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國婆婆是個很有主見,相當獨立的女子,即便古稀之年,依舊自信樂觀,開明健朗。作為中國媳婦,老人來之前,心裏總想著如何好好招待她,帶她去她喜歡的地方玩,買她喜歡吃的點心請她。婆婆不擅烹飪,吃的很簡單,也清淡,所以每次輕舟作的菜,烤的甜點,她都很“佩服”,直誇輕舟廚藝好。我們和婆婆互訪有一個“風俗”,就是我們去密西根看望她時,我們在她最喜歡的餐館請她用餐。而她每次來訪,也總要請我們。盡管我們想請她,婆婆不依,我們隻好“恭敬不如從命”地接受她的邀請。
出門她要買東西,一定要自己付錢,還常常順便買孩子們喜歡吃的點心或興趣的書籍。那天,去火車博物館參觀後,婆婆和館裏信息台的女士攀談上,了解到附近的一家精品巧克力店(Wilbur),那位女士還很熱心地告訴婆婆如何購買巧克力等事宜,又專門找到地圖,詳細地將路線解釋給婆婆聽。離開館前,婆婆到博物館的禮品屋買了幾枚包裝精致的Wilbur巧克力,專門送給前台那位女士,以示感謝。這看上去很瑣碎的事,卻可見婆婆的心意,她適時地感謝素不相識但真誠待客的普通人。
我喜歡與婆婆閑聊,她從前在學校教書多年,對我們孩子換學校一事很鼓勵,又根據她的經驗提醒我們如何找學校,如何觀察課堂,通過看教科書了解學校等等。她也知道秋天我們家將成為義務“東道主”家庭,將新添一位中學生入住。婆婆仔細閱讀了那位中國學生的英文自薦信,給了我們很好的建議。
輕舟給婆婆看了自己的中文新浪博客,婆婆看的驚歎不已,尤其是看到我翻譯了她電郵給我的那篇“鴿子諾亞”的圖文,她讓我將網址寄給她,她可以將中文版展示給密西根的朋友們看。同時,婆婆說,她會繼續常電郵好文給輕舟,讓輕舟翻譯成中文,和海內外的中國網友們分享。
周末一家到Costo買東西,我們告訴婆婆,她要買什麽,就放在一起,我們有Costo的卡,可以一起付。婆婆要買兩罐花生醬,不到10美元,可是婆婆卻塞給我20美元,我不要接。婆婆在我耳邊說:“你要樂意地接受。(you need to receive it graciously.)從前我陪我母親逛商店,我也想給她買東西,她總給我錢,我樂意地接受她的愛,她很開心的。”婆婆說完,輕舟樂意地點頭接受了她的錢,道了謝,給婆婆一個擁抱。婆婆說:“I love you.(我愛你。)”輕舟回道:“我也愛你。”
“I love you (我愛你)”是婆婆常常對輕舟和傑明說的話,每逢電話結束時,晚上臨睡前,互贈禮物時,寫信寄卡必不可少的三個字。這三個字,輕舟結婚前很少用到,因為中國人的愛通過行動來表示,中國家人示愛很含蓄。還記得,在中國大學時輕舟組織了“英語角”活動,有次用了主題:“What are the qualities of your ideal boyfriend or girlfriend?" (你心儀的男朋友或女朋友要有什麽品質?)。那個英語角聚會可謂熱鬧,學生們熱火朝天地談著,印象中,男孩子最喜歡女孩的"gentle(溫柔);女孩子最喜歡男孩的"talented(有才華)"。當然所有的談論都是用英文。不少同學後來告訴輕舟,“真奇怪,有些話,用中文說起來別扭,用英文說起來倒很自然。”正如,“我愛你”三個字。
仍記得今年年初輕舟的爸爸要做一個小手術,傑明和輕舟在爸爸做手術前的晚上打電話告訴爸爸,我們為他祈禱,傑明還用中文對爸爸說:“爸爸,我們愛你。”輕舟的爸爸在電話那頭聽了,很鄭重地“嗯”地答應著,心裏感覺甜蜜又別扭吧,嗬嗬。輕舟和妹妹關係親密,常常在電話結束時,也用英文互道:“I love you." 但很少說中文“我愛你”。也許文化使然,英文 I love you 更自然直接地表達愛,用中文說起來反而感覺生分?
婆婆臨回家前的晚上,輕舟作了很多美食,烤了不少甜點,請了十幾位朋友來玩。餐桌上,婆婆談到自己很感恩,她說:“我一直是無神論者,但10幾年前父母、先生相繼去世,我很傷心,有次女兒艾米帶我去她的教會,我身心很軟弱的時候,第一次向神祈禱,很神奇地,我聽到了神的安慰,"Don't worry."(不要擔憂。)那次經曆後,我能夠釋放自己的悲哀,重新找到平安和力量。”婆婆的見證很讓大家感動。
第二天6點多婆婆起床了,臨走時,我裝了一袋子前一天烤的甜點讓婆婆帶在路上吃,婆婆推辭不要,說:“你花了那麽多時間烤的甜點,還是留給孩子們吃吧。”我說:“我常做甜點,這些是給你的。”婆婆謝了,給輕舟一個擁抱,輕舟對婆婆道:“I love you (我愛你。)”婆婆回道:“我也愛你。這幾天,一直感受著你們的愛。”傑明也與他母親擁抱道別,並叮囑婆婆:“我們愛你,上帝愛你,我們為你一路平安祈禱。”
那天婆婆開了9個多小時的車,下午一到家,就給我們打了電話報了平安。
寫文同時,再次為婆婆,還有輕舟父母的健康長壽而祈禱。