢語家庭背景的華裔孩子的海外中文學習。我以前周末義務任教的中文學校(Central New York Chinese School),以及我的兩個孩子的中文教習,都用這種方法,收效甚佳。

 

輕舟轉載馬立平校長的研究文章如下

(來源:http://www.mychineseschool.com/school/xiaozhang.php

 

漢語拚音與海外華裔兒童中文教學

馬立平 1996年9月

(北美華人教育研究協會第三屆年會的發言摘要)

說起當前北美各地周末中文學校的學生,有一個“通病”不能不引起我們關切:絕大多數的學生,甚至包括高年級的學生,讀課文時主要依靠拚音或注音符號。一旦離開了拚音符號,他們就沒法閱讀中文讀物。筆者以為,這種對漢語注音或拚音係統的過於依賴,是因為在我們的教學中,漢語拚音被放到了一個不適當的地位。
自從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注音符號以來,中國數千年來直接認漢字的語文教學傳統被漸漸拋棄了,注音或拚音符號漸漸成為國內語文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大陸還是台灣,漢語語文教學都是通過拚音或注音啟蒙;通過拚音或注音引進漢字;學生的中文初讀也是依靠拚音或注音讀物;到了中、高年級,學生用拚音或注音查字典。這種潮流,自然也成為海外華裔兒童中文教學的主流。幾十年來,很少有人質疑漢語注音在漢語教學中的地位,以致“漢字一定要通過拚音或注音來學習”成了人們心目中不言而喻的定論。可是,當麵對海外華裔兒童學習中文的上述 “通病”時,我們不得不思考:為什麽這些學生會離不開拚音這根拐棍?漢字一定要通過注音係統來教嗎?年輕的漢語注音係統在幾十年裏改變了古老的漢語教學傳統,這種改變,有多少是合理的?是不是還有不合理之處?在漢語教學中,拚音或注音究竟應該放在什麽樣的地位?在研究和實驗中筆者有以下幾點體會,寫出來求教於諸位。


一、漢字不是拚音文字,不宜通過拚音或注音符號來啟蒙
漢字不宜通過拚音來啟蒙,是因漢字本身的特性所決定的。當今世界上的文字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拚音文字,一是漢字。這二者有著根本的不同。拚音文字是用一串串字母作為記錄發音的符號(sign)組成的,是字音和字義二者的結合。而漢字則是一幅幅表達觀念、並且有相應單音節發音的圖形(image),因而是字形、字音、字義三者的結合。拚音文字的字義是靠字音一個點來支撐的;漢字的字義則是由字形和字音兩個點來支撐的,以字形為主,字音為輔。正是由於“形” 的關鍵作用,漢字才可能成為世界上最簡潔明了的單音節文字,並曆經數千年漢語語音的變化而保存下來。
漢字和拚音文字的不同特性,決定了彼此不同的學習和認識方式。認讀拚音文字,要根據記錄語音的符號,把構成一個字(word)的數個音節逐個發出聲音(soundout)並且拚接起來,所注意的是多個音節的特定組合和一個意義的對應。而認讀漢字,注意的則是一幅圖形、一個聲音、和一個意義三者的結合。此間,字形的辨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換句話來說,學認拚音文字,首要的是發展拚讀能力;而學認漢字,首要的則是發展辨別字形的能力。
在當今國內通過拚音進行漢字啟蒙的語文教學中,不必要地拉長了字音教學的過程。單音節的漢字,在教學中首先變成雙音節乃至多音節,然後再合成多音節,這無疑是畫蛇添足。學生花大量的時間,拚讀那些他們已經知道讀音的漢字,抄寫這些漢字的拚音,實在非常可惜。更遺憾的是,這種無謂的勞動,把學習漢字的主要特征(字形)的時間和精力給擠掉了,使得識字效率大大減低。用拚音進行漢字啟蒙教學的不合理之處,就在於混淆了拚音文字和漢字不同的認識過程,在學童開始學習漢字的關鍵階段,沒有及時地開發他們對漢字字形敏銳的辨別和理解能力。
用拚音或注音進行漢字啟蒙教學的做法,給海外華裔兒童學習中文帶來的損失更為嚴重。很多華裔兒童都有如下經驗:一開始上中文學校,就要花半年到一年學習“波、潑、摸、佛”,非常 “boring”。他們生活在英語這一拚音文字的環境中,學會拚音以後,就以此為“中文”,“拐棍” 就再也丟不掉了。為了學習中文,家長和學生都作了很大努力,但多年後學生依然和中文十分隔膜。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學生是用認讀拚音文字的方法在認讀漢字,他們對漢字的認識能力並沒有發展起來。這種做法既浪費了學生寶貴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又無形中剝奪了他們發展漢字認識能力的機會。海外華裔兒童同時學習拚音文字和形意文字,本來是他們得天獨厚的促進智力發展的好機會,如今卻成了無數孩子充滿挫敗感和無奈感的學習體驗。正是用拚音或注音符號來進行漢字啟蒙教學的觀念和做法,貽誤了他們的中文學習,挫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基於以上認識,我們自1994年起,開始了直接認字的教學實驗,主動地培養和發展學生對漢字的領悟力。我們融合前人的“韻文識字”、“字塊識字”和現代的“集中識字”、“聽讀識字” 等方法,並根據海外華裔兒童的語言特點、教育背景和學習條件,設出計直接認字用的教材、教法、和教具。這樣,便從理論到實踐,形成了一套新的直接認字教學法。實驗證明,海外華裔兒童直接認字完全可行,而且,學生認字的積極性也很高。


二、中文初讀依靠注音讀物是欲速則不達
國內現行的語文教學,無論大陸或台灣,都是依靠培養或注音讀物來幫助學生認讀。這種做法所根據的理論是,學生用幾個月的時間學會了拚音或注音係統,就可以依靠拚音閱讀課外讀物了。其實,這個貌似合理的說法卻掩蓋著嚴重的弊端。第一,從學習的過程來看,啟蒙階段的學生依靠拚音讀漢語讀物,他們讀的不是漢字,而是漢字的輔助注音係統,他們的注意力被不合理地分散了。第二,從學習的結果來看,在現行的語文教學中,一般初入學的學生花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學會拚音係統。即使他們就此開始借助拚音閱讀所有的漢語讀物(實際上這是做不到的),他們距離獨立閱讀中文的階段還是很遙遠。國內小學二、三年級的學生,有許多還在閱讀注音讀物。如果改用直接認字、先認常用漢字的途徑,保守一點算,每周上學五天,每月就能認一百個字,同樣是三個月,可以認三百個字,就能開始閱讀初淺的中文讀物了。到一年級結束能認七百來字,閱讀就可又上一個台階。最多兩年,認到一千五百來字,即可進入中文自覺閱讀的階段,這比現行的方法反而要快些。可見用拚音做拐棍,用注音讀物來發展啟蒙學童的閱讀能力,恰好是“欲速則不達”。
由於海外漢語兒童學習中文的環境差、時間少(每周隻上兩節課),我們的實驗以每年四個學期(每學期十周),平均每學期學一百多字的速度,用三年的時間,逐步教學生認一千三百個以上的高頻常用漢字。用這樣的方法,一字不識的孩子,上了四次周末中文課,就可以獨立地讀句子;上了二十次課,就可以獨立地讀段落和兒歌;上了三十次課,就可以獨立地讀短文了。更為可喜的是,中文閱讀增強了學生的成就感,從而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拚音或注音在漢語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在於擴大詞匯量和正音
當然,漢語的拚音或注音係統在漢語語文教學中有其獨特的作用。學生在學習未曾接觸過的新字詞時,加上注音就可以減低學習的難度,並幫助他們正音。學生在查字典時,也常常借助拚音或注音。在現今的高科技時代,漢語的羅馬拚音係統更是電腦輸入漢字的利器。因此,我們主張,在學生學了一定數量的漢字和發展起對漢字字形的認識能力以後,再開始教授拚音或注音係統。從生活在英語環境裏的孩子的習慣出發,以及從電腦輸入漢字的考慮,我們認為教授漢語的羅馬拚音係統更為有利。

 

海外中文教書手記(係列)

(一):為什麽學

(二):雙語家庭

(三):兩廂情願

(四):習以為常

(五):學以致用

(六):心得小結

(七):天分孩子

(八):交流溝通

(九):愉快教學(上)

(十):愉快教學(下)

(十一):長期積累

(十二):字卡妙用

(十三):班級文化

(十四):直接認字

(待續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